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熊孩子”礼仪,要从小时小事做起

2017-08-03黄琦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7期
关键词:待人接物熊孩子聚会

黄琦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礼仪习惯等,是一个人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人家教好坏的重要体现。所谓某人家教的好或是不好,往往是从其举手投足的小事中自然流露的,我们通常也是从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细节习惯中判断其家庭教养的,而细节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幼小,如果家长对孩子从小疏于引导,形成不良习性,成人之后就积重难返了,那可真是“子不教,父之过”了。

记得在美国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个美国家庭的聚会,召集人家庭是我的“host family”(友好家庭)。夫妇俩当时都35岁左右,没有自己的孩子。丈夫是学习历史出身,酷爱中国文化,所以就收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名Lily,悉心教养,视为己出。当时Lily约5岁。

参加聚会的几个家庭中的几对夫妇彼此年龄相仿,都带有一至两个10岁以下的孩子来参加聚会。我赶到时有几家已经先到了,大人们在露台上聊天,孩子们则在草坪上奔跑玩耍。使我吃惊的是一向松散随意、一身牛仔走天下的美国人,居然都把孩子打扮得隆重、正式。女孩一律漂亮的礼服裙,男孩则都是一身小西装,还打着领结。

穿着粉色公主裙的Lily热情地飞奔过来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由衷地夸奖:“Lily今天真漂亮”,她礼貌地报以微笑,回答“谢谢”后就又和小朋友玩耍去了。我与大人们一一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

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位面带微笑的妈妈,领着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只见妈妈与儿子耳语了几句,儿子马上一本正经地走过来很绅士地伸出右手与我握手,面带笑容地说:“你好,很高想见到你。”我也赶紧回礼,然后就走过去与别的家庭的人打招呼了。

过了一会,只见那位妈妈笑盈盈地又走了过来,小声对我说,“能不能麻烦你帮个忙,再与我儿子握一遍手。”我不解地问:“当然可以,但是为什么呢?”她说:“我观察他刚才与你握手的动作很敷衍,需要改正。我正在教他礼仪,所以麻烦你帮个忙。”我心里想:怎么敷衍了?挺好的啊,作为男士先伸出右手,同时也说了欢迎的话。

我倒要看看这位媽妈是如何严格要求的。于是我就配合地微笑着向男孩走了过去,男孩分明是接受了妈妈的教诲,再一次微笑着向我走来,伸出右手,同样说着:“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我回礼。仔细体会,与刚才握手不同的,一是小手更加有力;二是他说话时始终抬头看着我的眼睛。男孩看了看妈妈,妈妈满意地点头,微笑着又给儿子交代了几句,男孩高兴地向我摆了摆手跑到孩子堆里玩去了。妈妈这才向我解释说:“他老是改不掉与客人握手不看客人眼睛的坏毛病。”哦,原来如此。

我习惯性地用中国式的宽容说:“他还是个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她马上一本正经地纠正说:“不,孩子不学习,长大是好不了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长大了再改可就难了。”仔细想想,我深以为然。

于是我们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聊了起来,总结起来这位家长的做法,一是“从小事做起”;二是“从幼小做起”。同时,在整个施教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平等”,不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去放纵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论孩子多大年龄,在人际交往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大人的附属。他要用他独立的适合于那个年龄的交往礼仪去交往,大人代替不了。

这时候我突然理解了我们经常议论并且大加赞赏的美国孩子的“独立性”的内涵。这个“独立”不单单是到了一定年龄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的独立以及作为社会人存在的独立,由此带来的诸多从幼小就建立起来的独立意识和理念,对其成人后的独立思维、独立生活以及独立创业等都是一脉相承的。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家长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独立”和“平等”的理念就欠缺了些,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家长惯常对待孩子的两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无视”,在家庭社交活动中根本不把孩子看做独立的“人”。这种现象多事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幼儿时期,即上世纪60~70年代。那时的家长一般是不让孩子参与大人的社交往来的,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事先不是把孩子撵到外面去玩,就是把孩子关在屋里,直至客人走了方被招回或者放出。家长总是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经历,致使那一代人有很多都有交流障碍,大庭广众之下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的情景并不罕见,更别说待人接物的礼仪了,有的甚至见人连“你好”“再见”这样的日常礼貌用语都没有使用过,见了大人就是一低头一红脸“逃之夭夭了。”

第二种现象就是“放纵”,多出现在当今时代。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大家庭中上下几代对唯一的孩子的溺爱随之而来,同时西方的教育思想被广为引进和借鉴,什么“独立人格”“自由发展”“张扬个性”等词语更是被众多家长所推崇,可惜多半知识接受了一鳞半爪,理解得一知半解,使得一些家长既丧失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又没有掌握西方教育的真谛,从而造成了一些家庭借“自由”“独立”之名,行放纵之实。

记得多年前参加过一次某单位年终聚会,年轻员工大都带着孩子前来。孩子们穿梭于各桌之间嬉戏打闹,全然不顾大人的往来交流,大人们也乐得轻松自在,不管不顾。宴会还没正式开始,孩子们已经把事先摆到餐桌上的点心或糖果哄抢殆尽,父母们仍然视而不见。

有两个孩子居然把盘子里的糖果大把大把往自己的衣兜里装,见此情景,孩子的家长才轻描淡写地加以制止:“好了好了,差不多了哈。”或者说这种制止更多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她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可能是只要孩子不吃亏就行。

开宴以后的情景更是不忍目睹,大人都还在听单位领导的祝酒演讲之际,一些孩子已经大吃特吃了,有个孩子甚至把自己喜欢的一盘菜拉到面前搂在怀里。有同事实在看不下去,半真半假地说:“你这孩子也真该管管了。”其母回复说:“孩子嘛!再说现在的孩子也不能管得太死,要让他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不一会儿,孩子们就率先吃饱离席玩耍了。孩子们跑得满屋都是,大呼小叫,吵吵嚷嚷,鸡犬不宁,没有一个母亲制止自己的孩子,似乎谁制止谁就吃了大亏:为什么我要制止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不都这样吗?

突然两个男孩打了起来,一位家长跑了过去,不但没有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冲着别人的孩子喊:“你比他大两岁,就不知道让着弟弟些吗?”那个“大两岁”的男孩突然委屈地大哭起来:“他先打我的,小就有理吗?就不让他!就不让他!”说着说着就又向那个小男孩冲了过去。

这次聚会变成了家教经典案例大集锦。真替这些家长们可惜,这种大型聚会本来是教育孩子懂礼识礼践礼的极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被她们浪费了。可能还不止是浪费了一次机会,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年龄经历这样规模的大场面的机会也不会太多,想必也会印象深刻,所以他的所见所谓所做都会对其以后的待人接物产生影响。不知道家长们回家后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总结和补充教育,如果没有,只是让孩子自己悟出其中的正误得失,那可就五花八门啦。

礼仪教育重在养成,重在熏陶,重在以小促大。仔细留意一下自己的社交活动,“接待”与“被接待”常常进行,就最常见的“握手”而言,政商要员、平民百姓等各界人士中不会握手的还真不在少数。有握得太紧久久不放松略显轻浮的;有四指伸得僵硬挺直显得极不自然的;有弯腰屈膝显得过于谦卑的;有左顾右盼显得敷衍了事的;有眼睛低垂显得极不自信的……

这些握手的表现看似一瞬间,但只这一瞬间就可显露其修养、教育背景甚至家庭环境。

礼仪教育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看似一般的礼貌教育,实则关乎孩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健全。不要以“事情细小”为由而放弃对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机会,不要以“孩子还小”为由而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等地把孩子视为一个行为独立体,使其有自我、有尊严、有责任,利用其日常点滴的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把规范变成习惯、把习惯变成气质。

猜你喜欢

待人接物熊孩子聚会
主动交往 收获友情
不聚会少出门外出做好防护
快乐的聚会
家庭的教育与引导是塑造子女心性的大学堂
小学语文教育人格教育中的运用探索研究
生日聚会
第9期“成语城擂台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