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2017-08-02林辉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5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林辉焰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其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在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四个方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始终立足于这四个方面,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关键词】高中政治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73-02

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核心素养概念被正式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中学基础教育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迫切需要。我校作为首批省级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坚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综合运用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式、小论文和试题演练等,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下面我就针对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在教学策略上的安排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政治认同感的教学策略

培养政治认同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教学的首要内容,政治认同感是指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能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认同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我的主要策略是:1.坚持政治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学生播报,教师点评,促进学生关注我国党政发展的时事热点和理论热点,培养政治素养和政治认同感。如去年我安排学生作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报道,今年安排学生作了“两会”专题报道,都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对党政事务的了解,深化和拓展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2.对四个模块课程内容作了侧重性安排,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掌握知识又能培养政治认同感。如,《经济生活》的生产与经济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财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生活》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文化生活》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与哲学》的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等。3.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学生小论文选题指导,有针对性培养政治认同感,如,高一研究性课题《十二五期间平潭社会保障投入情况之研究》、《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和实施建议》,学生小论文《我身边的人大代表》、《国家财政与我的生活》等,这些选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从现实的生活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发展理性精神的教学策略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发展理性精神,是高中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能够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以负责的态度和行动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为此,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我们做出了辩论式教学的创新策略。辩论式教学一般每单元一次,在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结束后,在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基于课程内容的思想疑点和理论疑点确定辩题,进行分组辩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例如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以“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为主题的辩论比赛,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反两方辩论组和评委裁判组,正方和反方各由四名学生组成,剩下的学生作为评委裁判,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真理不辨不明,辩论中,学生查找资料,拓展阅读,整合知识,引经据典,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理性辩证的思维品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辨析类试题作为高考的重要题型,我们在课堂试题训练和单元试题练习中,一般都会安排观点辨析类试题,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性的精神和辩证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树立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权利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等。在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中均涉及有法制的思想和知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制意识。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念;使会学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制习惯、认知和情感。

对于帮助学生樹立法治意识,我们首先在课本内容上确定了重点章节和重点框题。主要有:《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对待金钱、企业的经营者、新时代的劳动者、征税和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文化生活》中的走进文化生活等,这些教材内容在教学安排上突出法律知识、法律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教学方式上的选择上,我们确定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涉法案例,如知假买假、企业恶意欠薪、知识侵权、网络言论、反腐等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剖析,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渗透,在课堂上播放和法治意识相关的视频课件、纪录影片等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法制理论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受到法制意识的熏陶。例如在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组织学生系统的观看了《光辉历程——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记录影片。通过对纪录影片的观看学习,使学生们详细了解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成立之初制定宪法的经过、改革开发初期对宪法的修订、依法治国理论的推广、选举权和选举制度的内涵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在影片观看过后,学生们纷纷表示,看完影片过后对课本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和彻底了。

四、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的教学策略

公共参与能力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履行政治责任的基本素质。在我的政治课程中,根据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的目标,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针对性地设计了很多公共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参加公共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了解到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锻炼并提高了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社会行为能力。

在具体活动的实施策略中,我会首先提出活动目标、布置活动任务,确定以节假日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小组为活动单位,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自主开展公共参与实践活动。如通过开展如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家务、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帮助交通警察疏导交通等公益性志愿活动,以及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基层、进社区。活动结束后,由小组撰写活动小结或报告,讨论交流本次活动经过和参加活动的感想和收获,我再根据他们的活动情况和撰写的报告质量进行点评打分,指出他们活动中有哪些还能再完善的方面,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学生们普遍表示,通过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调查,培养了自己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提升公共参与能力与高考应试能力结合起来,每一次的公共参与实践活动,我都要求学生在制定的方案中,拟定一个方案主题,写出两条宣传标语,列举三个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依据。

总之,在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政治教学方法和策略必须进行适应性调整,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具有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