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武侯策略”
2017-08-02武婷婷
武婷婷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从2009年起,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为旨归。通过国际理解课程、主题活动、友好学校共建课程、学科渗透等方式,逐步推进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要载体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武侯区着重在“武侯一维克菲尔德”中英课程项目共建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升师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途径,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国际理解能力的现代公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一、目标设定:基于跨文化的全球视野,培养优秀公民
教育国际化是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和平衡点,在促进文化的理解、包容与融合中,达到国际理解、共融共生、和谐发展的育人目的。为了整体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我们开展了武侯区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调查研究,发布了《武侯区关于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武侯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推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课程共建目标,即通过沟通、理解、合作、分享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及跨文化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最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公民。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师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能力提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力”“社区推广度”等作为分级目标,同步纳入课程共建目标。为共建课程在全区的实施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建设:促进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相融相生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友好地区课程共建,是在传承和发展基础上的共建,为此,把握好本土文化国际化与国际文化本土化之间的关系,选择双方能“共识、共生、共行、共评”的元素,促进课程内容的生成。是我们课程共建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总结了五条途径。
其一。发挥校本优势。共建特色课程。例如:武侯实验小学以乒乓教育为特色。因此学校在课程中设置了“小乒乓转动大世界”的教育内容,以乒乓球为载体与英国斯托金凯特密尔小学展开了对中英两国国球文化的学习和讨论。全校1300多名师生全部参与。又如:锦里小学以“老玩具”教育为特色,因此學校在课程共建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以儿童幸福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的理解,与友好学校分享了“巧手复活社区古老的艺术品(玩具)”的课程内容,让中英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老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丽与智慧。
其二,注重民族传承,加深文化理解。只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才能使他们更加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比如:红牌楼小学和戴恩罗伊德小学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开发实施了“国学经典伴‘我成长”主题课程。中国孩子以家校经典诵读为板块。英国孩子以学写中国毛笔字、学念中国诗词歌赋为形式,共同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与此类似,我区很多学校都选择了太极、剪纸、书法等民族文化作为共建元素,帮助学生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国际理解。
其三,整合社会资源,扩大课程影响。我们将社会、社区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单元和课程的重要元素。比如:龙江路小学分校在共建中了解到英国学生对社区的热情、关注和责任感后,决定将这样的课程资源变成双方共建的重要元素。他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所在的“锦里”,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理解成都独特的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文化。学校还整合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资源,与友好学校通过“用民间艺术手法创造艺术作品”“用邮件和视频学川剧、做脸谱”“我的社区改造计划”等方式进行分享学习。
其四,关注共需共生,实现同步发展。与英国友好地区的课程共建必须在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的基础上。以双方师生的现实需求、已有经验和共同爱好为出发点,以双方师生的共同行动和体验为依据,以双方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合理评价为手段,建立起“共需、共行、共生、共评”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产生共鸣,达到课程共建的实效。比如:武侯实验小学与英国斯托金凯特密尔小学都有种植园地。因此他们开设了“躬耕园”主题共建课程。双方利用互访的机会在校园内种植“友谊树”,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交流种植品种、种植经验、观察心得等,还共同开展了“收获季”活动。
其五。捕捉时代符号,提升课程品质。关注时事、关注社会,是优秀世界公民的重要品质,因此,将时代符号和元素纳入课程,是国际化发展中课程共建的重要标志。比如:2012年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红牌楼小学和戴恩罗伊德小学将奥运及体育元素作为课程共建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主题课程“伦敦奥运有我一个”;龙江路小学分校通过“英国板球在龙小”和“中国毽球在英国”的课程共建,让起源于英国的绅士游戏——板球走进了龙小分校的课堂,也让中国的传统运动毽球成为英国友好学校3~6年级学生的学习课程之一。
三、评价实施:全域全员、真实包容,助推学生多元发展
国际理解课程共建项目的评价应当打破传统课程的评价观念。充满人性、充满真情、充满包容。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是“以人为本”。即评价中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到充分认可学生、认可学生的成果,改变过去“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的评价观念,将“我参与、我进步、我成功”的理念贯彻评价始终。
二是“全员全域”。即参与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还应当包括学生家长、社区居民,甚至社会上每一位热心市民,让他们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儿童和教育,让儿童在他们的评价中树立社区社会观念,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形成。例如:我们将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到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锦里。当中外游客发自内心地对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发出赞赏并争相留影、留言时,孩子们由此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艺术和生活,什么是教育和社区。
三是“自我发展”。即在评价中鼓励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例如:让每个孩子自己设计并建立“成长袋”“资源包”,对自己在共建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感悟、成就、经历和过程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可的价值观,树立自信,促进多元发展。
四是“共建共评”。即在共同评价中进行课程共建,包括项目友好学校之间的互评和区域组织的共评。2011年,我区派出访问团前往英国友好地区开展课程共建成果评估。他们在英国各友好学校深深地感受到课程共建带给英国师生可喜的文化影响力。2012年10月,武侯区教育局邀请了英国友好地区教育局局长苏珊女士一行对武侯各项目学校进行了解评价。通过深入考察。苏珊局长在“中、英、新”校长论坛上感慨:“我们与武侯教育的课程共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我们两区的青少年必将因此项目而受益终身。”武侯区和英国友好地区的国际交流和课程共建成果还荣获了英国约克与亨伯郡政府颁发的“教育国际合作杰出成就奖”。
四、全域推动:资源共建,构筑系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
因为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所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全域的推广与开展,与中英友好地区主题课程共建相辅相成。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借助中英校级连线带给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借助中英课程共建带给我们的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构建了更为广泛、更加可续、更为系统的国际理解教育全民课程体系。
目前,我们历经大量准备和调研,已经汇编了从学前到高中、从社区到外籍人士、从学生到教师的八套15本国际理解教育系列丛书。包括《童眼看世界》《认识地球村》《走遍地球村》《理解地球村》《敞开怀抱。融入世界》《国际礼仪文化》《英语沟通世界》《家在蓉城》《乐在武侯》,并配套出版了用好《武侯区国际理解教育系列丛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未来我们将从区域统筹、全民覆盖、资源共建与优化、投放改进四个方面着手,使全区100%学校开设国际理解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