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学视域下音乐欣赏教学探析

2017-08-03梁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音乐美学

梁莹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将音乐审美提升到了核心的位置,音乐欣赏课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大多数非专业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欣赏课是帮他们学会体验、感悟音乐艺术的最佳途径。目前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常见的类型有:解说型;德育型;问答型;引导想象型。教师一味重讲解,教学形式的片面等都是音乐欣赏教学常见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音乐美学的视域下加以分析和论证,浅谈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87-02

1790年,大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表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中间环节,是非功利、无目的的,美带给人的不仅是生理上的快感,更是心理上的愉悦。美是值得被欣赏、体会、赞美的,但古往今来,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人称某些作品是美的,但至今仍没有一首作品被一致公认为是美的。正如美学中有各种不同的倾向一样,音乐美学中的倾向也是形形色色的,要想寻找所谓最美的音乐单是立足音乐心理学、社会学、科学的都不能说是全面的,这几种立足点都往往容易太过绝对、个人主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如若不能掌握有的放矢,这些所谓客观美的标准就会无形中使得学生产生绝对美的概念,如何把握音乐欣赏教学的度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现状

当下音乐欣赏课基本分为解说型、德育型、问答型、引导想象型,其基本的教学内容、形式、特点如下。

(一)解说型

这类课堂将创作背景、人物生平作为欣赏主题,将情绪反应作为欣赏内容,忽略了“听”的实质。在传统音乐课堂中,有些教师对音乐作品的标题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有独钟,在课堂中俨然成为一名导游和解说者,音乐则成了背景和陪衬,音乐课变成了语文课,久而久之,学生们对音乐的体验、感悟则会退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有的老师过于强调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将讲解优美音乐的构成因素作为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常常在学生还未感受音乐的时候就已经先入为主的灌输所谓美的音乐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作为欣赏者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二)德育型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有了审美教育哲学的加入,很多教师便开始在课堂中用大量时间将课堂上升至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固然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的欣赏课将学生单一的引导对道德美的理解,而未能导向学生去真正欣赏到音乐的美。

(三)问答型

这类课堂通常以理性切割(乐理、曲式等)为主,音响感知为辅的欣赏方式。教师就作品或音乐欣赏知识原理进行问答,教师自身对音乐欣赏课理解的偏差,以至于课堂内容的多、乱、杂,学生不清楚教学的重点,教师也不清楚在音乐欣赏课中究竟要教一些什么。

(四)引导想象型

这类课堂强调对音乐的感受、想象,教师过于强调音乐带给聆听者此时此刻的画面感,常用山川、河流、黄昏、海啸等词语来与音乐对应,这只是对音乐的一种认知活动而非审美方式。

二、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美学原则

(一)音乐是非语义的

解说型音乐课堂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辅助手段,而非审美方式。音乐欣赏课主要是听的艺术,关注最多的应该是音乐,而非创作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介,很多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只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创作风格,而非全部,过多的介绍表述倒不如直接听更准确。

(二)音乐的美与道德的善评判标准不完全相同

音乐的美表现为自然的美,“那些音乐所使用的、最大限度地独立于人类创作造型活动的发生现象,被理解为音乐的自然美”,音乐来源于生活,所以在音乐的世界中,音响、和声等没有绝对的美与丑,而道德的评判绝对是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尺的,只关注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而忽略音乐的审美价值是非常片面的。

(三)音乐是整体美之和

所谓音乐手段就是音高和音的亲和力、音的持续、音色和音响度;从音乐联系去看就是旋律法和和声学、节奏法和节拍法、音色和力度。至于其中的哪一种手段应取得对其他手段的优先权,这几乎很难看出结果②。音乐欣赏需要的是整体的听觉体验,对作品理性的切割只能获得局部,而美恰恰是完整生命才能体现出来的东西。

(四)音乐是非具象的

音乐在造型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审美程度,更多依靠的是感官、听觉的感受,“匆忙”这个词不能表示具体的速度,“电闪雷鸣”不能表示具体的力度,“雨声”不能表示具体的音高......对于听者来说,具体听到音响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三、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一)培养音乐对生理上的体验感受

国外大量研究证实,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如使血压降低、呼吸减慢、心跳减慢、皮肤温度升高等作用,著名美学家王国维曾提出“美”是人生痛苦的解药。在这里课堂上多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而直接反应出的生理体验,增强他们的感受能力。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寓教于乐”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有效手段。通过设计好玩的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获得对因音乐的亲身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乐于去享受音乐带给他的感受和满足,就更愿意探索教学进一步的内涵了。

(三)选用合适的联觉材料

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也不似美术、雕塑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因而需对客观形象的描述时则需要一些其他科目、表现形式的渗入,在音乐审美中,体验、感受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多媒体媒介的视听形式能很好的辅助和启发学生感觉器官间的联觉,从而更好的丰富感受。当下,音乐与沙画、音乐与美术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呈现出的作品让很多在听感上略显晦涩的作品变得易感易懂,通过学生对音乐上此时此刻的听觉感受去进行绘画来表述自己对作品的认知,如此可以使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拉近与音乐的距离。

四、结语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学学心理学家詹姆斯穆塞尔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感性体验就是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体验美、感悟美、享受于与音乐美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挖掘、激发他们对精神美、道德美的认知和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编号:JAS150443)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局定制.

②何琼芳,何乾三(译).音乐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局定制.

[2]何琼芳,何乾三(译).音乐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3]孫琦.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教学音乐美学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合理运用图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