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熟古城
2017-08-02李秀碧
李秀碧
虞山小长城
人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还知道,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传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它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神殿。但是,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江南水乡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长城。
小长城位于江苏常熟的虞山。在商周时期,虞王侯在此建立了城池。为了防御外敌入侵,虞王侯就依山筑起了一座长城(这座山后来起名虞山,海拔263米)。虞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北频长江,南临尚湖。江南鼻祖虞仲(即仲雍),死后埋葬于此而得名。虞山東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
今年的初春,因出差,去了趟常熟。走出飞机场,春寒料峭的冷意一阵袭来,我不禁地打了个抖。“江南福地,常来常熟”的字幅,立即映入眼帘,耀眼醒目。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只是一个引资招商的广告语罢了。但恰恰相反,它浓缩了常熟深厚的人文地理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且是江南的洞天福地。
我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乘车去逛逛,粗略地了解那里的环境及地理位置。
风和日丽的一天,办完事后,听当地人说,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小长城。为饱眼福,我慕名爬上了长城。城墙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它宽3米,高10米左右。用砖石砌起的城墙,结实而牢固。顺着台阶,我一步一步地踏在长城的脊梁上。每100多米就有一个瞭望台(哨所),也叫烽火台。为了互相照应,一旦发现情况,哨兵马上点火报告敌情。甚至,一二十米左右就设置一个炮火台。目前,台上还保留着火炮,粗大的身体被锈色紧紧地包围着。城墙的砖石,因历史久远,光洁发亮。甚至,有的爬满了苔藓。我气喘吁吁,终于爬上了长城的顶峰,长城的脊背更加开阔平整,宽大约七八米。一座雕工精细,气势恢宏的两层阁楼屹立在它的上面。阁楼里摆放着古筝和一把木琴,墙上挂着一些墨笔书画。可见守城主人的情怀。站在上面,往下俯瞰,整座常熟城一览无遗,尽收眼底,犹如一个摇篮把它紧紧地拥在怀里。
好奇心使然,问了同行的小张(他是当地人)。“这个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是否经常修建?”“没有,只有一小部分而已。”堆砌齐整的城墙,斑驳依稀可见,但厚实牢固,却没有瑕疵,唯有留下时光的痕迹。
爬行了将近一个钟头,下了山。我抬头仰望,一座连绵起伏的城墙横亘于山中,逶迤壮观!阁楼里仿佛传来了悠扬的琴声,响彻天穹,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画面在此重现,叙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厚实坚固的城墙,凝聚着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展现了古时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然淳朴的本色。
沙家浜纪念馆
沙家浜原地名叫横泾。20世纪60年代初,以当地革命抗日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遍了大江南北,因此改名沙家浜。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它不仅是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的长居之地,又是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最多的地方。而且,抗战时期,沙家浜是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新四军与东路军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因归程的时间推迟,我如愿以偿地走进沙家浜,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它的文化内涵。
吃完早饭,我们几个人驱车前往。沙家浜在常熟的南部,距离市区十几公里左右。二十分钟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去的路上,天是明朗。但是,到了那里,天空却阴沉沉下来,还夹裹着风,飘落着毛毛的细雨。仿佛细雨是英魂们的眼泪,风是他们的呼喊声。我的心立刻揪得紧紧,肃然起敬。
沙家浜坐落于美丽的阳澄湖畔上,丛生的芦苇环腰搂抱。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穿过林荫小道,很快地走到沙家浜革命纪念馆的广场上。它的四周城墙由花岗岩和大理石镶嵌砌成,栩栩如生的浮雕刻在上面。每尊浮雕人物,惟妙惟肖,形态各异,形象逼真地雕刻了“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画面,描绘军民在绝境中,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卓越斗争的英雄事迹。
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些烈士的遗物、照片和官兵使用的一些枪支弹药,以及当时从日本兵缴获的枪支等。我在纪念馆里来回踱步着,认真地看着墙上的每张图片,解读它们的含义。一幅标着“鱼水情深”的照片吸引着我,《沙家浜》的戏剧人物——沙奶奶正给新四军伤员喂饭,家里三个新四军指战员围坐在桌旁讨论事情,沙奶奶的儿子在外面放哨……“沙奶奶是《沙家浜》戏剧里塑造阿庆嫂其中的一个人物之一”,导游的解说在我的耳边响起。我满怀好奇心,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张阿庆嫂原型人物朱凡烈士的照片和她遗留下来驱蚊用的枕头。她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在一次日寇疯狂的“清乡”大扫荡中,为了掩护群众转移而被捕。在监狱里经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忍受非人的折磨,敌人在她的嘴里得不到半点新四军的重要消息,气急败坏,就把她绑在两舟汽船上活活拖死,然后,把尸体扔到芦荡里。无论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还是郭建光等,他们都是当年苏常太地区抗日军民英雄群体的典型塑造……为捍卫革命,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阳澄湖畔上的军民们谱出了一首不凡的歌曲,与日伪展开激烈艰苦的斗争。
沙家浜纪念馆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承载着历史使命。曾经,这片红色的土地浸染了革命烈士的鲜血,空气弥漫着抗日战火的硝烟……那些屹立在广场上残缺不全的一根根石碑柱子不正是写意了当时新四军伤员与敌人周旋,不屈不挠的抗争情景?
美丽的芦苇荡
渺无边际的阳澄湖上满是绿野丛生的芦苇。它们迎风摇曳,涌起阵阵涟漪,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露出水面的芦苇有两米多高,与缓缓的湖水连接在一起。行走在错综复杂的芦苇荡,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了迷宫里。放眼一望,黄绿的芦苇犹如一根根利箭般地挺立着。一阵风吹过,齐刷刷的,又不失倔强的随风摆动,还发出“沙沙”的响声。“蒌篙满地芦芽短,听取蛙声一片”。经过时节的变换,有的芦苇丛来不及换上新装,还穿着芦花的衣服,有的已经冒出嫩芽……endprint
我们坐在汽船上领略着水乡的静美,婀娜的身姿。古色古香的房子虽矮小,但很耐看,像風姿绰约的江南女子,羞涩又蕴含着典雅大方。我不失时机地拍摄着芦荡里的美景,一群群的水鸟在湖里追逐嬉戏。汽船的响声惊动了玩得正欢的水鸟们,它们立即飞向远方,还发出“嘎嘎”的鸟鸣声,凄厉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像在说:敌人来了,赶紧隐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和东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并且,还是伤员的后方医院。只要日伪军来了,有进无出。那飘扬的芦花是革命胜利的旗帜,美丽的芦苇荡书写了一部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不朽故事。
汽船在芦荡里继续前行。水路(舟船行走的地方)的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芦苇丛,它时而宽敞明亮,时而狭小阴暗。渐渐地,汽船在春来码头靠岸。
我们走下船,经过码头,便到了春来茶馆。春来茶馆位于码头旁边,它是抗战时期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迈步走进茶馆,坐下休憩一番。一个穿着蓝色花纹的服务员,提着水壶向我们走来。服务员的装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就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起来。阿庆嫂的影子立即闪现在我的脑海里。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她的老公是地下党交通员。受丈夫的影响,她当起了交通联络员。记得一次,叶飞在此议事,凑巧碰到两个伪军,他们要做例行检查。阿庆嫂看到,灵机一动,马上把他们引开……
迈出茶馆,穿过小巷,我们来到了横泾老街。刁家大院位于古街最热闹的地方,它是个当地最有名的大户人家,也是横泾老街上规模最大的宅院。前后三进,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院后面有后花园、假山、池塘、厢房等配套建筑。抗日战争爆发,主人把此院让出来,作为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的司令部。街道上林立着一排排老牌茶馆,手工豆腐店,染布坊……不难想象,这里曾是热闹繁华,商业贸易的地方。虽然岁月在它的身上烙下斑痕,但不黯然失色。我不停地拍照,捕捉一切,把最美的画面定格。古老而纯朴的横泾躺在阳澄湖畔的怀抱里默默地看着美丽坚韧的芦苇,叙说着它不朽的久远故事,抒写着它的动人诗篇……
走出芦苇荡,挥别了沙家浜,天空变得晴朗起来,我的心也开阔明亮了许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