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构建
2017-08-03滕招义
滕招义
随着时代的日益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提高课堂实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数学思想,开拓数学思维,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水平。
一、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远离了生活的数学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善于挖掘农村的生活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形象生动的生活景象为基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和感悟知识,并从数学的角度对周边的事物形成认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进而提升对数学的敏感度,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认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情境:“大家在夏季的傍晚是否会跟着大人去赶鸭子呢?或者去捉蜻蜓,捉小鱼?”由此唤起学生的美好记忆。此时,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将愉快的场景展示在学生眼前,“同学们要不要和老师一起数一数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呢?”这时学生开始数:“1只青蛙,2只蜻蜓,3只小鸭……”从而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通过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观察
对事物进行观察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开端,观察是产生与发展数学知识的基础性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指引学生以目标为中心,进行仔细、有序、多角度的全面观察。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也可指导其对规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传达其观察所得的信息,从而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观察发展数学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对实际现象进行观察,再让其说出自己的观点。如先让学生观察一张纸的厚度,再分别让其观察10张纸、50张纸与100张纸的厚度,使其在观察中认识到数的内涵。又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画图观察比较的方式,尝试说出三角形的定义。对此,多数学生回答“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构成的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由三条线段组合而成的图形,学生看到后,顿时发现三条线段并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继而提升其数学语言素养。
三、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真正意义上接触数学是在小学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应将相关的数学定义与计算规律等渗透至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作为数学素养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数学符号化教学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作用较明顯。借助图形、字母等符号化的语言对数学问题进行描述,能够有效将复杂的语言转化为简单的图像或符号,从而更好地记忆与使用。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其从较为繁杂的情景关系中提取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将数学核心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提升空间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在学习“除法”中的余数知识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全校师生于植树节那天到校外开展植树活动,植树的规律是1棵杨树,2棵杏树,3棵柳树,由此类推,第25棵树是哪一种树呢?”大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很疑惑。这时教师再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指导其在纸上画出不同高度的竖线以代表不同的树。此外为了使图形更加直观,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其他形式来表示不同的树,如正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案。学生通过画图,得出树木种植的规律,最终明确第25棵树的类型。由此可见数学符号源于生活,采用上述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数感及其对图形、符号的认识,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培养良好习惯
作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一是要让学生养成仔细听课的习惯,其二是使其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其三是培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其四是培养其使用数学语言阐述自身想法的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验算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
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一蹴而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循序渐进,重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