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

2017-08-02吴建国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新课改

吴建国

陕西的新课程改革已步入第九个年头,笔者所教的年级正好与之同步,通过近九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我和其他同事一道领略了新课改的新奇和刺激,体会了新课改的困惑与彷徨,下面就以自己所教化学学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更新教学方法

早在若干年前,就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但据笔者所知,许多老师依然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老师一讲到底,课堂上学生很少或基本上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无法展现自我才华,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日趋下降。我国的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逐渐衰落,钱学森老人的忠告犹在耳边,我们作为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者,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也痛感陈旧的教学模式的危害。我国的教育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党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出台了新课程改革方案,这无疑是一项英明之举。对现有的课标和教材做了较大的变动,我认为最大的变化是通过新教材的设置,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陈旧的教学模式。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

由于高一学生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在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个性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学生基础好,自学能力较强,感觉教材内容较浅,有“吃不饱”现象;另一种是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感觉高中化学太难学,听不懂,出现厌学放弃的现象。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教学法,对前一种情况的学生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一种情况的学生重在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重在培养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充分發挥学科特色,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以前的课本中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在新课标教学中不再区分,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新课程理念认为,实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需求,以即时出现的化学问题或实验现象为契机。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拓宽教学目标的目的,使教学获得成功。

四、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传授知识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都是必要的。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启发式讲授方法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越性,它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接受前人探索的知识成果,认识上简捷,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高。探究只是若干种学习方法中较好的一种。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针对以往以讲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言的,并没有把探究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还是可以由老师直接讲授原理,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原理的。

五、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生思考问题多、抢答板演多、交流讨论多、活动探究多、小组合作多、师生互动多、教师启发点拨多、问题引导多、表扬鼓励多。上课由“要我讲”变成了“我要讲”,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这种氛围下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应尽量采取各种方式,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学得活泼、轻松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成绩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城固二中

编辑 薛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新课程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