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展望及建议
2017-08-02祁悦樊星杨晋希柴麒敏
祁悦+樊星+杨晋希+柴麒敏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国情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行动,识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建议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促进中国更好的参与全球治理,与各方携手打造绿色低碳“一带一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初步勾勒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重点,以建立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合作发展蓝图。[1]
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的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表面气温升高,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也将显著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剧区域不稳定性,并有可能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环境灾难和社会危机。[2]全球各国已经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广泛的政治共识,并于2015年底在联合国框架下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巴黎气候协定》,促进各国积极行动、携手合作。
目前,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国际气候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发展低碳经济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潜力巨大。打造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已成为国内各方共识。[3]为此,我们整理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国情以及目标和行动,识别出“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挑战和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建议。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意义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仅为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机遇,还将有力的促进全球低碳转型,并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气候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在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打造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有效地將解决区域性问题与解决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相结合。气候变化作为突出的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一带一路”倡议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治理体系方面完美契合,国际气候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构建人类共同体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是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同时,“绿色丝绸之路”也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近十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增大,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随着中国对外合作不断铺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碳转移”深感忧虑。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制定严格的环境和碳排放标准。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为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国际气候合作有助于拓展和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六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或发表了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数据来源:https://www.yidaiyilu.gov.cn/info/iList.jsp?cat_id=10008&cur_page=1 ,直接投资额大幅上涨数据来源: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fwydyl/tjsj/201701/ 20170102504239.shtml ,强化了各方政治互信,增强了区域稳定性,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不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气候合作更加紧密的结合对两者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政策
(一)基本国情
1.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贯欧亚大陆,覆盖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地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以及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区域,旨在帮助内陆地区寻找出海口,打通内陆与海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等地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印度洋延伸至欧洲。[4]
2.社会经济发展。“一带一路”覆盖的60多个国家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相关信息整理,包括中国在内共计69个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中东欧、东南亚、南亚、东北非等区域,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3%本文采用的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口数据来自中国一带一路网和世界银行网站,数据获取日期为2017年3月31日,国内生产总值为2015年数据,单位是现价美元。巴勒斯坦相关数据缺失。。
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占比相对较高。约70%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2013年),其中4国属于低收入国家,24国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4国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仅捷克等欧盟成员国、卡塔尔等石油出口国、新加坡、新西兰以及韩国等属于高收入国家,但它们也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也是目前全球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6%,高于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一个百分点。[5]很多机构在预测中都指出未来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6]
3.资源环境绩效。“一带一路”沿线是自然资源的集中生产区和消费区。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对3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全球57.9%的石油,54.2%的天然气和70.5%的煤炭,同时也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以及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原木等初级生产原料。[7]
(二)温室气体排放
如图1所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平均为1.56吨/千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0.72吨/千美元)的2.2倍,经济发展呈现出高碳特征;很多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也显著偏高,平均人均排放为6.59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4.99吨)的1.3倍,但南亚和东南亚等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则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本文采用的2013年CO2排放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数据获取日期为2017年3月31日。巴勒斯坦相关数据缺失。
(三)气候变化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人口密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承载力较低,对气候变化影响十分敏感。“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包括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和安全稳定威胁三个方面:[8-9]
1.“一带一路”沿线的海岸带国家主要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沿海土地面积减小、海水酸化、风暴等威胁;大部分国家还面临干旱、极端高温的影响;南亚一些国家也会受到冰川融化、洪水等影响;
2.气候变化导致的社会经济影响包括种植业和渔业产量下降、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频发、淡水资源短缺、贫困和失业加剧等;
3.气候变化导致的安全稳定威胁是由于粮食和水资源短缺,居民生计遭到破坏,疾病发病率增加,从而引发移民和难民数量增多、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地区冲突进一步加剧。“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中东欧等地区都面临上述风险。
(四)應对气候变化目标与行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和重要平台,根据《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决议,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6%)已经制定并提交了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承诺。数据来源:http://www4.unfccc.int/submissions/indc/Submission%20Pages/submissions.aspx也有超过六成的“一带一路”国家制定并提交了2020年前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行动。数据来源:http://unfccc.int/focus/mitigation/pre_2020_ambition/items/8165.php
1.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与行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采用了多样化的目标形式,相对成熟和发达的经济体,在预测未来排放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大多选择绝对量减排目标;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演变趋势的不确定性,更多会选择偏离照常情景、降低碳强度以及达峰时间等相对减排目标;此外,也有国家提出增加碳汇、发展清洁能源等非温室气体目标。
表1列出了各国为实现减缓目标而制定的部分政策和措施。在电力减排领域,绝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都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在交通部门,减排行动聚焦于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机动车排放标准、促进清洁燃料和技术应用、改善路网、发展公共交通等领域;各国也基于自身情况制定了农业、林业、工业和废弃物部门的减排政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2.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与行动。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适应气候变化,在提出适应目标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建立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机制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疾病防控能力、以及针对脆弱部门和地区的相应政策措施。(见表2)
根据以上信息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全球六成人口,虽然目前发展水平有限,但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作为一个充分包容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未来还将吸引和接纳更多国家的参与及合作,将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绿色、低碳合作对于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低碳转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位于生态脆弱地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抵御气候风险能力较低,沿线国家众多人口仍依赖农业、手工业等产业,气候变化极易造成对当地居民生计的破坏,并进一步加剧部分区域的难民问题和武装冲突,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任务紧迫。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制定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推动低碳发展、提高气候抵御力是各国共同的诉求,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发展和利用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大,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五通”目标高度契合。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的展望及建议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会有近30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将为“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合作注入强劲的动力。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大有可为。
(一)优势和机遇
首先,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气候合作是大势所趋。过去几年,全球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先后达成了“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在先后提出的对外倡议和举措中也都更注重“绿色”的概念,绿色低碳已成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要求。
其次,随着参与国际事务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需要提高议程设置和主场外交的能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都是重要抓手。“一带一路”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周边外交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继续不断提升中国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的能力。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迫切需求,区域各国优势互补,竭诚合作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明智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提高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是“一带一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清洁能源、低碳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和合作有助于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技术和解决方案,有能力在国际气候合作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如在减排方面,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特别是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高速铁路建造和运行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还将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在适应领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警预报、水资源调控和管理、智慧农业等领域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困难和挑战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目前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未来经济增长可能带来大规模温室气体排放,减排压力大。很多沿线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均排放仍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难以避免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在日益趋紧的碳排放空间约束下,他们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禀赋相对高碳,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或将遇到阻力。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价格低廉,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在这些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清洁能源会遇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困难。
第三,目前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环境标准以及相关碳排放标准相对宽松,企业的环保意识以及守法合规的意识亟待提高。国际合作项目的环境影响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往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对外合作项目由于造成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倍受非议。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牺牲局地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的做法如今将难以被接受。
(三)对策和建议
首先,中国应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和亮点,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在主场外交中的地位,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充分利用在周边外交和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积累的影响力,快速推进相关平台建设并完善机制机构,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
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应在尊重合作伙伴自身发展议程和诉求的基础上,遵循各自的比较优势,最大化国际合作的效益,通过合作推动各国实施国家自主贡献,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各方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灾害预警预报和减灾防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10]
第三,利用“一带一路”现有的政府间合作平台及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渠道,有效结合政府援助、国际贸易和投资等手段,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尽可能广泛的动员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切实促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专题介绍[EB/OL]. https://www.yidaiyilu.gov.cn/ztindex.htm,2017—03—31.
[2]汪芳,徐影,周波涛等.美国军方发布《国家安全与气候变化威胁》报告[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
[3]中国气象报.“一带一路”合作将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相结合[EB/OL].http://www.cma.gov.cn/2011xzt/2015zt/ 20151127/2015112708/201511/t20151127_298400.html,2017— 03—31.
[4]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经济日报.2016年“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GDP增速为4.6%[EB/OL].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c/2017-02-17/294586.shtml,2017—03—31.
[6]奥美集团.“锐速12国”将重塑全球增长形态[EB/OL]. http://www.ogilvy.com.cn/v12-report/,2017—03—31.
[7]新浪财经:专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劭锋[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531/ 223622310199.shtml,2017—03—31.
[8]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EB/OL]. http://www.ipcc.ch/report/ar5/wg2/,2017—03—31.
[9]王志芳.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J].国际政治研究,2015(4).
[10]网易新闻:一带一路合作或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结合[EB/OL].http://money.163.com/15/1119/11/B8PHKVT 900252G50.html,2017—03—31.
〔本文系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基于《公约》信息报告体系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别研究与评估”阶段性成果。〕
(祁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助理研究员。樊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研究实习员。杨晋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研究助理。柴麒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