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8-03吕晶晶
吕晶晶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校园网以及教室网得到广泛应用。网络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信息资源丰富、灵活度高、便捷性强,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主动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接下来笔者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作业巩固这三个方面谈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开展课前预习,可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即将学习的内容,知道哪些地方自己还没有明白,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这样就可以较为轻松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听课效果。另外,进行课前预习还能够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独立学习课本知识,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附有关于作者和文章的简单概述。在授课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并将其汇总整理,使其成为有别于课文概述的个人预习笔记。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20篇课文《詹天佑》一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利用网络查阅与詹天佑相关的资料,内容不可与课文中给出的简介资料完全一致,需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课文给出的信息主要包括詹天佑的出生时间、去世时间、祖籍、居住地以及个人成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到了更多的信息,如詹天佑的个人求学经历、家庭资料、个人作品、主要贡献等,并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在讲解文章之前,教师先让几名同学对詹天佑进行介绍和描述,之后教师做出点评,随后开始讲解。教师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明确告诉学生不要直接照搬网络资源,要有针对性地自行筛选与汇总,突出人物重点,否则预习就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可言。这种课前自行预习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能够培养其独立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继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课堂授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好奇心是探索新事物的开端。小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但是分辨问题的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新教学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指的是教师在合理组织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出让学生面临当前急需解决问题的局面,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概念冲突,意识到凭借当前所学知识还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认知失调”,继而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引导他们发散思维认真学习。
例如,在讲李白的《赠汪伦》一课时,教师先抛出一系列问题:谁是汪伦?他和李白是什么关系?汪伦为何邀请李白来家做客?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李白进行介绍,其中穿插一些关于李白的趣事,引起学生对李白的兴趣,为学习诗歌打下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整首诗,并逐句分析,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模拟诗中所描绘的情境,掌握内在含义。带领学生一起朗诵,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以纠正学生发音。最后要求学生对全诗进行背诵与默写。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在成功解决问题之后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课后作业:利用多媒体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制作演示文稿等方式,使得学生将做作业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继而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开放式作业”,也就是不规定具体作业题,由学生自行选择题型,只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即可。比如,在学习完《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关于此文的开放性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和同学合作,模拟文中林肯总统与参议院议员的对话情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关于林肯的资料和信息,进一步加深对林肯总统的认识。
其次,教師可以在提炼单元内容之后,组织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在形式上不用很专业,只要能够清晰展现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脉络即可,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继而培养其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分析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张黄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