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芳草地西街的作家与演员

2017-08-03纪建国

北京纪事 2017年8期
关键词:话剧院芳草地话剧

纪建国

我在朝外芳草地西街生活了40多年。上世纪70年代中,我们家刚搬到那里时很快就熟悉了环境。那条街从南到北尽管只有七八百米长,却有许多平房院落,临街的马路旁有很多幢楼房。有一个芳草地副食商店和一些机关单位。街上的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纺织女工、建筑工人、药厂工人、售货员、教师、机关干部。在那条街南边不远处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大使馆,使馆旁边都有哨兵巡逻站岗,街上总是显得很清静,尤其在冬天的日子里。

我弟弟和妹妹当时就转到了芳草地小学就读。只有我还在南城一所中学上学,后来才转到这里。没事的时候我们去逛朝外大街。走到一半的路程时,弟弟指着路西的一所平房大杂院,说:“那是话剧院宿舍,我们班一个姓肖的同学就住在这里。”我顺弟弟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也是七拐八拐得像个迷宫,与那时北京的很多大杂院没什么两样。我没想到的是,后来话剧院里不仅将原来的平房改建成三栋漂亮的五层小板楼,而且那里还传出很多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刚有电视机。有一天弟弟刚回到家就兴奋地说:“今天晚上有话剧《阿Q正传》,还有我们同学他爸肖鲁呢。”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第一次将鲁迅的这部小说搬上话剧舞台。我弟弟那个同学的父亲在剧中既是演员又兼副导演。著名演员严顺开出演阿Q这一角色,从那以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当时电视台也转播话剧实况演出,那天晚上我一直盯着电视机,那几年北京的文化市场还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能看一场好话剧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一部电视剧《篱笆,女人,狗》在京城热播,这部剧通过老农民茂源老汉一家人经历的各种风风雨雨,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扮演茂源老汉的老演员田成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剧中老人多是用沉默无言的形象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他用很多肢体语言和造型塑造了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有一次我去楼下的芳草地副食商店买东西。那时候还不是开架售货,我前边排了几个人,还有两三位顾客才轮到我买东西。突然我听到女售货员说:“您是田成仁老师吧?”随后我听到一位老者谦和的笑声。女售货员边忙活手里的活计边说:“您演的电视剧可真好啊!”田成仁说:“大家喜欢就好。”随即买完东西,骑着一辆旧二八自行车很悠然地走了,给人一种很朴实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田成仁老师。我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他们说:“人家就住话剧院宿舍。”后来我在日坛公园南边林荫道上,好几次看见田成仁老师一个人自娱自乐地在那里晨练,有时候也乐呵呵地与游人聊几句,非常随和,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后来他还演过一部电影《暖春》,那个善良的收养孤儿小花儿的老爷爷,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剧《渴望》在京城热播,善良美丽的刘慧芳在“文革”期间收养了一个弃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刘慧芳母亲的扮演者韩颖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剧中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都成为当时街谈巷议的话题。后来我们才知道,演员韩颖就住在芳草地国家话剧院宿舍。有一次我们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位挺富态的中年女同志有些面熟,就可劲儿地猜,一直没想起来。突然有一天街上播放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我突然想起那天那位面熟的人是演员韩颖啊。后来韩颖又拍过另一部电视剧《红灯记》,韩颖在剧中扮演李奶奶,人物也塑造得惟妙惟肖。

演员田成仁剧照

我们那条街上除了有话剧演员,还有作家深居。有一次我的文友青年作家孟广顺来串门,刚一坐下,他就告诉我:“中杰英也住在这条街上,就在北边那栋楼上。”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知道中杰英写过《罗浮山血泪记》。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看过他写的一部话剧《哥们儿折腾记》,剧中塑造了牛宝山、穆燕燕、余明丽等几个各具特点的工厂青年,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卻彷徨无奈,用迷惘的眼神看着现实和未来。他们在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青春能量上,与孔科长为代表的传统派产生了矛盾,他们不甘心年轻的生命在毫无价值中一点一点地消逝耗费,总想弄出一点东西来,甚至用有点恶作剧的方式来对待生活。最后明辨是非的丁厂长宣布:今后将按劳付酬,多劳多得。我长期生活在运输公司中,与那群青年人同处在一个历史时代。那种类似的感觉在我的人生中也曾出现过。剧的末尾给了观众一个希望——那群年轻人承包了厂里的一个车间,开始了新的生活。后来中杰英又写了另一部话剧《哥们儿发财记》,它是《哥们儿折腾记》的姊妹篇。我对中杰英的才华非常钦佩。那时候我心里最羡慕的职业就是作家,每次见到一位作家,都爱与他聊聊。

1998年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北京市职工业余文学创作培训班,终于见到了背着手,低着头,身材矮胖的中杰英老师。听他讲课时知道他是广东人,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当过大学老师,也当过装卸工,挖过金矿,生活经历很丰富。那天他给我们讲述的课题是: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那天我认真记了好几页的笔记。以后的几年我不时翻看那些笔记,它们对我的写作一点一点地发挥着启迪的作用。后来我自己能写一点东西时,特盼着能再次见到中杰英老师,向他当面请教,哪怕是邻居间的一次不期而遇呢。

很多年过去了。我琢磨着芳草地西街上的生活,挺有意思。这街上有写剧本记录生活的作家;有表现生活的演员。他们把过去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进一步提高到艺术的境界,并能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了,这街上更多的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演绎着现实版的酸甜苦辣。生活就是这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家、演员、普通人,人们的生活彼此相互映衬。这关系很像诗人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话剧院芳草地话剧
话剧《坦先生》
《阿伽门农》
话剧《二月》海报
分形——2018芳草地艺术节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60—70年代:北京芳草地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等
能否拓一片“文学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