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连中华 人心回归

2017-08-02连锦添

人民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香港

连锦添

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当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另一方面的重要工程——“人心回归”也开始了新的阶段。毕竟,香港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在外飘泊久了,“回家”之初难免会有点怯生生和不适应。

20年来,内地有关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大批爱国爱港人士与机构锲而不舍,辛勤耕耘,营造“人心回归”的有利环境。尤其带领青少年走进内地,触摸历史,了解中国文化,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与回归前比较,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连结更密切,社会主体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在增强。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下国民意识的培养、国家观念的增强,下力气与否,效果明显不同。

春风化雨,学子找到“回家的感觉”

历史的线头,一旦疏松就要重新系紧。

港英时期搞文化疏离,甚至割裂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说起当年的教育状况,天地图书公司总编辑孙立川博士向记者分析:港英时期学校不教中国历史,博物馆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本权威的出版物,开头就写着“香港历史开始于1841年英国人来港以后”。香港过去多少代人受的是这样的教育,改变不容易,需要恒久之功。

既然香港回归祖国了,增强国民归属感天经地义。特区政府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在修订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中增加了国民教育的内容,提出了“祖国”“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等课题。同时,相关活动长期在港开展,例如,新的一年政府资助学生与内地交流,参与者增加到约10万人。

如今,香港人会讲普通话的越来越多,20年来有十几万人参加国家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是语言的回归。教育方面,香港原来采用“三二二三”的英式学制,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三三四”学制,与内地接轨了。近几年,赴内地读大学的港生每年达数千人。

“人心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为了帮助香港青少年认识国情,增加认同,老一辈言传身教,爱国者身体力行,无数人付出了心血。

20年来,中央领导人或在内地或在访港时接见一个个团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国家发展形势,为香港鼓劲,启迪人心。内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香港学生实习、参访提供各种方便和条件,让香港学子多了“回家的感觉”。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近日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介绍了中联办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例如推动两地建立743对“姊妹学校”,通过实施“万人计划”等项目,使每年赴内地交流的香港高校师生稳定在万人左右。青年交流形式多样,涉及上千个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其间形成了一些品牌项目,如“同心同根万里行”“薪火相传”国民教育系列、“爱我中华”火车团……受到香港青少年的喜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3年10月,当神舟五号升空时,全港举办学生国民教育作文比赛,超过400所学校参赛。2008年奥运会前夕,香港78%的受访青年表示,愿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义工。最近香港青年联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愿意到内地工作。

6月6日,香港深圳南岭村同乡会举办庆回归20年晚会,出席的青年有150人,青年代表吴嘉晋说:“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香港年轻人要主动去认识和拥护我们的家园,为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尽一分力。”

走过曲折,香港社会主流越来越认识到,应构建“一国之下,香港特色”的国民教育机制。6月1日,香港教育局更新了《中学教育课程指引》,要求初中教授《基本法》,还要强化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根连中华,关键时刻发出光芒

“狮子山触得到长城,血脉里感应。”

最近一年多,记者在港采访遇到几次新闻事件,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植根于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同胞心中。它有时或许深藏不露,但在一定时空下热情奔涌。

5月28日,外交部驻港公署再次举办开放日,3000多名市民进场。回归以来,特区护照获158个国家或地区免签待遇,公署累计处理有关港人的领事保护案件1.2万多宗。许多青少年参观涉港外交图片展后,表示获益良多。中学生罗宁华说:“想不到国家为撑香港做了那么多事,国家对香港如此重要,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作为恢复行使主权的象征,驻港部队从进驻那天起,就受到市民的欢迎和关注。每年的军营开放日,港人扶老携幼前往参观。2016年6月,6处军营派发2.6万张参观券,市民排队领券,半天全部派完。

连续5届,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优秀成绩后,立即访港进行示范表演,与市民亲密互动,给香江满城留下美好记忆。每一次,几千张门票都被抢购一空。去年8月,记者在伊利沙伯体育馆前看到,观看上午第一场示范的市民还在进场,持下午场门票的人已排起了长龙。出席特区政府欢迎晚宴的演艺名人谭咏麟,在微博上晒出与运动员的合影时写道:“几十年从没做过粉丝的我变成了‘大粉。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嘛!”

用心浇灌,“大手牵小手”认识祖国

意识到责任,认准了方向,有志之士砥砺前行。

“国民教育一定要教!”香港鲜鱼行学校前校长梁纪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自行编写通识教材,为了释除疑虑,特意开放课室,邀请家长、老师、教育团体前来观课。”该校的国民教育课程实践至今。

梁纪昌认为,老师最重要,要担责。“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国家,犹如父母教育子女认识家族及亲戚朋友一般。”

黄埔后人、香港大中华会主席胡葆琳,出钱出力,连续举办“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东华三院學生高铁团”等大型活动。2015年她创办“爱我中华 寻访历史”大课堂,请抗战老战士讲故事。近1000名听课的师生,被老战士当年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感动。其中50余人获得机会到北京参观。

几天后,该团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座谈会,孩子们没有思想准备,一开始有些紧张,很快有一位女同学主动要求发言,她说:“当我站在天安门看到国旗在国歌声中渐渐升起的那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自己就是中国人。”另一位同学表示,“看到首都的建设这么宏伟,我非常震撼,我为祖国感到自豪。”

“年轻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感到非常欣慰。”胡葆琳对记者说。

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是国情教育的一位开创者。从1998年起,持续举办100多场活动,成功组织1万多名香港青少年进行“了解国情,认知祖国”的交流活动。人数最多的赴内地交流团达900多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她形容自己和团队“像母鸡带小鸡,一直往前走,一定要带好。”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学生、家长、志愿者、教师、赞助人等,形成了充满正能量的团队,而且薪火相传。昔日的中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今天的律师、会计师、教师,团员成了组长、领队。

天道酬勤石开花,不待扬鞭自奋蹄。曾一次次带团赴内地的中学副校长苏锐鸿激情满怀地说:“香港广大青年有梦想、有抱负,他们一定会好好装备自己,以宽阔的视野,背靠祖国,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香港
“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香港故宫
香港妇联访京团到访全国妇联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