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时政精华培育核心素养
2017-08-02陈治儒
陈治儒
使用好时政素材,会让思想政治课堂变得有趣、有味儿。从课堂实际来看,老师往往对时政材料浅尝辄止,深度提炼不足,未能将热点、焦点背后的道理与学生素养有效融合,引发共鸣点少,启迪智慧性差。教会学生精选时政,从多方面发掘时政材料的教育价值,让时政的短期事件发挥育人的深远持久功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的“拿手活”。
找准兴趣点,防止“一头热”。当下,课堂时政素材的引入,往往是老师举例多,学生主动发掘少。经过学情调查,学生表示喜欢老师用时政素材,但兴趣各异,各有所好。基于此,笔者改变引入时政时“一言堂”的现象,开设课前5分钟“时政讲坛”,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安排学生平时收集国内外时政热点、焦点事件,课前分享“时政见闻”。要求2分钟内说清事件,2分钟内说明有关原理,1分钟内阐述事件带来的启示。由学生先讲,老师简要点评,半学期评选一次最佳坛主。若遇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可由其他学生发表补充意见。从多年实践来看,让学生搜集资料,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培养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分析和运用知识的综合素养。
把握结合点,忌讳“两张皮”。有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收集、加工,分享时政材料成了“规定动作”和“必修课”。但要发挥时政材料的“内在功效”,还需要做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取时政材料中的“干货”,把准时政材料和教材原理的结合点,讲明时政背后的道理。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学生分享内容截取)面对如此宏大的话题,轻描淡写往往会让学生更加迷茫。仅这“两个年”中就包含着规划、供给侧改革等关键词,老师就要追问为什么要规划?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改革?通过这些问题引发思考,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教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等章节知识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硬”的课本知识的消化,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分析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能力。
引燃共鸣点,避免“夹生饭”。时政热点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受课堂时间所限,有时老师会防止事件引发“余波”,冲淡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会有意回避“纠纷”,对时政事件简化处理,不仅欲盖弥彰,还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夹生饭”。对此,老师要敢于在争鸣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剖麻雀”,层层深入,力求达到共鸣。比如:2017年1月29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内一名男游客受到老虎攻击,经救治无效身亡,老虎被击毙。这则社会新闻的引入使课堂顿时“开了花”。学生们有谴责当事人不遵守规则(逃票翻入虎园)行为的,有心疼被击毙的老虎的,也有指责动物园管理漏洞的。笔者组织学生利用政治生活“权利与义务”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事件,不难得出:自由并不是“任性”,需要规则法纪保障;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权利与义务要有机统一。学生不仅吸取了事件教训,也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了思想觉悟上的深度体悟。
挖掘素养点,反对“地皮湿”。课堂不乏鲜活的时政素材,缺少的是对素材的“深加工”。由事及理,由理及悟,关照学科核心素养,改变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才真正发挥了时政材料“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如:据中新社报道,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开始至2月21日结束,共计40天。初步预测,2017年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78亿人次,较上年增长2.2%。面对这一组数据,除了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運输能力增长外,暗藏的核心信息是:春节为什么会人口“大迁徙”?学生相对集中的答案是:“回家过年”和“过年走亲戚”。笔者简要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后,重点分析了“民族节日”的有关知识。春节作为传统佳节,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家的情缘,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实质都是“孝老爱亲”这一道德伦理的外化。尊老爱幼、传承家风,既是人们的感情维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进而,把话题转到当下,针对青春期易“叛逆”现象,或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不孝之子”,勉励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体谅父母,自强努力,健康成长,用实际行动和出色表现为家庭添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