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探究与实践
2017-08-02彭妙覃燕娜
彭妙 覃燕娜
【摘要】通过教学案的编写、教师自制教具、分层教学的实施,提高学习主动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困难型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分层教学 学科素养 教学案 电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164-02
一、分层教学的背景分析与必要性
(一)以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为宗旨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某一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其内涵包括:其一是注重平时的养成,强调渐进性;其二也注重结果,强调形成性。
依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3版)》物理的基本原则的第二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基于学习内容、关注学生体验的学科能力标准为主,体现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
(二)学生学科素养的内容
学生学科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1.学科特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构成该学科知识技能;2.在学习学科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体验、认识积累与基本情意等构成学生的生活经验;3.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内化形成的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创新意识等属于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学科素养的最高层次表现,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13版)》(物理),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在开展和实施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了没有仔细解读《评价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普遍出现不仅解题能力一般,而且整体学科素养不高的状况。 如何落实不同层次的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教学策略和总体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同时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形成学科特色,是值得每一位初中物理老师思考的问题。
二、分层教学的现实意义
现今国内在物理方面对分层教学的研究较少,对初中物理某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实施方案,特别是分层教学的应用课例,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并且用数据呈现实施后的效果,这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将分层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物理课程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提高,才是真正有效的分层,才能为实际教学带来借鉴作用。因此设计出比较合理、科学的分层学习学案,并结合现行广州地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此为突破口在教学中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需求,能为物理学科的分层教学提供借鉴,并为提高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起到推动作用。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人员显性分层
在高效课堂的倡导下,学校根据生源情况和发展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实施分层教学,设置了A、B班分层教学的策略。我校每级共8个班,分层教学组织模式为4A4B模式,即4+4模式,以相邻的两个班级为单位分出A班和B班,如1班为A层,2班为B层,会考学科原则上由同一个老师任教A班和B班,以学年为期限,根据学习成绩学生在A、B班间流动。笔者积极思索、探索方法,编写学案,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达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学科隐性分层
1.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基本技能和体验
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要看学生能否动起来,从中获得体验。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或者引出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或者激起生活经验回顾(已学知识回顾),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性思维活动,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使用课堂学案,把教学目标融合在一个个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不但提高了操作技能,还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
例如:《串联和并联》(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3节)教学案活动设计:
[活动一]:教师用模板和两个小灯泡、导线、水管自制了一个玩偶猫如图1,猫尾相当于一个开关,向下压猫手,猫眼上的两个小电灯会一齐发光。教师提问:猫的“两只眼睛”是怎样连接在电路中的呢?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玩偶的两个“发光”的眼睛上,AB层的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特别是对注意力习惯不是很集中的B班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二]:方法指点:①把你们猜想的猫体内的电路连接方式依据电流流向法,用铅笔代替导线画在学案图2中。②在实物图下方画出相应的电路圖。③电流流过两个灯有几条路径?如果电流流过L1L2有不同的路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描出电流的路径。
教师通过巡视学生在学案上达成的情况,AB层的学生都能够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并联电路的连接A层的大部分学生可以画出,而B层的学生基本上画不出。因此对于B层学生并联电路的连接,教师通过引导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并提醒学生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连接方式,以及用直尺和铅笔画出相应的电路图。之后教师检查各小组长的学案达成情况,让小组长检查各组员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学案,并订正。最后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概念。
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对于A、B层学生共同的素养培养目标是完成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在过程中形成基本体验、知识积累。
2.通过学案问题导学,指引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过程并总结规律
学案导学设计是紧跟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通过在教学案上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形成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内化的学习能力。其中表格设计只要求学生画√或×,小结的部分填空只要求学生圈出选项,可以有效降低学生记录数据的负担,重点突出对两个层次学生素养要求的技能形成。A层的学生则提醒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指引操作,自主合作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和小结。B层的学生则在学案的导学、教师的巡视和组长的帮助下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特别是能将B层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教学案的实施落实到学习的行动中。
[活动三]: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过程: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图将实物动手连接成串联电路,然后依照学案探究指引完成“表一”中的步骤,并记录任务。(可以讨论或向老师咨询)
讨论小结一:
①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流经的路径有几条? 条。
②各用电器之间(“有”或“无” )关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其他用电器均( “停止”或“照常” )工作。
③开关控制整个电路还是某个灯? ,开关的位置不同对它的控制作用(“有”或“无” )影响。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略。
3.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四]:在总结规律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展示玩偶猫:闭合“猫尾”的开关,其中一只“猫眼”发光,另一只“猫眼”不发光,问:不发光的“猫眼”断路了吗?如何进行检验?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发现B层的学生大部分都回答不发光的“猫眼”是断路的。之后教师将不发光的“猫眼”取下,学生都会发出惊叹!因为他们发现之前发光的那只“猫眼”此时也不发光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A层的学生大部分已经领悟这时两只“猫眼”的灯是串联的,同时他们又激发出另一个思维冲突:为什么两个灯串联时亮度可以不同?灯亮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为电功率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思维品质。
尽管B层的学生基本上提不出这样的问题,但教师将玩偶猫翻转后展示给学生,背后的电路实物如圖3所示。学生通过观察电路的连接情况很快分析出 “猫眼”是串联的,通过这一活动强化了对串联电路的印象。
4.通过设计A、B分层练习题对不同学生能力的学生进行评价
由于学校在考虑学生分层编班时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下进行的。而对某一个班级教学的实施过程是统一的,因此任然要考虑班级内学生的层次问题。A班有少部分物理B层的学生,B班也有少部分物理A层的学生。因此AB层次学生使用的教学案是教师综合考虑后统一编写统一发放的。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局为重进行分层实施,在课后习题巩固上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将A层学生要完成的习题在题号后标注字母“A层”, B层学生要完成的习题在题号后标注字母“B层”。即各个层次学生要求的必做题,跨层做题视为选做题。例如学案课后练习第5题:
5.(A层)下图所示电路盒内有电源和导线,面板上有两个灯泡,两个开关,要探究盒内的电路连接,小明做了多次实验并将结果填入了表中。
四个电路符合上述发光情况的是:
该题涉及到上一节知识:短路和断路,本节的串联和并联,对于B层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对于A层的学生可以达到较强的训练思维的效果。
四、结语
笔者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通过编写A、B分层教学案和实施教学案承载物理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的课堂环境,使教师的教学不断实现高效,A、B层次学生的学科素养在不同的目标指引下得到相应的提升。
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师工作重点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师自觉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教师因此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博采众长,学以致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优化课堂结构,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达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逐渐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符东生.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物理[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序.
[2]黄宪、许世红.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呼唤绿色指标[J].基础教育课程,2012:4.
[3]王光佑.教师成长需提升自己的研修力[N].中国教育报,2013-1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