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与“一带一路”

2017-08-03修刚

世界文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倡议跨文化一带

修刚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贵宾出席了这次盛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与会各国元首、首脑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就“一带一路”构想发表了意见,会议达成高度的共识。这次会议推动了“一带一路”构想的进一步实施。“一带一路”构想在协同经济发展、共谋世界和平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融合、发展多元文化,促进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创举。

“一带一路”构想的意义

“一带一路”,全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英文名称为 “Belt and Road”,縮写为“B&R”(曾为“One Belt,One Road”,缩写为“OBOR”)。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时,提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意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

“一带一路”构想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创造性的”构想,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困局。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说,“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桥梁和纽带,让人民跨越国界更好地交流”。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意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主动地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区范围从中国西部出发,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广阔地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从中国沿海到东南亚、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沿岸直至非洲东海岸的海上纽带。

“一带一路”强化了既有的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 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合作机制作用,加强相关国家间的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化交流。

继承古丝绸之路的理念,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振兴世界经济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任务。即通过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同时,建设“一带一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进一步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理念,首要的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跨越、融通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隔阂与冲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东西方文明的平等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发声、对外交流,实现沿线国家文明共享、和谐相处。因此,跨文化交际与“一带一路”倡议是紧密相关的课题。

跨文化交际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在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前说,“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教科文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有着共同的理念。因此,她呼吁建立“和平相处、相互理解并拥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社会。

关于文化多样性,联合国2001年11月2日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指出,在相互信任和理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认为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人类社会各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跨文化交际,英文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全球化浪潮下,民族间、国家间的交往,需要跨文化的对话,即超越文化间的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国情不同等障碍,加深相互间本质性的理解与信赖。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价值观、信仰、态度、对社会角色的期待、社会行为规范以及语言的使用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价值观不同,行为方式和交际风格等自然不同,因而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和误解。比如拒绝某人的请求时,日本人往往先道歉,再拒绝,而中国人、韩国人大多先说理由,再拒绝。饮食习惯上,吃米饭的时候韩国人视端着碗吃饭为失礼,而中国人则以不端为失礼。各国的法律、规定等也存在文化差异。比如在美国有千奇百怪的法律规定,肯塔基州曾规定进澡池泡澡一年只能一次,俄勒冈州规定动物不得在市内发生性行为;又比如美国人不分长幼、职位高低均可以直呼其名,而在日本和中国,对长辈或上级领导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极为不敬。

阻碍或影响双方交流的因素还来自各民族那些“理所当然”的潜在意识。比如日本结婚典礼送的礼金是白信封,而中国一般是红色信封;美国传统文化认为“沉默是禁”,而日本传统文化认为“沉默是金”。这种“理所当然”的直接判断,会演变为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从食文化到酒文化,从性别文化到习俗文化等等。现在政治交锋多于学术交锋,国家对立影响国民对立,感情因素强于理性分析。通过跨文化交際的方法部分解决一些政治问题,明确文化是传统的也是变化的,需要尊重变化,耐心于过程;文化是对立的也是交融的,要尊重对立,自然交融;文化是整体的也是个别的,强调整体,但不能忽视个别。西方往往强调自己的价值是普遍价值,而实际上各地区的文化不同,其普遍价值自然不同,东亚有自己的“普世价值”,阿拉伯世界也有自己的“普世价值”。

跨文化交际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衡量不同文化,即不能用自己民族习惯的善恶观来看待世界、对待他人,而是需要认识不同、尊重不同,在此基础上相互理解与交融。

跨文化交际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技能。目前已经发行了权威证书,即ACI国际注册跨文化交际管理师证书,在全球通用,并被国际上157个国家认可。跨文化技能和知识,包括交流沟通的理论,国学、口才与演说、形象与礼仪课程,以及琴、书、画、茶等传统技艺课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5个,涵盖官方语言为53种,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了参与的意愿,包含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这些国家和机构风俗各异,文化交错,要实现“一带一路”构想,就必须实现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了解世界文化,是打破壁垒,促进融通,实现“一带一路”的催化剂。

“一带一路”继承的是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

“一带一路”的文化符号是丝绸之路的理念,跨文化交际是丝路理念的集中体现之一。

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一条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延长至中亚、西亚和欧洲。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将陆上丝绸之路东段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一般认为,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成为商贸、文化沟通的要道,上至王公贵族、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下至乞丐、狱犯等,均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之一。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奴隶、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美国学者谢弗指出:“7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以丝路文化的鼎盛时期唐朝(7世纪)为例,佛教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了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发展所需养分。

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大唐的宫廷里也可以看到。印度人参与立法,突厥人是皇家的禁卫军,而乐师、歌手和舞者则来自西域。长安已经成为世界的大都会,各方宝物汇聚于此。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地传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生活在这个城市而倍感荣耀。

这种认可文化多样性,鼓励碰撞,促进交流实质上体现的就是跨文化交际。古丝绸之路如此,带有古丝绸之路文化符号的“一带一路”也是如此。从张骞出使西域到班超坐镇北道再到玄奘西去取经,从马可波罗的访游到利玛窦的传教再到费迪南的著书,无不在向世人诉说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都在强调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宝贵遗产,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因此,文化交流就成了世界多方合作中必须跨越的障碍之一。继承古丝路精神,开启思想交流和文明融通的新丝路,就需要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支撑,需要大力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我们在培养各类了解其他国家历史和文化‘外国通的同时,也要协助有关国家培养更多的‘中国通”。由于沿线国家在历史传统、语言文字、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中最迫切的是: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在增信释疑基础上加强合作意愿、完善合作方式。“一带一路”建设,要从文化交融入手,优先培育精通中外语言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交流,要以跨文化交际的思路处理好文化中的同与异。首先要强调中西文化思想上的相同点。“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层自觉与自信。远古时期的地域之隔,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文化各自自由生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认同。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劲挑战,打破了先前的平静,不断冲刷着国人内心的中华文化根基。“一带一路”的倡议,则体现了“天下大同”“达则兼济天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中国道义和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古代丝绸之路也正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老、庄、孔、孟等被称为诸子百家,道教、儒教等一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其实,这些传统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与西方思想相同的要素。如2000多年前,孔子立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意大利思想家恩贝托·埃柯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儒教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摩尔根在《古代社会·著者序》说“人类的历史都是同一源泉、同一经验和同一进步的”。强调文化多样性,不是要否认文化间的共同理念,而是要发现和宣传。

同时,儒学作为中国特有的中国学、世界学,从东北亚到东南亚诸国,在亚洲地区形成了儒教文化圈。佛教和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通过东西文明对话,儒学开始传播至欧美,深深影响了欧美思想和文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先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学的治世、人伦的理念被广为接受的同时,儒学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理论也正在引人关注。儒学认为天下有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以和为贵”“以义为先”等优秀基因是古丝绸之路繁荣的文化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思想根基,要重新唤起全世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共识。

在明辨大理念的同时,要讲好中国“小”故事,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听得懂的语言,接受得了的文化方式,实实在在地讲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中国故事,塑造多维度的大国形象。

通过跨文化交际,达到各国的互信,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目的。德国学者马库斯·陶伯说:“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同国家人员的往来无疑会促进思想与观念的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交流无疑将促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可以说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现的“催化剂”,它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信任,而没有信任的话,任何政治和经济上的宏观倡议都无法实现。

文化交流将有效化解误会、消除偏见,是打开对方市场的“敲门砖”。“一带一路”覆盖亚、非、欧60多个国家,沿线各国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历史渊源、审美趣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应准确定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交叉地带,以共性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了对世界性跨文化交流的新认识。迥异的文化和文明,给各国间的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 “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对世界性跨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是中国人民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赋予古代丝绸之路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做出新的事实性诠释。邀请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地区、民族搭乘“中国快车”,共享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向世界展示并证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世界性跨文化交流格局也日渐形成。“一带一路”倡议终将为世界跨文化交流做出富有中国智慧的当代贡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比如扩大双方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國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等。总之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将生动、多元的中国形象真实呈现给沿线国家,同时关注所在国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的人群,从而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共同发展,实现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深化和创造,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它还有助于促进沿线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破解全世界永久性的跨文化交流难题,实现世界性的和谐,迎来和平、包容、共享的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倡议跨文化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