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同性恋问题的调查
2017-08-02陈静丹卢黎丽
刘 博,郭 跃,2,陈静丹,卢黎丽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关于大学生同性恋问题的调查
刘 博1,郭 跃1,2,陈静丹1,卢黎丽1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在高校中,同性恋队伍逐渐庞大,在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比不小,由于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或者害怕因此被嘲讽排斥,他们往往会极力地在外显行为上隐藏自己,只在同性恋的一些论坛和聊吧中活跃.高校中这一现象显然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面,即使许多人面对这一话题更多选择逃避和不关己的态度,但是艾滋病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回避和事不关己的,总要有人发起去说,引导更多人理性地认识同性恋这一社会群体.本文将根据调查情况及访谈结果从同性恋的成因,带来的问题,90后对他们的普遍认知和态度进行论述.
同性恋;大学生;问题;认知;态度
同性恋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2009年的报告显示同性恋约占总人口比例的8%左右,这意味着同性恋与普通人群的比例是1:13.据报告显示,中国同性恋人群约有7000万人左右,而这7000万人中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同性恋群体日益呈现低龄化以及老年化现象.但是相关文献没有能很好回答同性恋群体的成因,同性恋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较好的解释和对策.因此,本文将在选取浙江省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观察法方式,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对大学生同性恋现状以及大众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进行分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关于同性恋的研究
同性恋这一话题,在国外研究的步伐比国内要快.在过去十年里,美国关于同性关系的普遍看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Family Process在大学生、高中生同性恋的群体研究中,他们提出了通过寻找同性恋青少年生活中独特交叉点所隐含的韧性来应对避难,支持困难对话和培育同性恋关系的家庭心理治疗模式案例.[1]
然而需要理性面对的是同性恋带来的一些问题,国外研究集中在同性恋带来的艾滋病的威胁以及同性恋的子女成长教育两方面.首先是普遍被关注的艾滋病,一直以来,对于艾滋病与同性恋行动主义关系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美国的经验.早期,纽约一支团队试图进一步探究和理解,在一些独裁主义背景下的国家艾滋病对同性恋行动主义发展的影响.他们试图展示艾滋病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的施加影响,这些影响取决于同性恋行动主义者为了塑造自己组织的命运而从有限的选择中所选取的战略性反应.[2]
在后期,巴西卫生部在2013年开发了一种名为“了解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案以提高重点人群中的艾滋病检测率.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开发出一项可利用口腔液体快速检测并在一天内不同时段对重点人群的社交场合开展的即时检测干预.相关调整对法律进行重新解释,因此,任何经卫生部快速检测的培训人员都可执行口腔液体检测.[3]
其次是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成长教育问题.养育LGBTQ (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或酷儿)孩子为成长与发展提供独特机遇.Family Process研究关注养育LGBTQ孩子积极面的自我报告,旨在关爱同性恋者,了解家长展望以及孩子心理需求.[4]
1.2 国内关于同性恋的研究
国内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其他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和看法上落脚,还有涉及到传统婚姻与性道德论析,很少有涉及和深入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
2004年,刘影[5]对高校同性恋者进行了个例访谈,写到同性恋者内心的寂寞和无助,不被理解的苦痛和不能也不敢对身边的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正常的生活和学业造成了困扰.中国早期关注这一块的还有安云风[6],2005年他发表了《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论析》,文章通过分析得出当代人们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熏陶,认为同性恋违背了传统的三纲五常,是一种病态现象,因此同性恋现象在社会中经常遭受污名和歧视,同性恋者陷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伦理困境之中.同时,同性恋的性行为导致艾滋病比例上升,家庭问题和子女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隐患和不安定因素,所以对于大学生我们应当注重其性心理发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性伦理道德教育,回归传统的性文化思想.
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张笑笑[7]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工科类男性大学生对同性恋有较片面的认识和歧视倾向,主要表现在同性恋的归因上他们更倾向于外部因素,认为限制异性交往是同性恋形成的主要原因.同年,马东林[8]在此研究上发现,现代大学生对同性恋还存在好奇心理,加上一些电影、电视剧的传播,因此出现了“假同性恋”现象.而在2016年赵柯[9]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关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文科类女性大学生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同性恋的关注度较高,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同性恋观念的关注行为影响较大,最后他认为对现代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刻不容缓.
2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现状分析
2.1 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2.1.1 社会现状
长期以来,同性恋者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大多数的他们生活在愧疚和抑郁之中.同性恋被贴上疾病和怪异的标签,他们在学校、工作单位备受有色眼光,社会歧视随处可寻,让他们不得不万分低调,有的选择沉默和遮掩自己的性取向,转向虚拟社交软件进行发泄、约炮.同时,同性恋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传统的传宗接代和三纲五常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知道自己孩子是同性恋之后,好于面子而坚持让孩子同异性结婚.
2.1.2 心理现状
在心理层面,同性恋状况严峻,许多同性恋都患有心理疾病.在中国的多数同性恋者带着负罪感生活着,社会环境普遍的排斥让他们活得越来越低调和隐蔽,甚至有部分初高中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的念头,还有许多男同志一方面迫于婚后抑制不住约炮一方面对家人心存愧疚而渐渐自甘堕落.有感到非常孤独的,也有感到相当压抑的,还有由于不被理解,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
2.1.3 生存现状
迫于生存的艰难,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在许多地区,艾滋病正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高速蔓延.男同性恋者之间的滥交是艾滋病传播高危的一个重要源头,他们的艾滋病感染率高达0.02-0.05,高出了普通人群0.4%.感染了艾滋的同性恋患者去接受治疗的时候,也常常会受到医生的歧视、遭到不公的对待,曾有一位医生这样对同性恋者说他宁愿治妓女也不给同性恋看.
2.2 浙江省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成因
同性恋群体的成因多种多样,通过对前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以先天和后天两种原因为主导.
2.2.1 先天原因
同性感知:在自我认知的情况下,不需要任何外力以及外在影响事件,一个人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由于先天原因逐渐成为同性恋者.
有关研究证明,遗传因素部分的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或者说每个人的心理有差异,我们综合把这种情况叫做同性感知,超过一般的同性恋会将自己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归结于先天的基因,其中包括了遗传因素,性激素,脑结构,同性恋因素,思想开放等方面.
2.2.2 后天原因
(1)特殊催化:室友“鸡奸”,分手后的情感转移,兄弟情的超越,性欲释放等多种偶然性原因我们称之为同性恋的”特殊催化”,包括感情受挫产生对异性的不信任,生理性欲需求对同性的认可,特殊环境中偶然耦合等三个方面.
(2)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结构.父母为避免早恋禁止自己孩子与异性过度亲密接触,导致对同性的好感逐渐增加,同时反性别抚养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使得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其次,单亲家庭以及多女性子女家庭更容易产生同性恋.单亲家长的性别会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定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对个体性取向的选择造成影响.
(3)性健康教育引导机制不完善:超过1/2的同性恋形成时期都在初中高中,同性恋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常见的中国式学校性教育缺乏相应的课程,常常只是任课老师粗略地教给学生一些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等,羞于细析,使学生懵懂.而正确的性教育应该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客观坦荡地讲述性科学和性文明教育培养,应当也包含同性恋题材.
3 浙江省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及态度调查
根据本团队暑期针对浙江省各高校大学生发出的1000份关于《浙江省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及态度调查》问卷,回收问卷906份,有效问卷847份,得到以下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3.1 对同性恋的成因的认识
67%的人认为同性恋的成因属于正常论,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形成的一种心理形态.而少部分的人认为同性恋的成因是传染论即同性恋是会“传染”的一种疾病(3%),以及天生论——由于遗传和基因变异(7%).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成因更多的归因于后天的社会环境.
图1 对同性恋的成因的认识
3.2 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应该是
占比最多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持有包容支持的态度以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这与时代逐渐开放自由的背景相契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也有34%的群体对同性恋者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同性恋者生活得如何、会带来什么问题事不关己,只要自己不是同性恋就可以,的确,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图2 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3.3 大学生眼中的同性恋者
56%的人认为和一般群体一样没有什么差异,30%的人说无法从外貌或者行为上辨别,可见同性恋者的外在行为隐蔽性高,大部分人没有深入接触都无法辨别同性恋者.而11%的同学对同性恋者的认识走偏,需要纠正的是不是表面看去比较“娘们”或者“爷们”的就都是同性恋,性格问题和同性恋者不能混为一谈.
图3 大学生眼中的同性恋者
3.4 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同性恋者应当持什么样的态度
这一问题的答案与前面大学生认为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形成了正比.最多的比例58%的大学生认为要适当的关注和保护,33%的人认为任期发展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现代对同性恋的态度可以基本平等,那么这的确是最好的办法),还有少部分极力反对同性恋者的同学认为要反对打击,严惩不贷.
图4 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同性恋者所持的态度
3.5 大学生对我国同性婚姻合法的展望
我国人大提出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没有通过,有些人认为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也是一种思想和时代的进步,要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需要30年以上(34%),这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这一法律制度的期望值,期望值普遍较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中看到,新时代的年轻一辈相对老一辈的期望值高,老一辈普遍认为100年以后都不可能实现,而62%的大学生认为30年内中国也可以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
图5 大学生对我国同性婚姻合法的展望
4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存在的问题
4.1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及性爱观
其一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同性恋对自己的性取向的意识是在初高中,心理发育程度还较为不成熟的时期,那么他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两个极端,一部分是“没有什么特殊感觉”,而另一部分则是“迷茫,困惑,有自杀的冲动”.
其二是滥交现象严重,有一部分的同性恋者一味追求建立在肉欲之上的性快感.乱交会带来致命的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现如今逐年增加,这一现象不容小觑.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即使没有乱交,但是发生关系的双方会彼此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生殖器官容易出现问题.
4.2 从社会主流层面对同性恋的态度及看法方面来看
(1)社会主流的忽视、歧视使部分同性恋者感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杀.根据问卷调查得出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如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尊重理解,不鼓励,不打击”、“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啊”、“包容但不支持”、“同性恋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东西,学校无需太刻意去在乎这些”.调查中发现,一般对同性恋没有偏见的都是这个原因:同性恋颜值高,帅就可以了.而回归理性来说,大多数人多少还是对同性恋存在偏见的.
(2)社会观念的折磨及法律未明确的保护.其一是法律上,中国将同性恋非刑事化于1997年才实现,2001年才将同性恋非病理化,而婚姻法、民事权利上对同性恋均无涉及.其二是婚姻压力,同性恋被迫结婚,婚后会给另一半带来痛苦,婚姻生活并不美满,而且骗婚现象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由于同性恋婚姻得不到承认,那么法律上同性恋的共同财产也得不到保护,若一方死亡,另一半是得不到遗产的继承权的,那么此时财产分配又引发了问题.
(3)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成长教育问题,捐精、代孕行业的兴起.同性恋之间关于后代的传承,国外流行代孕和收养,那么孩子生出来之后的教育问题堪忧.在处理捐精者或者代孕者同孩子关系上,责任从母亲一边转移到了后代身上.
5 总结与建议
高校中同性恋这一群体的不断增长和同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大学生同性恋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歧视这一社会现状导致了他们多患有心理疾病,他们的生存现状也在艾滋病的威胁、家庭成员得知后的遮遮掩掩和逼婚现象,这导致同性恋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的除了先天原因还有家庭环境、好奇心、失恋、释放性欲、媒体传播等因素.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支持和包容,也有不接受和歧视,还有认为事不关己的,其中还对同性恋持有偏见的比例较大,因此同性恋现在面临的较大问题就是需要面对有色眼光,以及法律未明确的保护、自我身份认同问题及性爱观歪曲.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1)加大对同性恋的理论研究投入.同性恋在我国处于边缘化文化地位,相关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同性恋群体面临婚姻名分缺失、社交障碍、伦理道德等问题,加大对同性恋研究投入,利于构建我国同性恋理论研究体系,解决同性恋面临的理论困境.
(2)家庭和学校的“二元引导”.家长要做好本职工作,定期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相关成长状态以及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及时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纠正同性恋倾向,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同性恋者,创造一个性文化平等开放的环境;建立大学生同性恋相关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同性恋人群创造交流的空间;丰富同性恋主题活动,举办同性恋相关的学术活动、演讲辩论比赛、学科竞赛,以活动促认知;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实行差别化关怀和集体化教育,同时建立网络咨询室.
(3)大学生同性恋心理自我重塑.大学生同性恋人群在相关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上要不讳就医,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朋友及家人的帮助,正确审视自己的现状,弄清自己真正的性取向以及成因,提高自我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性取向问题,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4)疾病控制和预防,扩大同志公益组织影响力,扩大高校计生用品以及自测工具的发放以及建立高危疾病预警救助机制.相关救助以及疾控部门要与高校定期保持联系,举办公益讲座,发放传单,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尤其在同性恋相关疾病方面采取灵活方式,制作通俗易懂个性化的视频,设计个性化的宣传手册,加大宣传力度.
(5)建立相关权威网站及网络志愿平台.建立相关权威网站,有助于大学生同性恋以及大学生正确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网络志愿平台,吸收对大学生同性恋有想法的群体,接受专业的心理以及相关工作的辅导,更好的帮助同性恋群体;倡导客观公正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报道.
〔1〕Bertoni N,Burnett C,Cruz MS,Andrade T,Bastos FI, Leal E,et al.Exploring sex differences in drug use, health and service use characteristics among young urban crack users in Brazil.Int J Equity Health.2014;13(1):70. doi: http://dx.doi.org/10.1186/s12939-014-0070-x PMID:25181954.
〔2〕Point-of-care HIV tests done by peers,Brazil.Ana Roberta Pati Pascom,a Clarissa Habckost Dutra de Barros,a Tainah Dourado de Miranda Lobo,a.2015;13(1).
〔3〕Family Process. (2012).The Positive Aspects of Being the Parent of an LGBTQ Child:KIRSTEN A.GONZALEZ*.
〔4〕Family Process. (2014).Donor,Dad,or…?Young Adults with Lesbian Parents’Experiences with Known Donors:ABBIE E.GOLDBERG.
〔5〕刘影,张小山.华中某市高校同性恋者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4(8):28-34.
〔6〕朱大慧.意识形态视角下《断背山》中译本同性恋话语的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7〕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71-73.
〔8〕马冬林,韩广梅.假性同性恋心理干预及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71-74.
〔9〕陆静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8.
〔10〕李晋,刘哲.大学生同性性倾向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12):89-93.
B823.4
A
1673-260X(2017)07-0157-04
2017-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