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祭
2017-08-02施毅平
施毅平
屈原公是一座以诗魂之名命名的圣洁之岛。
屈原公,唐朝称鸿儒屿,宋末称屈原公屿,清朝称屈原岛,民国至今称屈原公。位于漳浦县佛昙湾,距佛昙镇石埕村东北岸约0.7公里,岛屿呈东西走向,形似鸭蛋,面积0.26平方公里,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8米,最高处海拔12米,岸线长370米。
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然而,闽南著名开漳重镇、滨海侨乡——佛昙镇的鸿儒江却自北向南流入佛昙湾,流向海峡、奔向东海……
冬雨绵绵,寒风瑟瑟。船行鸿儒江,宛如行驶在2000多年前的古汨罗江上,那千年的思绪,那千年的哀思,那千年的幽情不禁涌上心头。我心中暗自思忖,这条流淌在闽南沿海的鸿儒江,这座兀立于东南一隅的无人岛,本应与屈原没有什么渊源关系,为何屈原文化却在这条江、这座岛完整地得到传承和演绎呢?
据当地史料记载,屈原公和屈原神像的历史由来已久。唐垂拱二年(686),开漳圣王陈元光建置漳州和漳浦县后,在佛潭桥设置行台,屈原的故事便开始在当地广为传播。每逢端午节,佛昙百姓就在鸿儒江组织龙舟竞渡,龙舟赛事以海滨渡口为起点,终点至屈原公屿。赛后在岛上祭奠屈原,为屈原招魂。宋末,国舅杨亮节第三子杨世隆于佛昙开基时,也将划龙舟习俗从中原带到佛昙,划龙舟比赛也必经此岛。明初,屈原逐渐成为当地渔民心中的海上保护神,每当渔民途经屈原岛,都要在此停泊靠岸,点香添油,祈祷平安。而或出行东南亚,或东渡台湾时,他们都要登上岛屿,摘一棵植物、抓一把泥土、捡一块小石头带在身边,向屈原岛三叩首后才出海远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佛昙乡贤、长沙知府林敬致仕回乡,途经漳州靖城江边屈原宫时,将宫中被洪水冲垮的樟木屈原神像请回家乡,供奉于岛上。清康熙六十年(1721),漳州龙溪县郭姓和漳浦佛昙林、陈等姓先贤聚集族人东渡台湾,参加朱一贵反清复明起义。当他们的船只经过屈原岛时,佛昙港头村林姓和大坑陈姓等族人将岛上的屈原神像奉为保护神,随船前往台湾。2005年,佛昙镇当地乡贤用优质花岗岩石重新雕塑一尊屈原公像,屹立于岛上。2008年后,国家地图出版社正式标注此岛为屈原公。
渔船行驶在鸿儒江上,宛如游荡在千年的楚辞文化的优美画卷之中,让人亲身感悟这千年的端午“扒龙舟”“包粽子”祭拜屈原公的悠扬故事和执着精神。远远望去,整座屈原公犹如一只游龟,静静地兀立在佛昙湾中,潮涨巍迎激流,潮落仰卧伏滩。渔船渐渐地停靠在岛上的小码头上,沿石级而上,一尊硕大的花岗岩屈原雕像展现在眼前,只见屈原雕像面对大海,手持《楚辞》,凝神远眺,仿佛在构思《离骚》,又像对天吟诵《天问》,或亦在解读《卜居》,指点渔民下一站该往何方……伫立在雕像前的礁石上,环顾四野,但见渔帆点点,千帆竞渡,岛嵩历历,那白芒芒的鸿儒江与佛昙湾交相融会,与海岸上绮丽的大荟山、芙蓉山遥相呼应,与浩浩荡荡的万亩虾池浑然一体,令人不禁吟起佛昙白石村人、宋代解元郑少嘉在《鸿江赋》描写的“时或沙草迷青,海鸥点白;渔唱芦汀,雁栖苇泽;峤海收云,崦嵫挂日;霞骛齐飞,水天一色”“江水兮泱泱,云山兮苍苍。民恬物熙兮,俗厚而康”的优美词句。
船公介绍说,相传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子夜涨潮时刻,海面便會升起一团红彤彤的火球,从整美半岛鼻头进入佛昙湾,环绕屈原屿三圈后才逐渐消失。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是“远游”的屈原回到岛上了。于是,当天清晨,各家各户都要携带香烛、供品、纸钱、鞭炮和粽子来到鸿儒江畔祭拜屈原,迎接“屈原公入港”,由此也拉开了鸿儒江流域群众端午“扒龙舟”、祭拜屈原的序幕。五月初二、初三,佛昙镇家家户户开始包粽子、准备三牲、果品、白酒等祭品。初四、初五两天则是“扒龙舟”的高峰期,鸿儒江两岸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呈现出一幅“龙舟竞渡,其乐无疆”的壮观景象。据《佛昙镇志》记载,初五近午,佛昙镇各村参赛者吹着八音、敲着大鼓齐聚鸿儒江,参加“扒龙舟”比赛。独具特色的是,比赛当天,整美村队一色戴“戽额笠”,岱嵩村队则穿“红纱涩裤”,人坪村队个个腰扎“兰花仔手巾”,港头村队一律“船肚垫青仔棉裘,身上穿半袖流缸衣”装束。比赛开始时,各村长辈的带领下,船上参赛者敲锣击鼓,齐声呐喊,一边奋力划桨,一边高唱闽南民谣《龙船歌》,迅疾驶向江中的屈原公屿。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各村采取分日举行竞渡的规则,使原来数百舸争划变为几十舟联赛,形成有条不紊的新秩序,一直沿袭至今。自2004年起,佛昙镇连续举办了11届“屈原民俗文化节”和三届“龙舟文化节”及鸿江诗会、美食节、木偶表演、歌咏比赛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龙舟赛规模盛大空前。端午节期间,每天登岛祭奠屈原的人数超过10万人,岛上信众、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蹱,虔诚地在屈原像前跪拜,祈求平安。全国各地的诗人也聚集佛昙吟诗颂词,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无独有偶,每年的端午节,在海峡彼岸的台湾,也在演绎着与佛昙相同的龙舟竞渡祭屈原的传统民俗。台湾的龙舟竞渡最早是从闽南漳州沿海传入的,先在台南盛行,后来传遍台湾全岛。相传,200多年前由佛昙港头林和大坑陈等族人奉迎到台湾的屈原樟木神像,在朱一贵起义失败后,尚留在台北洲美地区,由洲美村民“掷筊”轮流迎回家中奉祀,信众们则纷纷前往其家中烧香膜拜。因此,屈原神像所到之处,成了早期大陆先民集会结社的地方,成了台湾民众顶礼膜拜的场所。后来,这尊神像被安放在台北屈原宫,祀奉为“水仙尊王”,成为全台湾唯一一座以屈原为主神的庙宇。据说,台北屈原宫内供奉的樟木神像不知何故,至今也已失存。现在供奉的屈原石雕神像,是从湖南屈原故里“过炉”后安放在宫中的。每逢端午节,台北洲美乡到处灯笼高悬、彩旗飘飘,台湾政要为龙舟点睛,乡亲们齐聚江边,举行隆重的祭奠屈原典礼、献江、谢江仪式和“扒龙船”比赛。期间,台北市也举办踩街游境、彩绘龙舟和书法、作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萧萧江水兮云飞扬,登屈原公兮祭屈公。此时,站在这江水与海水交汇的礁石上,抑郁之情在胸中缠绕!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流放他乡的屈原伫立江边高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仿佛看见憔悴枯槁的屈子面对朝野忠佞是非不分,黄钟毁弃,瓦銮雷鸣,谗人高张时,在愁思沸郁中发出“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的诗句;仿佛看到悲愤交加的屈原奔至汨罗江畔,振臂高呼:“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啊!屈子,你以“自觉”思想,追求美政,虽九死而未悔;你以神游天界的浪漫精神,透过游仙远离的志趣,纵横驰骋,在虚幻与真实的对比中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你以“宁廉洁正直毅自清”“宁超然高举以保真”的生命原型,将欲望幻化为高翔的理想、高蹈遗世的化外遐思,实现“以情悟道”的生命意境;你以“长太息以掩涕”之情,深沉地眷念着祖国和人民,留给华夏子孙的是永恒的信念和追思,可谓千古遗爱,千秋乡愁!
啊!千百年以来,端午竞渡祭屈的传统民俗在海峡两岸之间世代传扬,在大中华文化圈中广为传播。人们信奉屈原,祭奠屈原,信的是屈子忧国忧民、至死不悔的伟大情怀;祭的是屈子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洁品质。祭祀屈原,纪念屈原,成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信仰,成了华夏民族奋发图强、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