APP下载

浅谈如何打造广播宣传主阵地

2017-08-04李卓

活力 2017年6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

李卓

[关键词]广播节目;“窄播”化;节目创新

鲁迅曾指出:“能造出辉煌大厦固然好,但我们又何拒做这一石一木的工程呢?”外国作家布洛克说:“每一活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颗石子里,都有沙漠的影子。”

广播在现实的“媒战”中,好像“沙盘”上一个不显眼的“阵地”,但广播就它具有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已经在受众深层心理中投下的巨大而无法取代的影响力,广播的权威形象和话语力量,依然没有,也不可能陨落。深刻的历史渊源构成了广播的隐性财富。广播虽然没有相对于电视和网络能够胜出一筹的整体优势,但广播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面宽、收听便捷所形成的合力仍可使它保持个性化的强者姿态。在现代生活变化多、节奏快的情况下,快速地记录和反映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播收听率就高于其他媒体。这正是因为广播不受版面限制而快于报纸,因传输便捷而快于电视,更适合受众的需要。所以我们广播人要振作精神,要有战场上打仗取胜的势气和谋略。好比经济市场上的困境,有如一池搅浑的水,陷入其中的一些经营者往往看不清方向,四处乱撞,唯有那些眼光独到的经营家能从困境中看到机遇和希望,能在一池浑水中摸到一条常人意想不到的“大鱼”。我认为,要想在商海的激战中,能够钓到真正的“大鱼”,除了其他基本的要领外,“诱饵”至关重要。怎样调起听众的“胃口”,办广播也是如此。广播是一种听觉艺术,如何调动广大听众的想象空间,这对从事广播人来说是办好节目吸收众多受众的关键。

广播的改革是一个处在高速运转的科技年代,广播人在观念更新的同时更要树立自己的信念,虽然高科技时代已发展到了今天,但广播人也应该放心,仍然没有一样能取代像半导体一样灵活的传递工具,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听到哪里,这种唯一的特点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我们不妨留心一下:每当清晨散步或夜幕降临,那些晨练和散步的人们,或那些不再忙活的人们,打开收音机或半导体,选择他们想要听的节目。这已是广播几十年来给喜欢它的听众一个自然规律和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些晨练的老人和散步的人们,伴着和煦的阳光和余晖的晚霞,在风景秀丽、波光粼粼的湖畔、公园、广场或林荫道上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台袖珍收音机,悠悠哉地闲散漫步。收音机在这里不仅是一个道具,现实生活中它还是老一辈人的一种寄托。记得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当一些球迷们因工作和学习脱不开身,垂涎欲滴,却苦于看不到实况时,于是,可以“隐形”的广播成了一种依托。

据了解,世界杯期间,某中学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情绪不对,表情出奇的丰富。细一观察,原来大多学生的耳朵下方都悬着一根长长的黑线。老师体谅学生,干脆走下讲台,让学生把收音机调至放松,然后与学生一起分享世界杯。而听说央视的大型直播,在很多国家的现场报道却依赖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帮老记者们……

由此看来,广播并不显得寂寞。失却了往昔的辉煌,并不等于辉煌难以再继。

我们知道广播节目是给听众听的,听众能不能听清、听好、听出兴趣来,从中受到感悟、得到启发,是检验节目质量的最根本的标准。内容的关注性,节目的可听性,都关系到能否使听众产生心理愉悦,诱发听众听下去的内在约束力,如果播出的内容正是听众关心的想知而未知的,听众就会给以极大的关注,好的节目,名牌栏目尤其要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广播改革使广播走向对向化、专业化,因此,节目自身的定位与传播的受众群体定位要对应,这样才能使节目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下面针对广播的优势互补谈点看法。

第一,办“窄播”化的广播节目,对听众进行细分,为不同的听众群提供不同的特色服务。广播有着其他传媒不可替代的属性,它具有伴随性和非独占性,人们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收听广播;广播传递信息迅速,一部电话就可以同步传递现场所发生的事件;广播还具有互动性和贴近性,一些热线直播节目及情感交流节目成为广播电台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广播从业人员应该根据听众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职业状况、家庭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将听众划分成不同的听众群,然后根据不同对象的听众群的特定需求进行节目定位、节目策划及节目制作。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激活,广播业也在不断探索,在原有人民台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不同的“子母”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交通等专业台。这些台因为机制灵活、对象性强,所以节目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受众的喜欢。事实证明,随着广播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广播“窄播”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看好。“窄播”化更容易拉近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能细微地体现出广播人对受众群体的关怀。

第二,主持方式从说教式变为聊天式,以平等的身份与听众亲切交流。以往,“我播你听”的说教式,主持人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往往让听众敬而远之。这样的节目在运行过程中,很难与听众达成一种默契和沟通,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交流了。听众喜欢自然,这就要求我们在节目中语言一定要通俗,亲切和蔼。

广播节目贵在亲切、自然。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变说教式为聊天式,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听众亲切交流。节目的内容设置应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听众的需求展开,寻找听众朋友的兴趣点、兴奋点,让主持人亲近化的情绪自然流淌出来,这样,不仅会让主动收听节目的听众靠得更近,更会争取到随机收听和一般收听的听众群,让主持人以普通人的身份走进听众中间,以自身的素质与人格魅力吸引听众。

第三,以特别节目的形式出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广播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节目是给听众办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收听节目,广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没有对象性,节目播出之后沒有反馈,那么,节目如何寻找自己的支撑点和热点呢?

节目的价值不仅要看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有社会效益。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日常的节目工作中,听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线电波架起了空中桥梁,让主持人与听众成为不曾谋面的朋友。特别节目一要通过特殊形式自己宣传自己,要与企业联手扩大节目的影响,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这样,主持人在听众心里就会多一份亲切,少一份距离,而对主持人这种播出的方式,听众心理的变化无形中为节目注入了一种情感关怀因素。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既要以平和的姿态出现在节目中,更要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生活中,以此来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使自己与听众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以自身的魅力和节目的吸引力来真正实现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真正达到广播为听众服务的目的。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
用受众思维看广播节目转型升级
融媒体时代中的广播节目主持入
广播节目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及基本素养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节目编辑的创新思路分析
地方电台政风行风监督节目的生存空间与发展
强化创优意识 提升广播竞争力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形象塑造
浅谈广播节目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