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017-08-04黄安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现状策略

【摘要】创新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十一世纪已经全面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肩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当前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多数大学生仍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积极性。为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出发,结合到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内涵特征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05-02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难以步入世界强国之列,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不再单纯地取决于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其更加依赖于人才的整体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才主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调整高等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所亟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

创新能力,指的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以有别于常人的思维,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看做多项能力的综合体现,如大学生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结合到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以下定义: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为满足实现自身价值诉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运用自身的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创造的能力,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积极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几项基本的内涵特征,一是创新欲望,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强烈的创新欲望下推动各项事物的创新。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与创造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良好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即是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三是实践创新能力。如果说创造性思维为大学生构建起了一副广阔的创新蓝图,那么实践创新能力则是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总的来说,良好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所不可缺乏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个内涵特征出发: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某教育研究单位使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国内的20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大学生质量调查”,该项调查共设计了22项不同类别的评价指标(爱国情感、进取精神、道德水平、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每项测量指标的评价分为五个档次: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满意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从调查结果看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分平均仅为57.8(百分制),还未达到合格标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短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影响因素概括性地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创新能力的主体,他们自身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大学生自身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其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其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欲望

笔者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在经历了严峻的高考之后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中,由于缺乏家长和教师的叮嘱,其思想、学习行为开始散漫。部分大学生未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更遑论创新欲望了。此外,虽然部分大学生拥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大多仅局限于毕业考研或寻求一份好工作,这些学习目标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欲望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明确学习的意义,几乎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学习理念: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也是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2)缺乏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探索和积累。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大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之其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学科知识缺乏整合,其往往体形成的是一种“直线思维”、“顺向思维”的思维能力,这值得其在思考问题、进行创新时缺乏全面性和灵活性。许多大学生虽然拥有积极的创新欲望,但由于缺乏横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而难以有所作为。

2.学校因素

高校是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承担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都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僵化,其往往是沿用培养“标准型”、“传承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仍旧不脱应试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桎梏。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例如,当前高校仍旧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终标准,学生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教材知识记忆中,从而疏于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多为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应的创新大赛,这些创新活动的学生参与度并不太高,不利于广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对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大兴趣,但苦于缺乏相应平台,因而限制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社会因素

大学环境与中学已全然不同,管理相对宽松,大学生能够较多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受到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知识创新中显得较为倦怠。如,部分大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观”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带着较强的功利心学习,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因素出发,结合到高等教育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

1.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需要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对于高校方面,应当积极宣扬创新的重要性,不断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力争促成一种“竞争创新”的校园氛围;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消除心理自卑、树立自信,不要认为自身不适合搞创新。有人说,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其發明灯泡的过程中失败了五百次,而爱迪生却不认为其是失败,他说,自己是成功地知道了有五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同样的,大学生也应当学习这种不自卑、不放弃的创新精神,正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创新规律,将想法付诸实践,大胆创新。

上文已经提到,大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其是大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此,大学生应当摒弃“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错误观念,深入学习、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努力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为日后的创新创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大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真正做到“想别人之不敢想、为别人之不能为”。

2.转变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校的努力,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切实转变教育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通过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三个转变: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者,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化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所谓的“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于高校而言,则是要建立起民主、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曾指出,学校应当培养、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3.拓展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学校应当拟定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拓展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如,学校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成绩纳入到必修学分中,激励学生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可开设“创新学”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由专门的教师授课,旨在为学生系统性地讲解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开发等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横线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学校或各院校可定期组织大型的科技创新竞赛,促成积极的学术创新氛围;教师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一般创新流程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一些科研方法,如资料的收集、整理、论文的书写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为此,学校应当继续坚持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社会企业共建相应的平台,在具体的平台岗位上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总结

综上,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学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其需要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创新能力的主体,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社会一起搭建起相应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平,邹丹,彭思思.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0(4):111-115.

[2]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0(1):99-102.

[3]焦德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12):55-56.

[4]王宜静,张瑞生,栾广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思考[C]//“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 2009.

课题编号:13LLSJ19,课题名称:大学生网络道德创新性研究。

作者简介:黄安军,男(1985.8),汉族,籍贯:安徽省滁州市,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现状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