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研究:焦点、问题与启示

2017-08-02王玉蕾胡娟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补助金学年生活费

王玉蕾,胡娟

(1.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域外·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研究:焦点、问题与启示

王玉蕾1,2,胡娟1

(1.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2;2.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变革。免偿还性资助项目主要包括助学金、补助金和奖学金等,关于其政策效果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资助政策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的影响;资助政策对学生入学选择的影响;资助政策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资助政策改革的分配效应。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资助模式未考虑高校层次和学生构成,缺乏全国性的资助体系及政策调整过于频繁成为阻碍资助政策效果发挥的主要问题。本文对英国社会关于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的讨论焦点进行了总结,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政策效果

伴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布鲁斯·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同,大学学费增长成为世界性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资助政策高效与否、完善与否成为影响教育公平进而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对本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英国的经验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在改革过程中,官方和学界重视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和反馈,为政策完善提供可靠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我国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构建和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官方和学界对其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相关研究并不丰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人类社会许多政策设计都有共通的一面,学习并借鉴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评估的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以推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化、大众化为目标[1],对大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调整对象既涉及偿还性资助政策,又涉及免偿还性资助政策。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资助政策改革效果评估受到空前重视,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反观国内,虽然以助学贷款为代表的偿还性资助和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代表的免偿还性资助都属于大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学界的研究重点始终未聚焦到免偿还性资助政策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较早以总资助体系的政策效果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一些较有指导意义的论文。例如:李文利基于2006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当时的资助政策背景下,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净支付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严重的“逆向”关系,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净支付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高[2];杨钋基于2008年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学生资助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3]。1996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的研究团队对于学生贷款财政补贴的效率、社会流动效应、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等政策效果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4]。然而,专门针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效果开展的研究一直非常少。已有相关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设计、制度绩效进行的研究。例如:徐国兴基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观点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5];陈绵水、付剑茹等在对相关利益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t模型对影响国家奖助学金获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还通过学生满意度测量、平衡积分卡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等方法对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6]。另一类是对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执行的改进进行的探索,主要针对政策运行中出现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学生道德难以有效约束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其研究者大部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鉴于免偿还性资助政策对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暴露出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类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一、英国大学生免偿还性资助政策的主要项目及其演变

从1990/91学年英国政府设立助学金贷款(Maintenance Loan)开始[7],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主要变革过程见表1)。其间,免偿还性资助项目主要以助学金(Grant)、补助金(Bursary)、奖学金(Scholarship)等形式发挥作用。

在英国,助学金是由政府作为资助主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资助对象,并基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确定资助额的一类资助项目,主要以生活费助学金(Maintenance Grants)的形式发挥作用。该助学金于1962年设立时即规定“所有英国籍且攻读第一个学位的全日制大学生都可以获得资助”[8]。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向大众化过渡,日益庞大的教育经费开支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到1984年,不考虑家庭收入状况、全部学生都可以获得生活费助学金的时代宣告终结[9]。此后,政府引入了生活费贷款,逐步取代生活费助学金[10]。从1998/99学年起,英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收费,其后的十八年间,生活费助学金历经废止-恢复-废止,最终于2016/17学年在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消失[11]。

相对于全国性的助学金,补助金是以大学为资助主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资助对象的项目,其特点表现为年度拨款、免偿还、基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作为2004年《高等教育法案》(Higher Education Act)构建的新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补助金于2006/07学年付诸实施[12],包括义务补助金(Mandatory Bursaries)和斟酌性补助金(Discretionary Bursaries)两部分。该法案规定,学费标准超过2700英镑/年的大学必须向那些获得政府全额生活费助学金的学生提供义务补助金,金额大约为300英镑/年。因此,义务补助金被认为是弥补学费与全额生活费助学金之差距的政策工具,目的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被全部抵免[13]。2011年,公平入学办公室(Office for Fair Access,简称OFFA)宣布不再要求大学向特定群体学生发放义务补助金,其功能主要由国家奖学金项目(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me,简称NSP)取代[14]。斟酌性补助金是公平入学办公室要求各大学在向其提交的入学协议(Access Agreement)中必须承诺的一项超越义务补助金的资助计划,目的是确保学费提高不会影响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的参与。该计划完全由大学自主管理,因此各大学提供的此类补助金种类繁多,在资助对象、资助规模、资助期限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生主要资助项目设立及变化情况

在义务补助金和斟酌性补助金出现前,还有一类资助项目曾发挥过过渡性作用,即机会补助金(Opportunity Bursaries)。该项目最早作为卓越挑战项目(Excellence Challenge Programme)的一部分于2001/02学年被引入,旨在为来自特定地区、入学年龄低于21岁的低收入全日制学生提供有限支持。虽然此类资助的管理权归属于各高校,但其获得需学生主动申请,资金由财政支持[15],性质上仍属于助学金。2003年,机会补助金的适用范围被扩大到所有低收入学生,2004-2006年更名为高等教育助学金(Higher Education Grant),2006年后转化为重新设立的高等教育生活费助学金(Higher Education Maintenance Grant)[16]。

在助学金和补助金之外,第三类重要的非偿还性资助项目是奖学金。一般来讲,人们将基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发放的资助项目称为助学金或补助金,将基于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发放的资助称为奖学金。然而,在英国大学生资助领域,两类资助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17],如于2012-2015年实施的国家奖学金项目[11]就兼具二者的功能。政府要求各大学必须在其入学协议中签署国家奖学金项目,并承诺与政府合作,以学费减免(Fee Waivers)或现金资助等形式向目标群体提供资助。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该项目被认为延续了义务补助金的部分功能,但它与义务补助金又存在本质区别,体现在国家奖学金项目将资助对象从所有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整为极少数“最应该获得者”[18],且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为那些出身贫寒但学业优秀的年轻人进入顶尖大学创造机会。因此,国家奖学金项目又名副其实地体现了奖学金的功能。当然,国家奖学金项目的实施主要是对其他资助项目起补充作用,补助金在新的学生资助框架中仍扮演主要角色。

二、英国社会关于政策效果的讨论焦点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第二波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绩效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19]。伴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官方和学界对其政策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献。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助政策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扩大各阶层的高等教育参与并为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公平机会逐步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执政后,明确将“扩大参与”作为21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并于1999年宣布“到2010年将18-30岁适龄人群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到50%”[16]。鉴于中产阶级子女的入学率已经达到饱和点,而体力劳动者、少数族裔和残疾人等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入学率远低于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现状[15],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简称HEFCE)主张通过提升未被充分代表的人群(Under-Represented)的入学率来实现这一目标[21],“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也成为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首要目标。相关研究又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各项资助政策变革对高等教育参与的影响

这一方面的研究较早受到关注,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存在差异,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多数学者认为,资助政策变革并未使低收入学生的高等教育参与率得到有效提升。马克·科沃尔结合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简称HESA)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生活费贷款取代生活费助学金及其后学费的引入并没有对18-19岁青年学生参与高等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22]。拉维纳·米顿也发现,虽然2006/07学年资助政策改革后设置了基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资助项目,但是仍有大量具备受助资格的学生最终并未提出申请,在他看来,新资助体系在扩大参与方面并没有像公平机会办公室和政府预想的那样有效[9]。皮特·戴维斯、珍·曼根等人结合2006年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运行数据以及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认识的调查数据,发现财政资助在促进边缘学生(Margin Student)参与高等教育方面作用较为明显,但是具体程度则难以确定[23]。然而,洛林·迪尔登和艾马拉·菲斯西蒙斯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结论。他们运用伪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可以连续16年观测大学第一年参与率的模型。研究发现:学费和生活费助学金的变化会对高等教育参与产生强影响。学费每增加1000英镑,高等教育参与率将下降3.9%;而生活费助学金每增加1000英镑,高等教育参与率将提升2.6%[24]。

2.资助经费在不同层次大学间的分配差异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的影响

学者们研究发现,资助经费在不同层次大学间的分配实际上没有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产生积极作用。依据200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案》,从2006/07学年起,由高校自主管理的补助金制度开始实施。受资金充裕程度、战略重点顺序等因素影响,不同层次高校①在补助金规模和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克莱尔·卡伦德是第一个对2006/07学年后建立的补助金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学者。通过对该法案实施当年117个样本大学和303个资助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她发现补助金制度的实施导致那些处于较低层次却聚集了大量低收入学生的高校要比处于较高层次但生源却多为富裕学生的高校支出更多,而那些就读于最高层次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年均获得的补助金大概相当于那些就读于最低层次高校同类人群的3倍[13]。因此,她认为这种补助金分配制度实际上造成了不平等。尼尔·哈里森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他通过对高等教育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以前罗素集团大学年度数据的分析发现,2004年《高等教育法案》实施后,低收入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可能性反而下降了,高收入阶层“根深蒂固的特权并没有得到改变”[25]。总体来看,资助经费在不同层次大学间的分配实际上并没有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产生积极作用。

3.资助经费在单个大学内的分配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的影响

在多数学者看来,资助经费在单个大学内的分配不仅没有对扩大参与和机会公平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科林·麦凯格发现,国家奖学金项目设立后,1992年后的大学不仅不能保证其传统生源——大量低收入学生全部获得资助,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它们还必须提供许多原本是精英大学常设的扩展项目,以至于不得不压缩招生人数甚至放弃部分传统生源[18]。卡伦德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她发现,虽然88%的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资助体系,但大多数低层次高校将资助政策作为竞争策略,用以吸引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在特定学科表现卓越的学生。2006/07学年,约有1/4的斟酌性补助金被基于优秀分配,而获得者中的大多数来自可支付学费的中高收入家庭。因此,她认为这一结果也违背了补助金制度的初衷[13]。

(二)资助政策对学生入学选择的影响

英国高校获得补助金管理自主权后,纷纷推出独具特色的学生资助计划。那么,这些资助计划对学生入学选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也成为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尽管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主题开展了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资助政策并未对学生入学选择产生显著影响。马克·科沃尔基于2006/07学年-2009/10学年高等教育申请与参与的相关管理数据,在假设其他因素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比补助金制度引入前后低收入群体的入学选择发现,补助金政策实施后,低收入群体学生申请最多的反而是那些提供较低补助金的非选择性大学。因此,他认为资助政策并未对学生入学选择产生实质性影响[12]。卡伦德和威尔金森通过一项关于2008/09学年第一次入学的4848名全日制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那些成本敏感型(Cost-Conscious)学生、预期获得1000英镑以上补助金的学生和考取罗素集团大学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入学选择更多受到补助金政策的影响,但大多数受调查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对学校的选择受到补助金或可供选择的补助金规模的影响。原因在于,作为申请者,学生在入学前很难从学校网站获取或计算出关于自己入学后可能获得的资助种类和规模的有效信息[26]。珍·曼根与阿曼达·休斯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他们认为,自2006/07学年大学生资助体系变革后,受信息获取量和获取时间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在做出入学选择时并未将“资助包”考虑在内;学生对资助政策认知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搜集相关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那些最具受助资格的学生因为未能获取有效信息而错失受助机会[27]。总体而言,资助政策并未对学生入学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三)资助政策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所谓学业成就(Academic Success),实际上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保持率、毕业率、学习成绩、知识积累、核心思维能力发展等都被涵盖在内[28]。这里主要从学习成绩、保持率、毕业率三个方面论述。毋庸置疑,学生获得资助后学习成绩是否得到有效改善是衡量资助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此外,保持率和毕业率也受到相关学者的普遍重视。在2006/07学年资助政策改革前,每年约有20%的新生退学[29]。即便部分学生没有在入学第一年退学,也极有可能因不能在规定年限内获得学位而无法顺利毕业。一般认为,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差、退学和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30]。曼茨·约克指出,因为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投资巨大,所以特别希望投入能够产生相应效果,退学和不能顺利毕业都将被视为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率[31]。因此,资助政策改革对学生保持率和毕业率的改善程度成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保持率的统计方法不尽相同,一般是指入学第二年的注册率,因为学生退学通常在入学第一年期末考试期间达到峰值,大概有2/3的退学者选择在此期间离开校园[32]。

总体上看,获得资助对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苏·哈特、安德鲁·汉南等基于两所大学的数据研究了补助金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33]。他们发现,获得补助金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比率要显著高于未获得补助金的学生,多数获得补助金的学生经过努力获得了更好的学位。理查德·墨菲和吉尔·威尼斯基于22所英国大学英国籍和欧盟本科生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比受助学生及未受助学生在年度测验分数、最终学位等级及入学一年后的保持率上的差距,在增加背景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初步回归分析发现,获得资助可促进毕业率、一等荣誉学位获得率分别提升4.4%和1%,每增加1000英镑资助能够促进毕业率提升1.4%[34]。研究结论显示,补助金与学业成就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安妮·韦斯特和卡尔·艾默森等人借助问卷调查发现,机会补助金显著提升了入学一年后的保持率。据此作者们认为,对低收入学生的合理资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轻债务负担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这两者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关键因素[35]。为了测量资助政策对保持率的影响,2014年公平入学办公室专门发布了一份中期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对2006/07学年-2010/11学年间87所英国高校入学协议的分析发现,改革后的补助金计划对学生保持率并无直接影响[36]。尽管公平入学办公室对这一报告持谨慎态度,但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可以发现,获得资助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

(四)资助政策改革的分配效应

资助政策改革也影响了公共资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状况,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分配效应。20世纪90年代,工党政府通过引入生活费贷款、推动高等教育收费、废除生活费助学金等措施推动了一场资助政策变革。克莱尔·卡伦德对这场改革在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她发现,1989-2001年间,低收入群体学生获得的政府补贴总量下降了35%,而高收入群体学生的相应指标仅下降了2.5%,事实上低收入学生从改革中获益最少,反而是中高收入阶层受益更多[37]。因此,她认为这一改革是失败的。洛林·迪尔登和艾马拉·菲斯西蒙斯对英国2006/07学年资助政策改革在各利益相关群体间产生的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38]。他们发现,改革后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从改革中收益最多,而来自中高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支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他们还发现大学是资助政策改革的受益方,其中公共部门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比例要远大于私人部门。在这之后,哈隆·乔德里和洛林·迪尔登等人又对2012/13学年资助政策改革的分配效应进行了分析[39]。他们发现,新的资助政策相对之前的政策更有效,但是从毕业生终身所得角度来看,生均偿付高等教育债务增加了8600英镑,约30%的经济条件最差的毕业生从新政策中获益,而其他毕业生则需要负担更多。从公、私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来看,改革后公共财政投入大幅缩减,生均财政支出下降了13%,纳税人也成为改革的一个主要受益方;大学收入增长了12%,因此成为改革的另一主要受益方。这一变化也显示了英国高等教育经费逐步从依靠公共投入转向依靠私人的趋势。

三、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持续变革在推动英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减少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发现,其政策效果除对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影响较为显著之外,其他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未考虑高校层次及学生组成成分的资助模式影响了资助的公平性

2004年《高等教育法案》颁布后,英国政府基于该法案精神组建了公平入学办公室,并要求全英所有公立大学和学院在收取高学费前必须向该办公室提交入学协议,入学协议一般包括该大学或学院的学费标准、补助金方案等内容。政府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确保未被充分代表的人群的入学机会得到改善。然而,这种想法在已经高度市场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40]。以罗素集团大学为代表的精英大学声誉好,入学门槛高,学费昂贵,此类大学也有更多经费可用于学生资助,但其生源多来自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及困难程度要远远低于1992年后的大学。因此,精英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得的资助数额要远高于非精英大学中的同类人群。然而,相对于精英大学,非精英大学的处境要困难得多。一方面,学费收入不及精英大学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困难程度却远高于精英大学;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为了改善学术声誉,越是低层次高校越倾向于将补助金基于优秀分配,目的在于提高优秀学生的录取比例[41]。总体上看,在现行资助体系下,低收入学生获得资助的多少主要受就读学校层次、资助计划在就读学校的战略地位、就读学校低收入学生总体规模等因素限制,而并非基于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42]。显然,这种分配模式是有失公平的。

(二)缺乏全国性的资助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

到目前为止,英国尚无全国性大学生资助体系。对于2006/07学年改革前的资助体系,卡伦德曾批评其为“复杂、混乱并且官僚化的系统”[37]。改革后,资助体系更加难于理解,如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估规则就非常复杂,学生资助指导手册虽然长达50页,却并未穷尽所有的情况[9]。加之2006/07学年资助政策变革后,不同高校间的资助体系各不相同,受助资格条件要求差异明显,对于具备受助资格的潜在学生而言,收集各校资助政策信息并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既缺乏社会资本又缺乏文化资本,不具备鉴别能力[43]。科林·麦凯格和尼克·阿德内德在相关研究中即提到,对于低收入背景的边缘学生而言,如果存在一个全国性的资助体系,他们的处境将得到改善[40]。

(三)政策调整过于频繁,部分政策效果难以完全体现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或被废止,或被中断,或被合并,政策的频繁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效果的发挥。以生活费助学金为例,该项目受助群体广泛,资助力度大,在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1990/91学年政府引入生活费贷款项目后,学生生活费中50%需通过贷款获得,另外50%则需要依靠生活费助学金和家庭支持[10]。1998/99学年,英国高等教育开始收费,政府在进一步压缩生活费助学金规模的同时又强化了生活费贷款的作用,并且宣布全面废止生活费助学金,1998年和1999年入学的学生全部以贷款形式获得生活费资助[16];2006年,考虑到学费上涨对学生入学机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活费助学金得到恢复,依据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低收入学生可获得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17];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09学年,政府宣布缩小生活费助学金资助规模,此后三年,生活费助学金资助水平降至最低;2012/13学年,由于学费再次上涨,政府宣布针对当年及之后入学的新生适当提高生活费助学金的资助规模[8];从2016/17学年开始,生活费助学金又重新被贷款取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曾指出,“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44],这里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利益。一项政策颁布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利益集团将展开持续的博弈。因此,政策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来判断。正如萨巴蒂尔所言,“对一项政策进行比较全面的贯彻和合理的评价,至少需要大约10年的时间”[45],政策频繁调整无疑不利于政策效果的评估。此外,随意变动政策还可能导致政策受众的信息获取成本增加,降低个人选择的可预见性。

四、借鉴和启示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包括奖、贷、助、免、补等多种资助形式在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其中国家奖助学金体系因资助金额大、资金来源稳定等优势成为整个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核心。然而,从2002年中央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到2005年设立新的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再到2007年国家奖助学金体系基本形成,直至今天,关于其政策效果的系统研究一直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46]因此,学习和借鉴英国经验,首先应该对我国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效果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其次,基于我国学界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结合对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思考,我们在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国家奖学金资助名额在不同层次院校间的分配。我国已经于2007年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全国性资助体系,并且该政策体系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效果的发挥。尽管如此,在资助名额的分配方面,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执行过程中同样存在与英国资助政策相似的问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明确如下分配原则:“分配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时,向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适当倾斜。分配国家助学金名额时,向民族院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适当倾斜。”[47]显然,其分配过程考虑了横向——不同类型院校间的差别,却并未将纵向——不同层次院校间的差别纳入关注视野。实际上,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享有的资源和声誉方面差距巨大:部属院校多为重点高校,而地方院校一般都属于普通高校。虽然“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为城镇经济中低阶层和农村居民带来了高等教育参与程度的明显提高”[48],但部属院校(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普通高校)生源分化明显。扩招后,“优势阶层子女在重点高校保持着绝对优势,而弱势阶层子女在重点高校中的入学机会一直都很有限,从未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49]。也就是说,地方院校成为社会中下层子女求学的主要场所。从英国的经验看,忽视高校层次及学生组成成分的资助模式势必会影响资助政策的公平性,削弱政策效果。由此看来,在对我国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效果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给予重点关注。

注释

①1992年《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法》(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颁布后,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近三十年的“双重制”模式被废除,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分而治之的格局被打破,多科技术学院最终获得了大学地位。科林·麦凯格等学者据此将英国大学划分为“1992年前的大学”和“1992年后的大学”。其中,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是“1992年前的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英国的精英大学,位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享有崇高声望。“1992年后的大学”则多由多科技术学院转化而来,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低层次,其声望和影响力都无法与罗素集团大学相提并论。

[1]邢克超.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

[2]李文利.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34-46.

[3]杨钋.大学生资助对学业发展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101-108.

[4]沈红,等.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21-378.

[5]徐国兴.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大学教育,2008(4):86-92.

[6]陈绵水,付剑茹,施文艺,等.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7]WYNESSG.Policy change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1963-2009[R].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2010:8.

[8]BOLTON P.The value of studentmaintenance support[R].London:House of Commons Library,2016.

[9]MITTON L.Means-tested higher education?The English university bursarymess[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4):373-383.

[10]BARR N,CRAWFORD I.Fu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ge of expansion[J].Education Economics,1998,6(1):45-70.

[11]BOWESL.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me:year 4 report to HEFCE by CFE Research and Edge Hill University[R]. Bristol:HEFCE,2016.

[12]CORVERM.Havebursaries influenced choicesbetween universities? [R].Bristol:OFFA,2010.

[13]CALLENDER C.Bursaries and institutional aid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Do they safeguard and promote fair acces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0,36(1):45-62.

[14]MCCAIG C.Marketisation and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Access Policy Documents[J].Widening Particip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2015,17(1):8.

[15]HATTS,HANNAN A,BAXTER A,etal.Opportunity knocks?The impact of bursary schemes on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background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5,30(4):374.

[16]HARRISON N,BAXTER A,HATT S.From opportunity to OFFA:discretionary bursaries and their impact[J].Journal of Access Policy and Practice,2007,5(1):3-21.

[17]CALLENDER C.Awareness,take-up and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bursaries and scholarships in England: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R].Bristol:OFFA,2009:13.

[18]MCCAIG C.The retreat from widening participation?The 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 access agreements in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41(2):216.

[19]BUTTERFIELD R,EDWARDSC,WOODALL J.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UK police service:The role of the police sergea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04,6(3):397.

[20]HAZZARD M,NWAGBARA U.Widening Participation,Ensuring Progression/Retention:Towards Professionalism in Delivering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the UK[J].Economic Insights-Trends&Challenges,2016,68(2):11.

[21]LEWISB.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HEFCE perspective on policy and progress[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2,56(2):205.

[22]CORVER M.You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R].Bristol:HEFCE,2005:10.

[23]DAVIES P,MANGAN J,HUGHES A.Participation,financial support and themarginal student[J].Higher Education,2009,58(2):195.

[24]DEARDEN L,FITZSIMONSE,WYNESSG.The impact of tuition fees and support on univers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UK[R].London:Centre for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2011:24.

[25]HARRISON N.Have the changes introduced by the 2004 Higher Education Actmade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s in England wider and fairer?[J].Journalof Education Policy,2011,26(3):449-468.

[26]CALLENDERC,WILKINSON D.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bursaries and institutional aid on their higher education choi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ional Scholarship Programme in England[J].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13,42(2):281-308.

[27]MANGAN J,HUGHESA,SLACK K.Student finance,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Higher Education,2010,60(5):459-472.

[28]STATER M.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GPA at three flagship public institution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9,46(3):783.

[29]SIMPSONO.The costsand benefitsof student retention for students,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s[J].Studies in Learning,Evalu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2005,2(3):39.

[30]DAVIESR,ELIASP.Dropping out:A study of early leavers from higher education[R].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3:44.

[31]YORKEM.Why students leave earl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C].Madingley Hall,Cambridge,UK:The Retention Symposium,2003:1.

[32]YORKE M.Non-comple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y:som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1998,20(2):189-201.

[33]HATTS,HANNAN A,BAXTER A.Bursariesand student success:a study of students from low-income groups at two institutions in the south west[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5,59(2):111-126.

[34]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upport on university completion and performance[EB/OL].[2016-09-20].http://webmeets.com/files/ papers/res/2014/541/MurphyWyness_RES2014.pdf.

[35]WESTA,EMMERSONC,FRAYNEC,etal.Examining the impact of opportunity bursaries on the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and attitud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England[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9,63(2):119-140.

[36]OFFA.An interim report:do bursaries have an effect on retention rates?[R].Bristol:OFFA,2014.

[37]CALLENDER C.The costs ofwidening participation:contradictions in New Labour's student funding policies[J].Social Policy& Society,2002,1(2):83-94.

[38]DEARDEN L,FITZSIMONSE,GOODMANA,KAPLANG.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reforms in England: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and the shifting balance of costs[R].London: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2007.

[39]CHOWDRY H,DEARDEN L,GOODMAN A,et al.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he 2012-13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reforms in England[J].Fiscal Studies,2012,33(2):211-236.

[40]MCCAIGC,ADNETTN.English universities,additional fee income and access agreements:Their impact on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nd fair ac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9,57(1):18-36.

[41]CHOWDRY H,DEARDEN L,JIN W,et al.Fees and student support under the new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regime:what ar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doing?[R].London: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2012:5.

[42]CHESTER J,BEKHRADNIA B.Financial support in English universities:the case for a national bursary scheme[R].Oxford: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2008:9.

[43]ADNETT N,TLUPOVA D.Informed choice?The new English student funding system and widening participation[J].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2008,6(3):250.

[4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

[45][美]保罗·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4.

[46]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6.

[47]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问答(2016)[EB/OL]. [2017-03-01].http://www.moe.gov.cn/jyb_zwfw/zwfw_fwxx/zhfu_zz/ 201608/t20160811_274671.htm l.

[48]丁小浩.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5.

[49]王伟宜.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35-44.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 Aid Policies: Focus Points,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WANG Yu-lei1,2,HU Juan1
(1.School of Educ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Hebei,China)

Since the 1990s,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 aid policies have been changing constantly,in which non repayable aid programsmainly included grants,bursaries and scholarships,etc.With the rise of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Movement,researches on the effects of aid policies have increased,focusing on impact of aid policies on participation and equal opportunity,impact of aid policies on students'enrollment choice,impact of aid policies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id policies.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alysis,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problems hindering the effective play of aid policies:the funding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level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student composition,the absence of a national student-aiding scheme,and frequently adjusted polici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ocus points of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effect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id policies in British society,and make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 aid policy reforms.

UK;University Student;Aid Policy;Policy Effect

2017-04-28

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地方高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效果评估研究”(HB17GL010)

王玉蕾,1982年生,女,河北安国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胡娟,1972年生,女,江西安义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

猜你喜欢

补助金学年生活费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资基数应如何计算?
发愁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未满60周岁四种情形可主张被抚养人生活费
第二届星火学年
@大学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
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活费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教育部:学生营养膳食补助金不得发放现金
印度政府未向胶农发放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