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要谨防“剑走偏锋”
2017-08-02褚宏启
褚宏启
某大城市的一位区教育局长曾经找过我,希望我带领专家团队为该区百所小学的每所学校都逐一提炼出四个字或者八个字的办学特色,使得百所学校互相之间都不相同,“一校一品”。我断然拒绝了。我认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互相之间哪有那么多的不同?何况还是同一区域内的小学。刻意地为这些学校贴上四字或者八字的标签,既显得简单粗暴,也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更背离了小学教育的共性追求和基本规矩。
我国学校特色建设在政策导向上的起点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綱要》的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此后,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学校特色的热潮,也取得了诸多时效与实效。人们一般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亮点与优势,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程建设等方面。学校特色建设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学校,都发挥了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如让薄弱校找到了办学的突破口,让普通校找到了发展的生长点,让优质校走出高原期形成“新优势”。同时,学校特色建设也的确让学生们享受到更优质化、集约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益匪浅,彰显了其内在的育人价值。
但是,当前学校特色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过于强调“差异性”,为特色而特色,为不同而不同。有些学校淡化、忽视甚至无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学校间的共同性,如为与他校不同而给自己强贴标签,过度强调自身的“××教育”特色。实际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后两者可以强调其不同专业的差畀性与特色,基础教育则必须要强调其共同性和基础性。
第二,过于追求与“其他学校”的不同,偏离了“自己学校”的核心目标与核心追求。为了与“众”不同,有些学校挖空心思寻觅“新词”“新标签”,使得教育中泡沫泛滥、包装盛行,助长了形式主义,戕害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好风气。一些学校的眼光过于向外、向上,而不是向内、向下。其实,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校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而是“我校学生发展得怎么样”。
第三,让学校特色过于“泛化”,对学校特色解读过度,以偏概全。有些学校试图用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特色把全校工作全都罩住,以之涵盖学校整体和全局工作,这种做法,夸大了特色建设的价值,僭越了特色建设的边界。实际上,特色建设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其“单一性”特征难以覆盖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复杂性。以某种特色去拉动学校的整体育人工作,难免会有“小马拉大车”的无奈与无力。
第四,让学校特色过于“强化”,企图把某种特色做大做强,以致喧宾夺主。特色建设成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导致特色建设占用过多教育资源,使得学校特色“野蛮”生长,一枝独秀,导致大树底下不长草,扼杀了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之需求。教育的对象是单个的个体学生,不是单个的个体学校,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学校的“特色发展”更重要。如果学校的特色建设阻碍了该校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爱好的满足,把所有学生都强制性地纳入到某种特色中,那么这种特色就是有害的。
一所学校不论大小,都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选择,切忌以单一特色替代多样选择。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与尝试,让学生找到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的兴趣。区域层面要求“一校一品”未必是好主意。因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不能与“一品”形成对应关系。我们应该倡导的是“一校多品”。在一所学校内部,可以没有某种特色,但不可以没有丰富性。在此意义上,某种单一的特色并非全体学生的必需品。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谨防文化专制的发生,坚决反对用单一特色取代多样性的错误做法,避免以单一消灭多元。
因此,学校特色建设有其正面作用,但也容易剑走偏锋。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了特色建设的优势与局限,不敷衍应付,也不过度用力。教育行政部门则不要过于强化和夸大学校特色建设的作用,不要误导学校,要引导学校更多地关注本校学生的个}生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仅是本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色发展”。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