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传统“节日课程”:为儿童留下中华文化记忆

2017-08-02卢焱

中小学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习俗传统节日诗词

卢焱

有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曾经说过,“时间线性流逝,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中华传统节日历经时间的磨洗,带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记忆,延续着中华民族跳动的脉搏。那么,如何维系传统节日这个民族文化记忆“活的灵魂”?又该为传统节日注入哪些新内涵,使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以“小学‘传统节日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为抓手开展研究实践,以《徜徉于我们的节日》读本为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植根孩子心中。

一、彰显区位资源优势:以传统节日文化润化人心

民俗专家张钢说:“节日是和人们日常生活互补的精神生活节点。过节的目的是和日常生产、生活节律相呼应。以此来安顿精神。”众多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的DNA,是无法抹去的中国印记。可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思想的交融影响,各种新奇样态的节日流入,中华传统节日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吃”的节日。而节日的历史渊源,节物中所蕴含的朴素情感,节日仪式的美好寄寓,节日活动的深刻缘由,节日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追求逐渐被人们漠视。现有的传统节日文化在课程学习中存在内容贫乏、研究薄弱。少序列、缺深度等问题。

我校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周边有大雁塔、曲江池、杜陵塬、乐游苑、唐城墙遗址等众多历史名迹,是古长安城的核心区域,祓禊仪式、曲水流觞、雁塔题名、登高望远、舍粥祈福等传统节日的儒风雅俗曾在这里盛极一时。学校地处西安市文化区,学区内大专院校及教育科研单位多。对古代节日习俗、盛唐文化的研究也较深入,教育资源丰厚。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萌生了将传统节日引进校园、引进课堂的想法。

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传统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是经济、政治、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社会交往、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的综合反映。但它的基础是“人”,是人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节气,与天气、气候、物候、农事等密切相关。四时的节日和谐有序,错落有致,人们的劳作与生活随之有节律地进行,人与自然达到了融洽的互动。可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先人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追求天人和谐的观念。我们希望通过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字、礼乐等文艺形式。润化人心、滋养师生。

二、设计节日课程:在守望传承中凸显中华文化精神

我们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以文化人的角度,对传统节日资源进行恰当合理地取舍与整合,关照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编撰并正式出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徜徉于我们的节日》。读本以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12个传统节日为单元,以感知和传承节日文化为经线,以训练读写能力为纬线,同时引入许多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如风俗礼仪、童谣歌曲、饮食文化、天文历法、诗词文章等,尽可能地凸显传统节日中最核心、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中国文化精神。其中每个单元分别设计了如下七大板块。

其一,華夏文化传承节日。这一板块主要使学生从节日来源的主流说法中。明白节日发源、形成的过程,这也是中华文明逐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关于除夕“年”、七郎射“夕”等传说。

其二,多样习俗守望节日。在呈现全国各地共有的一些节日习俗的同时,凸显陕西地方民俗。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和懂得节日习俗中所寄寓的美好情感。如腊八节不仅介绍了喝腊八粥的习俗,还介绍了陕西的节令食品腊八面。

其三,韵味诗词诵读节日。择取以节日内容为叙写对象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两首古诗词。让学生了解诗意,体会情感,并积累背诵。如选择了王安石的《元日》和叶燮的《迎春》作为春节的代表诗词。

其四,名家名作感悟节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的要求,我们精心选择了名家笔下的节日名篇,并设计了阅读思考题,旨在使学生初步领悟典型的表达方法,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中秋节的荐读名篇为老舍的《北平之秋》。

其五,笔下生花练写节日。以节日为话题设计习作题目,分别对各种写作方法予以指导,意在使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丰富的节日生活体验和感受。如二月二主要指导学生写节日趣事,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反映人物思想和社会风貌。

其六,动手动脑体验节日。结合节日文化内涵,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中华文化精神。如与节日有关的主题沙龙、诗会等。

其七,节日回望与思考。通过问题聚焦,引导学生明确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深度思考。如针对三月三上巳节,引领学生思考:走进传统的上巳节,你发现人与自然保持了怎样一种关系?你认为人类应该征服自然,还是敬畏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为什么?

三、拓展实施节日课程: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走向深度学习

在实施节日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这一目标,立足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着力开展走向“深度学习”的课例研究。

其一,学一思一用结合,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引领。我们逐步形成了节日习俗知识的学习流程:阅读读本j梳理知识点一设计完善题目j开展竞赛j总结表彰。以中秋节为例。教师首先从读本中梳理出关于中秋人物、中秋节物、中秋诗词、中秋意蕴等方面的21个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些知识点自行设计题目:教师对这些题目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后,发布在校园网的节日知识题库中。由学生自行下载学习:最后选择节日时间节点。模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形式开展竞赛活动,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

其二,基于主题情境,串连节日文化的情感线。我们总结了基于主题情境的节日诗词教学“五步法”,即联系节日相关知识,弄清内容与主旨的切入点;紧扣关键字词题眼,寻找诗意与心意的契合点:抓住自然景物意象,营造诗境与意境的融合点:结合人物形象塑造。形成诗情与感情的推进点;想象诗词场景画面。探觅思想与情感的链接点。比如:在围绕腊八节的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丰富对于腊八习俗的认知。还抓住“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独特场景。引导学生体会腊八不仅是一碗粥的香甜,更有其中融合的温馨、祥和、祝福、慰藉等思想情感和节日情怀。这才是腊八节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情感线。

其三,实施项目研究,探究节日文化的思想意蕴。针对课程中综合实践的内容,我们通过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在中秋节相关内容的探究学习中,当学生对中秋知识、习俗、诗词有所了解和掌握后,我们围绕“中秋在当今的意义”这一专题提出问题;其后,让学生通过走进自然、查阅资料、拜访学者、召开讨论会等多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然后回归课堂,在围绕中秋文化意蕴的真实情境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思想。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师生的共同生活,这样的课程就有了温度,变得润泽而美好。同时,这样的课程学习呈现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量变,也是生命的丰富和拓展。我们慨叹这些课程的迷人,流连这些课程的多彩,感念这些课程的厚重。对于我们来说,课程学习的每一天,都会遇见节日的盛典。

(编辑谢凡)

猜你喜欢

习俗传统节日诗词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传统节日礼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