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2017-08-03张强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及现代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在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展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雄安新区的开发开放,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区域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通过对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所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分析、经验凝练和总结,力求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并透过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服务、助力雄安新区的开发开放。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强(1982-),男,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大学职教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编号:AJA160009),主持人:荣长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9-006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职业教育面向未来、遵循发展规律、迎合发展趋势,循序渐进、由内而外地在理念、方式、结构、质量等方面体系化的转变和提升。社会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不均、发展水平及质量差异明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区域职业教育研究,明晰职业教育现代化标准与可行性发展路径,优先深化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进而为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打牢基础[1]。
一、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意义
一是有助于探寻职业教育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规律。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于全国范围内宏观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也不同于某一区域内某所职业院校的微观发展规律。以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对象开展研究,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系统把握职业教育现代化程度与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互助性和同步性的关系,验证并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有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2]。
二是有助于缩小区域间职业教育水平差距。参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东、西部地区在资源量级、办学规模、生源构成、就业空间、发展潜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地方政府通过了解所辖区域内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程度,共享经验、查找差距,合理制定政策,加強宏观引导,从而缩小各地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
三是有助于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易于体现区域特色,高效的政令通达,便于发挥政策法规的引领、规范作用。区域职业教育作为以省级行政区域为标志特征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开展相关研究,率先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切实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由经济、资源、文化、人口等社会构成要素在某一地理环境中集聚成的空间范围可称之为区域,其具有内部整体相似、外部实存差异的特性。依据对“区域”概念的理解,可以把“区域职业教育”界定为:“发展理念取向一致、经济水平及社会形态共性特征突出,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地域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及其表现形态的综合体”。
鉴于此,可以将“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解为:在一定空间和地域范围内,在统筹社会科学发展大背景之下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现代性元素与现代化特性有机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的,可透过师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治理能力等维度体现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发展趋势的,系统化彰显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及其水平、综合性产出契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及其过程。可以说,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可变的状态,更是一种可测的度量。
三、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方面,在中国知网键入“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仅有2003年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上的《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的探讨》一文;以2007年-2017年为时间跨度,将检索范围扩大至“职业教育现代化”,共有63篇文章和1篇研究生论文。其中以区域为研究范围进行“职业教育现代化”相关内容研究的文章共计10篇,如《论西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战略选择》、《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使命与契机》、《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等。纵观十余篇研究成果,其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内涵与结构”、“路径与机制”、“指标与解释”等方面。虽然研究内容大体涵盖了区域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但由于研究成果的数量极为有限,不足以反映出当前区域及区域间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真实水平,不足以发挥理论成果引导区域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不能够使其设计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具备实证的多样性。
政策文件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颁布后,各地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了本区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或决定。
指标体系方面,全国范围内省级行政单位层面尚无专门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地市层面有马鞍山市出台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北京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指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包括有“职业院校双证书获取率、职业院校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指标;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中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职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指标;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中涉及“职业教育规模增长速率、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比例”指标[3];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则没有具体关于职业教育的指标设计;上海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指标从“教育公共服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共23项,提出了评估标准,但无职业教育相关内容。
四、国家级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今年4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本文选取深圳特区所在的广东省、浦东新区所在的上海市及雄安新区所在的河北省开展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广东、上海、河北三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陆续出台的有关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和配套举措,涵盖职业教育治理、人才培养“立交桥”、国际化、教育教学、院校建设、师资队伍、“诊改”督导、多元办学、体系构建等诸多制度类别[4](如表1所示)。
(一)广东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综述
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特区位于广东省境内,当前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已经迈入全球顶级现代化城市之列。从最初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发展到如今以“高新软优”为主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无不显示了深圳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探索和取得的成效。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相匹配。广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将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升级相结合,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开放、共享相结合,为深圳特区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是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一是财政资金持续投入,提升区域院校办学水平。近十年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升院校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和中高职一体化水平;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全面实行生均拨款制度;设立多项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和学费资助[5]。
二是因需设置专业,实现劳动力转移。主动深入服务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实施,专业设置普遍适应产业发展、社会变革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当地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和技术支持。职业院校实现配置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功能。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多元化合作办学成效显著。依托政府、紧靠行业、联合企业、服务社会,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和技术服务中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多元主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四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现代职教结构。从结构层次看,已初步建立起纵向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并通过筹办深圳技术大学,将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业人才,突破我国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二)上海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综述
1992年10月正式成立的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境内,作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金融、证券、期货、人才等各大要素集聚浦东,打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创意产业三大高地。
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相匹配。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其无限的发展机遇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服务自身发展。但要提升和挖掘综合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基础性技术劳动力资源仍必须由上海自己来培养,通过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提高广大市民生活水平和就业质量。
一是为适应建设世界级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率先提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基本对策和措施。在理念方面,树立起立体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思路;在制度方面,坚持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改革学制;在物质方面,硬件先行、软件配套、“软硬”结合、共成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6]。
二是优化结构,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確保专业在各类产业中所占比例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专业结构及专业承载产业数量日趋合理。
三是为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适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四是注重提升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应用平台,推动“易班”平台、搭建教研平台;建立信息化资源平台,包括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集学校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等为一体。“智慧教室”和“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范围不断扩大。
五、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路径分析
雄安新区地处河北腹地,肩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开发新模式、培育驱动新引擎、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等重大现实任务和深远历史责任[7]。
现代化的城市群需要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相支撑。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职业教育,助力新区发展,既需要实现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上的现代化,也需要推进全局职业教育的均衡化、治理化、信息化与全民化发展,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一)更新理念,校准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理念现代化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河北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必须紧扣雄安新区的七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瞄准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共享、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增添区域职业教育活力;以绿色发展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共享发展拓展职业教育资源;以现代化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同时,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因需而为、乘势而上、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8]。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围绕全面提高质量这个现代化发展的主题与核心问题,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现学生就业有优势、升学会“公式”、创业亮本事、发展能乘势,使其成为适应区域乃至国家现代化要求的合格劳动者。同时,发挥“职教扶贫”的功能,探索“职教+产业+就业”“学校+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面向区域内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现劳动力转移、实现家门口就业,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所需人力资源。
(二)顶层规划,优化体系结构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职业教育进行系统顶层设计。建议河北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区位优势,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出台省级层面相应的政策文件对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在区、校、专业三个维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优化区、校与专业布局形态,引导职业院校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实现终身教育功能,从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优化区域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依法治教作为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不断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商治理新机制,实现区域职业教育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现代化[9]。完善职业院校法人治理机制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品牌化战略,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同时,借助高职“优质校”建设的契机,重点打造几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与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职院校。
(三)多元协同,构建合作平台
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协同性。建立健全三地职业教育会商机制,统筹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精确定位三地职业教育,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招生环节实现“同城”待遇、在教学过程实现学分互认、在实训环节实现资源共通、在毕业环节实现信息共享;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广运用远程教育、互联网教学等现代化教学和服务手段,提高对职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估和人才应用效果跟踪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鼓励行业、企业等力量参与办学,通过多元主体办学模式组建覆盖全产业链、跨行业、跨部门、辐射区域发展的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體化育人。
(四)创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创新教师双向聘用、区域流动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薪酬制度。发挥市场在师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依托“京津冀都市圈”区位优势,允许职业院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建立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技术专门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
强化师资队伍的科研、教研及成果转化能力。除了能够胜任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外,相应的研究能力应作为职业院校师资必备的职业素养。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科研、教研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将研究过程程序化并辅助教学、将研究成果转化并反哺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双师型”教师均已具备理论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而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则成为教师助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首选路径,可为河北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俊.论职业教育中的利益与权力均衡——浅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社会维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96.
[2]蓝洁,唐锡海.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37.
[3]曾东升.地方政府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0):6.
[4]谭绍华.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3.
[5]高健,周志刚.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54.
[6]惠梦.广东: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保障[N].中国财经报,2017-3-3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N].人民日报,2017-4-2.
[8]杨晓晨,周济,等.雄安新区未来发展重在改革创新[N].中国联合商报,2017-4-10.
[9]赵伟.“职业教育十三五建设与愿景”笔谈会实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