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阅读支点提高课堂效率

2017-08-03李志云�オ�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于勒切入点全文

李志云�オ�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对语文教学也同样适用。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支点,能起到突破全文的作用。这个支点,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如果能够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呢?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平时的教学观摩活动,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抓住文章的标题 ,由点到面

标题是文章高度的概括,它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抓住文章的标题,往往能由点到面,理清主线,抓住文章的要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把标题作为解读文本的首要切入点,围绕课文标题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顺藤摸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如《土地的誓言》,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就标题质疑:土地不会说话,怎么有誓言呢?土地的誓言是什么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批文入情,破解疑团,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向土地发出誓言——为解放东北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作者为什么在文末才立誓,文章前半部分写什么内容?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布局有了全面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有些作品中文章标题的某一个字眼就是提挈全题,揭示文本要旨的题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如教授《小橘灯》,可以抓住一個“小”字,研读全文几十个小,发掘文中“小中见大”的写法。教授《变色龙》,可以抓住一个“变”字,研读全文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

再如《黄河颂》,板书“黄河颂”仨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眼——“颂”,问,黄河有哪些可歌可颂的呢?联系历史知识与生活阅历谈一谈。学生由“半坡氏族”、“大汶口文化”、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谈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还有哪些可歌颂的地方呢?请到诗歌中找一找。这个问题一语中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

这种以围绕课文标题设计的问题作为解读全文突破口的方法,在许多文章中都可采用,如《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愚公移山》《孙权劝学》等。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这是一部德国作家都德所写的爱国短篇小说。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他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题目的品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然后抓住标题中的“最后”一词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这是一堂什么课?为什么是最后一课?是谁给谁上的最后一课?上课的情形是怎样的?学生们带着这些悬念进入文本,阅读文本,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我想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

二、抓住文章的关键点,纲举目张

大多数文章都有关键点,这些关键句点就是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它可以是主题句、可以是性格特点、可以是关键词。抓住这些关键点来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其纲举目张,这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理解全文的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在课堂上以关键点为切入点,还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如教读《白杨礼赞》,教师可以抓住“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主题句在全文中交叉使用的特点组织教学;教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抓住粗中有细,粗从生气发怒的角度找事件,细从耐心细心的角度找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如教读《羚羊木雕》可以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看似不起眼却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即“千姿百态”地表示“说”)。又如教读《刘胡兰慷慨就义》,教师可根据文本对话特点,用“地”字短语表示阎锡山与刘胡兰的对话的语调和情感。

再如教读《雷雨》,教师可以选取剧本中的五个片段,把教学重点放在“洋火”、“你们”、“汗涔涔”等词语的咀嚼品味上,在充分尊重学生与文本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碰撞,丰富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只要我们仔细关注文本中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中关键词等关键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真挚情感,那么整个文本的解读环节将更加简单、流畅,师、生、文本心灵碰撞的对话过程也会更加有序、有效。

三、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

文章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称谓,一个表情,一幅插图……看似细小,但往往小中见大,蕴含深意。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捕捉到文章中的关键细节,把这些细节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往往能产生辐射效应,激活对整篇文章的解读。

如有教师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问,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有“我的保姆”、“长妈妈”、还有直接称呼“阿长”这三种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教者抓住作者对“阿长”的称呼这个细节,作为解读文章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深入文章也难;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也就能准确破解。

如《孔乙己》一文中可以抓住“笑”这个细节,作为突破口。找一找 :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笑几声”,“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有哪些值得好笑的地方?品一品:从这些好笑的地方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说一说 :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众人的哄笑?小说中短衣帮,掌柜,小孩,小伙计对孔乙己的“笑”各有什么不同?写众人的哄笑有什么作用?议一议:这篇小说是喜剧还是悲剧?“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以“笑”为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教者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题。

有位教师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从分析文章中的“两”入手,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于勒给菲利普夫妇的两封信;菲利普说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两次出现;两位船长的话;“我”两次说于勒是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以巧遇于勒为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游哲尔赛岛途中的两次自然景色描写。如果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能够分析归纳出以上的“两”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那么文章的内容、主题、主要人物性格等将会迎刃而解。

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我以为,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文本蕴含的细节,上出精彩的一课来。

每一篇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标题,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每一个结尾,都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精心研读,细心揣摩,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总会找到阅读教学的奇妙支点,撬活整个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江集中学(431625)

猜你喜欢

于勒切入点全文
全文中文摘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全文中文摘要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