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与完善
2017-08-03王璇
王璇
【摘 要】 本文在阐述精品视频公开课与慕课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借鉴慕课发展和完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对策,认为高校方面应积极引入和共享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配套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制作者方面应丰富和均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类型,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并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 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问题;借鉴意义;发展对策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组织国内高校建设了首批100门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精品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的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模式,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同步上网”。[1]截止2016年,已经有一千余部精品视频课程上线,政策的支持,使得我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教育部极力支持的公开课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2012年慕课出现后,更是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公开课的发展一度受到压制。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视频课几乎没有了发展的可能。但笔者通过对受众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比慕课后认为,我们应当抓住这次机会,吸取慕课的新兴理念与优点,基于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实提出视频课的改进措施,推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完善与发展。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与慕课的联系与区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一种公开的网络视频资源,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的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MOOC则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的学习者多,不受人数限制;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课程对所有想学习者开放,不论学习者的年龄、学历等条件。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课程,同时可以依托网络进行课程的线上交流;第四个字母“C”则代表 Course (课程)。从概念上看,慕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确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它们都是网络课程,学习者都可依托它的资源随时随地学习,都是将课堂模式网络化。尽管如此,二者仍旧存在不同之处,从课程表现形式来看,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慕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从选课到录制的整个流程都需要通过层层选拔,并且它的建设理念主要是对于课堂内容的再现,因此课程的录制模式与课堂讲授非常相像,因而视频课呈现的效果便显得刻板。而慕课在形式上十分多样,录制背景有的为茶社、有的为实验室等等,一方面给学生不同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能够产生很强的课程代入感。此外,慕课的课程时间也充分体现了其灵活性,课程时间类似微课,使得观看者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第二,慕课受众更加广泛。我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受众主要为大学生,因而课程内容更具专业性,这也使得课程的点击量不如慕课。慕课对于观看人群并没有界定,只要想要学习课程,都可以通过平台学习,因而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专业与通俗兼而有之,许多课程实用性极佳。第三,慕课课程互动更加完善。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缺乏线上互动,形式单一,仅为课后发帖。慕课在观看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答题,在每节课程结束后便可完成作业,同时线上传阅了课程的课件等教辅资料,课程结束后也能够与老师进行课程的互动,及时提供反馈。可以发现,这三点区别正是慕课的优势所在,也正是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需要改善之处。从平台运作角度看,慕课是一种市场化的网络课程平台,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主办推动建设的网络课程平台,二者是不同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商业化宣传使得慕课在人群中知名度更高,对精品视频公开课造成不小的冲击。
三、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丰富程度不足
从大学生对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使用与态度看,大多数学生观看人文社科类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存在不少同学将课程作为平时课程知识的补充,因而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类型需要足够丰富,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对我国目前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而言,课程模式单一、课程类型不够系统多样,这使得学生的选择范围减少,观看效果降低。
2、课程中师生互动缺乏
教学需要在互动进行,学生的学习自然需要与老师的互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自古教育者言“因材施教”,说明了教育对象与教授者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并非仅仅千篇一律的教学即能达到的。而我国目前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知识最简单的教师课程讲授的录制,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研究显示,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互动。[2]这样使得學生看后的疑惑不便于反馈,课后也缺乏作业和考核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足,难以进行持续的学习。
3、缺乏配套学习资源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仅仅课堂讲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应的学习配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我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公开视频课资源为主,缺乏对参考阅读书目、实验指导教材、讲义文档等配套的学习资源的公开,使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
四、改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议
1、高校方面
(1)积极引入和共享精品视频公开课。各个高校应积极引入精品视频公开课,可以将其作为正式课程,比如开设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同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说明和宣传,实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在本校的普及,加大其对外的影响力,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充分让学生了解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基础。
(2)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持续性和完整性,高校应适当提供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参考书目、讲义文档等,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补充;也可以适当增加考核标准,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程度的参照,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
(3)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高校需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加强关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交流,鼓励师生间的互动,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讨论专区或平台,方便老师解答观看中的疑惑,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高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制作者方面
(1)丰富和均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类型。所提供课程种类是否丰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否能吸引更多大学生观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者应从大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统筹规划,考虑其类型的多样化,使之辐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尽量使各类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都能被大学生普遍接受。针对大学生观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类型非常广泛,但是各个类别课程和观看者的数量差异较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时应考虑学科、专业、课程的均衡,加快制作和开设课程资源少的学科,将课程资源多的学科进行整合和筛选,避免课程雷同或稀缺的问题,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2)全面提升课程质量。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内容不完整、清晰度低等与课程质量相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主要从课程的内容和技术这两方面来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在内容方面,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录课准备,保证讲解内容的明晰性和讲解框架的条理性,以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授课教师可以就前期录制的课程以及其他优秀的课程录像进行了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并讨论出完善方案。在技术方面,制作者需拥有完备的录课设备,学习先进的剪辑等技巧,提高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清晰度和流畅度。此外,为了让大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获,课程内容还应尽可能的为拓展性质,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照搬,还有较多的课堂课程内容的补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进一步汲取更多的知识。
(3)加大对课程的宣传。通过對上述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对课程的宣传和拓宽其获取渠道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应该制作单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过程中就对其进行宣传,将课程内容、授课教师、相关资料等课程细节展示给学生,鼓励高校的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以提高视频公开课的受关注程度,便于课程的顺利开课。
【注 释】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zlge.org/Detail.aspx?Id=1295.2013-02-06.
[2] 继奎,杜杉杉,韩建华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外网络公开课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04.
【参考文献】
[1] “中国式慕课”:如何担当高等教育“鲶鱼”[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7/c_117888953.htm.
[2] 刘仁坤.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
【作者简介】
王 璇(1996-)女,汉族,陕西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