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海洋”看世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探索

2017-08-02张建芬

中小学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海洋课程学校

张建芬

甲板、救生圈、帆船、纬度线、岛屿、世界地图……诸多海洋元素,让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以下简称“七一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别样的海洋风情和异域文化味儿。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七一小学基于“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培养拥有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的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创新和包容合作等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基础能力。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明确理念、清晰定位和有效策略。

一、打造全球化文化氛围,涵育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

1,理念构筑:“海纳百川”,明晰国际化办学思路

七一小学始建于1954年,地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大院内,是原海军子弟学校。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走在素质教育的前沿。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研究”,逐渐形成“开放、理解、创新”的国际化办学思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就是要“走出去”,看一看国际名校在育人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做法。“理解”,就是要“走进去”,不光看,还要通过分析和研究。理解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创新”,就是要“走上去”,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最终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全体师生都具有“海洋情怀”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现代精神。拥有美丽人生。

2,氛围营造:海洋情怀,彰显国际视野

在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时,我们着重突出了海洋情怀、国际视野的特色。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去感知、去触摸、去体验,我们把主甬道设计成跨越多条纬度线的“梦想之路”,追梦的终点是一个水景中的纸船雕塑和门厅的世界地图,寓意梦想就在指尖,梦想包容世界;在景观设计上运用“甲板、岛屿、浪花、沙滩、救生圈、帆船、灯塔”等海洋元素,打造易被学生感知的海洋文化。

我们还努力创设具有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让无言的环境为孩子们传递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其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楼道悬挂的传统文化知识、国内外名人警句,教室张贴的小知识图片宣传画等,这些装饰的文字注释部分均采用中英双语。学校还利用校园网、小海燕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国际文化知识,特别是每周三、周五的英语广播,让孩子们可以在英语环境中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

二、构建特色国际课程,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我校的七彩课程体系从设计之初就将国际理解设置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紫色的国际理解,与红色的语言文字、橙色的科技探索、黄色的公益责任、绿色的运动健康、青色的情趣艺术、蓝色的海军海洋相辅相成。这七个课程板块共同支撑起学校的七彩课程体系。

1.层级递进,编写《国际理解》校本教材

我们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确定不同的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编写了《国际理解》校本教材。这些主题涉及文化理解、相互关系、历史认知以及环境问题等多个领域。在内容安排上,则以“北京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层级递进方式,不断深化主题,拓宽深度,使课程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

低年级的教材侧重欣赏与感知,中年级侧重理解与感受,高年级则侧重实践与内化。通过“视野乐园”“欣赏乐园”“活动乐园”“评价乐园”这四大板块,培养学生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认同、热爱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其他民族、国家、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理解与包容。目前与学校建立友好联系学校的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介绍均已列入本套教材。

2.多样实施,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

我们通过多种实施形式,将国际理解课程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

其一,必修课中渗透。我校在英语、语文等必修课中均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比如:英语课中。学生学习西方语言,了解西方国家的饮食、气候、风俗等文化特色,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文课上,我们在低年级绘本教材中增加了外国作家作品赏析,让学生们接触和体会不同的艺术表达。在音乐、美术等学科中,我们也增加了外国音乐和绘画作品赏析,让孩子们认识到艺术是无国界的,只要是美的作品都会激发人们的热爱。此外,我校具有聘用外籍教师的资质,在外籍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对国际理解课程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

其二,选修课中加强。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学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课本剧表演。学生用英语表达剧情,不但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学到了丰富的舞台剧知识,提升了综合能力。近年来,孩子们在多级别的英语话剧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其三,融合课中体验。我们通过跨学科整合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比如: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清晰准确地进行自我表达,呈现个人的情感态度:通过欣赏图文、品读文字、动手制作的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语言的力量。这样的融合课为全校师生创设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氛围。

三、融合真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开启丰富多元的“世界梦”

我们通过开展多元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开启“世界梦”的旅行。让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融合对接,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1.常态化浸润,感悟国际文化魅力

学生们可以在“国际日”活动中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风俗:在国家文化周活动中,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进行专题性学习。我们还为学生们创设了学校国际交流视频活动室,成立了学校国际先锋团。在我校与友好校共同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新年和春节的交流活动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对方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增进了双方的感情。

2.传递“文化箱”,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化箱”是我校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将具有一定文化意义或象征的作品、物品等打包邮寄给彼此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这种传递不仅是礼物的交换。同时也是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我校的第一次“文化箱”传递活动是与美国圣路易斯学校一起开展的。学生们收到的“文化箱”包含了卡片娃娃“斯坦利”及圣路易斯学校学生的作品。我们回赠的“文化箱”中则满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寓意的小礼物,如三年级学生制作的“生肖卡”、四年级学生绘制的带有中式剪纸风格和绘画表现的孙悟空小卡片等。跨国“文化箱”的传递。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分享中收获了“文化瑰宝”。

3.定期“交流访学”,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我校与不同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联盟,定期组织师生与友好校开展交流访学活动。新加坡、美國、韩国、英国等国家都有我校的友好联盟学校。如在走进美国的访学活动中,孩子们与异域文化零距离接触,参观地区图书馆和警察局,与市长共同商讨双方未来的发展,体验当地学生的生活……既提高了跨文化理解能力,也锻炼了独立生活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参与交流访学的教师们也从“墙上的文化”“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等方面,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差异。

4.接待“友好来访”,增进对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

我校每年都会接待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外籍友人到学校交流访问。比如:通过与新西兰惠灵顿凤凰足球队队员进行友谊球赛,与韩国35位郑律成童谣比赛获奖的师生合作演出等活动,我校师生与来访客人不仅加深了情谊,更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文化。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应该是不断更新和系统推进的。学校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分为八个层级,分别是“静态对外”“单项交流”“双向交流”“国际参与”“国际课程”“国际团队”“国际融合”“国际校园”。目前我们的对外交流水平位于第五个层级。即“国际课程”阶段。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与学校课程、课堂的有机融入,让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学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有力支撑。

(编辑 杨晓梦)

猜你喜欢

海洋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