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体验、互动
2017-08-02刘云
刘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足以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习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孩子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习作内容。要想使文章言之有物,就要引导学生将視线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源”取“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呢?以下是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教给观察方法,在习作指导中学会观察
教材中有意识编排了许多以培养学生观察力为目的的习作训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将写作与观察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
例如,在指导《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习作时,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了观察能力的训练:首先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两周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为观察作好准备。孩子们有的买来了小仓鼠,有的给院子里的流浪猫搭好了窝,还有的打算去看看邻居家的小鹦鹉。接下来的两周里,就让孩子展开观察,每天课前五分钟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观察方法给予指导:有的学生在说小猫外形时没有讲出特点,就引导他抓住特点有顺序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在介绍仓鼠洗澡时把过程说得不清楚,就告诉他如何抓住动作神态进行深入观察;有的学生观察方法单一,就让他用手去摸,用耳朵仔细聆听……指导之后,学生的观察进一步深入,对小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下笔时自然是文思如泉涌一般。
二、丰富班级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充实选材
1.游戏丰富习作素材。
以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为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熟悉的人。为了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我开展了一个“我说大家猜”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先闭上眼睛浮想一个熟悉的同学的面孔,再想想他性格上有什么特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向同学描述他的特点,让大家猜一猜说的是谁。这样的游戏符合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因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边猜边议中迸发了创造的激情。游戏之后再开始动笔写作文,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状态,文章写得真实流畅,轻松地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
2.实验丰富习作素材。
儿童天性好动,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往往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抓住儿童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让他们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使他们获得写作的素材,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例如我将“鸡蛋在水中的沉浮”“泡茶”“蜡烛燃烧的秘密”这些小实验与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用心感悟,不仅使他们有了生动的作文材料,更能让他们消除对习作的畏惧心理。
3.表演丰富习作素材。
例如,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这则童话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来续编和表演小木偶后来发生的故事。有趣的课文情境使孩子们对这一活动热情高涨,他们认真地编排,甚至找来了各种道具。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表演得栩栩如生,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大家乐在其中。演完之后,我出示了本组的习作要求:写童话,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童话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由于之前的表演富有情趣,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再现容易,写起来就文情并茂,得心应手了。
三、开启班级“循环日记”,在生活中取“源”
我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每天记一篇日记,由组员轮流完成。每周小组推荐出一篇佳作,在班上展评。由于在完成“循环日记”时,每一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再加上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对这篇日记格外重视,有很多人提前都已在心中酝酿构思,都想写出让大家刮目相看的作品来。 “循环日记”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它记录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写着他们童年的喜怒哀乐。它最大的好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启迪。在“循环日记”中,学生凭借他人的文字材料,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和促进,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相互启发之中,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广,日记中记录的内容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得到广泛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就解决了。
综上所述,通过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凭借“循环日记”展开互动,学生从生活中取“源”,其习作的材料愈来愈丰富,表达欲望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克服了学生习作的畏难心理,促进了他们习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 聂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