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凉一“吓”——暑期纳凉特辑

2017-08-02馒头老妖陈代鑫

科学Fans 2017年7期
关键词:恐惧大脑情绪

馒头老妖+陈代鑫

7月,愉快的暑假已经来临,随之而来的还有夏日的高温。在吹空调、游泳、吃冰棍儿等一切花式纳凉消暑大法里,最有效也最有人气的,莫过于和伙伴分享那些自己经历过的,或是听来的五花八门的恐怖经历,每说一件,酷暑的热气就消失一缕,最后甚至还会凉得起一身鸡皮疙瘩,绝对是效果拔群的消暑利器。

可是在那些恐怖经历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黑暗力量在暗中操纵?我们的恐惧心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此刻的你,有没有回想起,曾经被学校里发生的那些“怪事”支配的恐怖呢?

Part 1学校恐怖经历进行时……

场景一

地点:教室

时间:19:00

晚自习结束后,小A独自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突然,她听见有人在背后叫她,回头一看却发现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自己一人。正当她低头准备收拾东西时,却感觉有道人影从门后一晃而过……

场景二

地点:宿舍

时间:13:30

小B正躺在床上睡午觉。闹钟响了,他想起身,可身体却仿佛不听使唤一般,怎么也动不了。小B感觉胸口有东西压着自己,他想说话却说不出来,那感觉好像无论怎么挣扎都没法解脱……

地点:宿舍

时间:凌晨1:00

夜深人静,小C躺在床上一直无法入眠,这时有奇怪的声音从天花板上传来,哒哒哒——像是楼上有人在玩弹珠,但是小C突然想到,自己的寝室已经是宿舍楼的最高一层了……

场景三

地点:学校小树林

时间:20:40

下了晚自习,小D打算走近路回家。他按照平时的路线往家走,可是平时从这里出发只要十几分钟的路程,现在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却仿佛还在原地兜圈子,怎么也走不出去……

场景四

地点:楼道走廊

时间:7:15

小E从寝室房间出来,清晨的楼道空无一人,他揉了揉双眼,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安,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吗?怎么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

Part 2真相恐怖经历背后

“鬼影”的错觉?

总觉得有人在叫自己,转身寻找却发现四下无人;一晃眼,门口就闪过一个奇怪的身影;身后好像有什么在跟着自己……这样的事,真是想想就觉得心里发毛。但如果总是把“锅”甩给一些奇怪的借口(比如“离开人世的亲朋对我放心不下”“这栋楼里是不是以前发生过什么”),那不得不说,“它们”没来找你要出场费还真是好心。

所以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實,主流的解释有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我们称为心因性的错觉,也就是人在特定环境中,因为精神紧张或是过于疲劳,大脑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把并不存在的东西当成真的了。不过这种错觉往往没多少危害,离开特定环境后自然就会消失了。而另一种则被称为病理性的错觉,就是指大脑出现了经常性、稳定性的错觉。诱发这种错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脑本身的病变,比较罕见;另一种则是较为常见的由药物的不良反应诱发的错觉。有些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大,经常失眠,可能会通过一些途径私下购买并服用镇定催眠类的药物,比如安定、阿普唑仑等。但如果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没有遵从医嘱,就会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长期使用之后突然停止,服用者就有很大的概率产生幻觉,包括幻听、幻视甚至幻嗅,有时候还可能造成危险。所以,所有的非处方药,一定不能自己私下购买使用,必须听从医生的话,哪怕你是成年人也不可以哦。

“鬼”真的压床了吗?

很大一部分人都经历过所谓的“鬼压床”,也有人称之为“清明梦”。关于它的成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比较主流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醒来”。

即使在人类睡觉时,大脑也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担任了“值班”的功能,这也就是我们会做梦的根本原因。而当人类醒来时,就有点像电脑开机的过程,各部分需要逐一进行缓醒、自检,然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当身体的一些部分已经开机,另一些部分仍在“沉睡”时,就很容易发生这种“鬼压床”的现象。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自主意识开始回归,但负责身体运动的那一部分大脑区域还没有正常运转,当然也就无法真的把眼睛睁开、坐起身来。同时,这个时候的意识还是相当残缺的,并且伴随着一个副作用:对时间的把握出现偏差。比如,我们在做梦时很可能觉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甚至几个月,但从各种有关睡眠的试验来看,每次做梦很少有超过20分钟的,有些梦境其实只有短短的数分钟而已。

哪里传来的奇怪响声?

“楼上的弹珠声”,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楼上什么时候有小孩了?”的疑惑始终没有明确的统一解释。关于这种响动,目前有好几种解释,但其实都还没有比较可靠的证据。

一种观点是:热胀冷缩。我们都知道白天的气温较高,而夜里的气温较低。因此,天花板也要经历一个热胀冷缩的过程。现代建筑早已考虑了这种问题,采取了伸缩缝的技术来避免热胀冷缩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所以不必担心房子会因此而开裂。但是,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钢筋混凝土中,既有混凝土又有钢筋,两者的膨胀系数略有差别(温度每上升1℃,钢筋线材通常会延长1.2×10-5;而水泥则在0.8×10-5~1.2×10-5),两者之间微小的长度差异,会使得钢筋被轻微地“拉伸”,从而产生响动。

另一种观点认为,混凝土中的某种真菌和细菌会腐蚀混凝土中的硅酸盐,形成一些非常微小的孔洞,具体而言,就是细菌形成代谢产生的硫化物,溶解在微量的水中,从而形成了酸性物质,对碳酸钙产生了化学反应。尽管这种孔洞用肉眼很难发现,但这个过程会造成混凝土内部的应力发生轻微的改变,从而引发响声。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最不靠谱的一种当然就是楼上有超自然生物咯!

闯出“迷魂阵”?

关于“鬼打墙”的现象描述,大多以民间传闻的形式流传开。其现象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走在荒郊野外,尤其是墓地、树林等阴气森森的地方,被困其中无法找到出去的路。在紧张和惊恐之下,我们总是把缘由归咎为藏在黑暗中的恐怖力量。

所谓的“鬼打墙”就是人们在熟悉的地域突然迷失了方向。要解释这种现象,就得先说说人类辨识方向的原理:通过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距离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假设我们身处茫茫大海,四周都是蓝色的海洋,远处则是天水相接的地平线,这种时候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说出自己在哪儿;如果是阴雨天,我们甚至无法确认船正驶往哪个方向(所以指南针真是一個很伟大的发明)。

类似的,当我们走夜路的时候,白天熟悉的参照物很可能就看不清楚了:路标、招牌、建筑物,甚至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相似的建筑物还会混淆。这种情况弄错方向也很正常。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和人类的一个生理现象有关: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走路时,两只脚的步幅是不同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个实验:在走廊上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然后以正常的姿态、速度走过去,让另一人测量脚印之间的距离。这时,你会发现左右脚走出的每一步,有很大概率会长度不同。这种步幅上的差异,配合方向感的迷失,容易导致我们走出来的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微弯的曲线。如果是白天,眼睛看得清楚方向,大脑就会下意识地纠正这种“偏航”。但在夜晚,光线并不强烈,就会导致这种偏斜越来越大,最终走出一条弯弯扭扭的“S”形轨迹,让整体速度放慢很多。

所以,两种情况结合起来产生仿佛迷失在“迷魂阵”里的情形也就不奇怪了。克服的办法也很简单:带上手电筒,或用手机上的照明功能,同时严格沿着人行道的边缘砖块走,并注意辨别两侧的建筑物或其他标志物,那么,要走出黑夜中的“迷阵”难度就不大了。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生活中,“眼皮跳动”被许多人用来预示未来将发生的祸福,但我们还是选择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理。“眼皮跳”,或者说“眼睑痉挛”,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你的眼眶周围的肌肉抽筋了。

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曾经历过小腿抽筋,也就是骨骼肌不受大脑控制,自己发生了痉挛。这种现象和神经传导有关,大意就是某个控制肌肉的神经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让该肌肉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控制我们眼睑的神经叫做“眼轮匝肌”,当它过度兴奋时,就会出现“眼皮跳”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通常睡眠不足、面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态(比如某些服务行业人员长时间保持微笑),都有可能导致这种问题。而对眼眶周围进行温柔按摩,就能起到缓解作用,通常几个小时之后就会恢复正常。

Part 3恐惧心理我为什么会害怕?

正常的情绪反应

揭露了这些常见的恐怖经历的真相后,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这些现象会令人感到害怕和恐惧呢?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恐怖”的正常心理反应。总的来说,“恐惧”是一种“情绪”。在心理学中,“情绪”包括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观感受(Feeling)、生理唤醒(Physiological arousal)和外在表现(Expressions)。

内心感到害怕是主观的感受;紧接着就是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上升、呼吸加快、出汗等生理上的变化;而表现出来就是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的眉毛上扬或是皱拢、上眼睑抬升、下眼睑紧张,嘴唇在水平方向轻微展开,身体呈现出“畏首畏尾”的模样。

恐惧的生理基础

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我们找到了“恐惧”的生理基础——杏仁核(Amygdala,大脑中位于皮层下方的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对于它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二氧化碳刺激试验发现杏仁核不是产生害怕情绪所必需的组织结构),但针对大脑的神经成像研究显示,当人感到恐惧时,其杏仁核会出现明显的活动迹象。因此,有学者认为杏仁核对我们的情绪,尤其是恐惧情绪有着重要作用。而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对情绪的生理唤醒也有重要作用。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唤醒我们的身体、调动身体的能量,于是我们瞳孔放大、皮肤出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外,恐惧的情绪还会引发肾上腺素的分泌,让我们“激动”起来。

恐惧来源的不同解读

那么人们的恐惧从何而来呢?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对“恐惧”的解读,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进化论中的生存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怕蛇、怕黑、怕高,却基本不怕鱼、不怕亮、不怕矮。进化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对这些东西的恐惧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因为对蛇、黑暗和高处感到恐惧,所以他们远离这些物体或地方,避免危险,保住自己的生命,将基因通过繁衍传承。于是,祖先们纷纷告诉后人,遇到蛇尽量躲开,因为被蛇咬伤的人最后都一命呜呼了。因为害怕蛇,这种恐惧使人们避免了危险,而非“以身试蛇”。所以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的繁衍与传承。

同样,怕黑和怕高也是如此。与猫头鹰等夜视动物不同,人类的视力在白天较好,而在黑暗里,较差的视力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危险情境的感知与觉察,使得我们容易身陷危险,甚至殃及生命。至于那些恐惧高处的人,“死于非命”的可能性让他们意识到不远离一些危险因素会遭殃。久而久之,这些血的教训流传到如今的人们身上,形成了对危险事物的恐惧基因。

这也与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恐惧或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天生的安全需求Vs.后天的观察学习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从低到高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的行为反应就是为了去满足人本性的这些需要。

当其中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自然就会产生恐惧。害怕死亡、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性,诸如此类,都是我们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体现。因此,当你看惊悚片、鬼屋探险、莫名听到或看到奇怪的声响或影像时,因为未知、不确定性,因为安全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恐惧情绪就产生了。如此看来,我们的恐惧情绪似乎是天生的。

然而,也有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主义代表约翰·华生(John Watson)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实验使某个婴儿产生了對特定事物的恐惧,并持续多年。通过这个实验,他声称恐惧可以后天习得。此后,针对猴子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与之一致的结论。研究人员发现,小猴子通过观察周围其他动物的恐惧反应,会很快习得这种恐惧反应。这种习得方式,被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称为“观察学习”。这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像小猴一样,因为小时候看到大人对某些物体或生物的恐惧,从而习得相同的恐惧,尽管那个物体或生物并没有伤害过我们。而这种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反应习得类似反应的情况,与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关。所以,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见了怕虎的老牛,牛犊也可能怕虎了。

恐惧的信息传递

在强烈的负性情绪中,恐惧是一种信号,它能向我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关乎生死。可以说恐惧就像一个根植于内心的小喇叭,在机体面临危险时,提醒着你。例如,一则关于交通安全的广告可能会用惨烈的画面来警醒人们,而观众因此产生了恐惧,在开车时就会时刻注意。

当然,恐惧的作用还不仅于此,人们可以利用恐惧制造压力,影响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被称为“恐惧诉求”。学者Hovland认为,对利害关系的最大化强调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增强对人的劝服力。

“我今天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我给你讲个鬼故事”,人们对恐怖经历的分享也是慷慨又大方,为什么呢?这里我们要说到传递者和被传递者。容易产生恐惧情绪的人,容易受到暗示,也容易联想,情绪不易恢复,这类人通常会成为“恐惧”的接受方。喜欢说恐怖故事的人一方面寻求情绪起伏的刺激,另一方面为了延续这种刺激,尤其是将恐惧情绪传递给胆小的人,会产生额外的刺激感和优越感。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兴起,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与经历,被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这让很多事实真相越埋越深,而谣言却得以广泛而快速地蔓延。

当那些“怪事”中的恐惧因素唤醒了我们的恐惧情绪,我们便本能地开始防御可能危及生命的一切事物,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最后的结果是一些“危言耸听”的论调深入人心,一些明显虚假的现象被人们深信不疑。而在人们某些疯狂行为的背后,也正是被利用的恐惧情绪在作祟。

而在那些恐怖作品中(游戏、电影等),死亡或许并不是什么悬念,真正的悬念是如何死的。这种对未知的不确定和对最终结局的无法摆脱,更加深化了人们的心灵恐惧感。这也解释了为何此类作品通常在叙述过程中会运用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

Part4 结语

怎么样,经过这清凉一“吓”,你现在是不是没那么热了?从最开始看得紧张冒汗,到之后的淡定冷静,原来哪怕是作为消暑利器的恐怖经历,其实也有着这么多的科学原理。而人们关于恐惧的心理,更显示了人类在生物演化中一步步学习与相互传递。对恐怖经历的解读,也让我们得以窥探内心的恐惧根源。除此之外,或许我们还可以在面对一些让人觉得恐惧害怕的谣言时,能够冷静分析,不让自己被恐惧支配,盲目从众,而是科学理性地探究事件的真实源头。

猜你喜欢

恐惧大脑情绪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