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以读导写
2017-08-03
高中生因身心发展的局限及其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那么,为解决此问题,一个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阐释这一做法的要义:
一、确立论点要见解独到
高中生立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人云亦云。“立”的往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鲜见“我认为”的己见、锐评、新视角。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立论的呢?请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所灭?世人都认为“兵不利(军事实力差)”“战不善(作战不得法)”,而苏洵却“惟陈言之务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弊在赂秦”。该立论启示我们:众口一词,只会让人心生厌烦;见解独到,方能让人耳目一新。
二、阐发论点要切割分解
高中生阐发中心论点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整吞整咽。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阐发中心论点的呢?请看:
①(赂秦)破灭之道也。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并没有都去“赂秦”,所以苏洵对中心论点“弊在赂秦”的论证没有整吞整咽,而是机智地将它切了一刀,把六国分成“赂者”和“不赂者”两大阵营,并就此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同归”但“殊途”,这就将两条迥异的破灭路线图划向了纵深。它启示我们:整吞整咽,只会不明就里;只有切割分解,方能鞭辟入里。
三、剖析事理要分步推进
高中生剖析事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一步到位。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剖析事理的呢?请看: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
苏洵在剖析事理时,很擅长“走两步”,剖析分论点一的推进过程是“赂秦→力亏→破灭”,剖析分论点二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正因为分步推进,事理才剖析得明了透彻。其剖析事理的方式启示我们:一步到位,只让人觉得讲不明理;只有分步推进,方能让人感到理之凿凿。
四、分析问题要放出眼光
高中生分析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眼光狭窄。苏洵的《六国论》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呢?请看:
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苏洵在①句中使用的是联系的眼光,燕、赵之所以会陷于“智力孤危”的境地,最终“战败而亡”,是因为“秦革灭(韩、魏、楚)殆尽”,燕、赵失去了“强援”。在②句中使用的是發展的眼光,地有限,越“赂”越少;欲无限,越“赂”越大。以“赂”求和,只能苟安一时,久必“颠覆”。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启示我们:眼光狭窄,就会囿于眼前,浮于表面;眼光开阔,方能高瞻远瞩,入木三分。
五、解决问题要亮出实招
高中生提出解决方案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应该、必须)……”等。苏洵是如何为六国出谋划策的呢?请看: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并力西向。
苏洵为六国设的图存之道有三: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此三策“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苑》)。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启示我们:空喊口号,只落虚张声势之嫌;只有亮出实招,方显试手补天之力。
六、论证方法要随机应变
高中生运用论证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方法单一,而且多半为例证法。他们往往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选用最有力的论证方法。苏洵的《六国论》除了例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请看:
①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一比即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对比论证)
②“赂秦”能息战吗?一喻即明: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
③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假设一下即晓: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
④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把古今类比一下即醒: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类比论证)
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既能因需而选,又能各尽其用。这都启示我们:论证方法单一,只会削足适履,法钝其力;只有随机应变,方能量身定制,法尽其用。
七、论证思路要充分展开
高中生论证思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原地绕圈。苏洵是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的呢?他在“三段论”的每一部分之后都追加了“跟进”论证。第一部分的跟进模式是“提出论点+切分说理”:第一段在提出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切分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①)和“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②)这两个分论点进行说理。第二部分的跟进模式是“例证论点+分层对接”:第二段举赂者之例论证总论点,对接分论点①;第三段举不赂者之例论证总论点,对接分论点②。第三部分的跟进模式是“得出结论+提出主张”:第四、五段在得出“不为积威所劫,不赂犹可胜”的结论之后,又提出了“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的主张。
它启示我们:原地绕圈,只能抱住理,知其然;只有充分展开,方能摊开理,揭其所以然。
八、举例论证要以议带叙
高中生举例论证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讲故事。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应注重例子的说服力,以议带叙。苏洵在《六国论》中是如何以议带叙的呢?请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苏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来修剪齐亡史实,以区区三十一字就将齐国结交秦国、不助五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灭亡结局论述得一清二楚。言虽洗练,但理已析透。它启示我们:讲故事,只能引人入胜;只有以议带叙,方能厘清事理。
在时下一片“奇文熏得学子醉”的炒作声中,我们呼吁广大高中生回归课本这个“娘家”,走读写结合之路,练一招一式之内功,成就扎实的议论文写作功底。我们坚信:阅读会心颔首之日,就是写作妙手偶得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