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风浪仍将冲击造船业
2017-08-02辛吉诚
本刊特约记者 辛吉诚
资本市场风浪仍将冲击造船业
本刊特约记者 辛吉诚
今年6月,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未来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去美元化”,与可能发生的欧元区解体而引发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复兴,对于中国造船业的冲击决不可低估。
自从货币诞生以来,国际制造业的命运就与资本市场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无论何种类型的贸易最终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进行结算,通常情况下如果货币供应充足,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会刺激相应领域的投资,进而促进相关行业进一步发展。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商品价格无法持续上涨,其所在生产领域就难以获得国际资本的支持,相关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自从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全面崩溃后,国际制造业的命运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就开始变得更加紧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支付与清算的效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受此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震荡对制造业的影响力也前所未有地增强。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以煤炭、石油、钢铁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通过价格的变化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国际化的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与设备的采购,乃至产品的最终清算都将直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度国际化的造船业,其未来兴衰已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紧密联系。
资本市场——曾助力造船业繁荣
20世纪70年代日本造船业的繁荣就属于非常典型的资本市场助力。为应对欧美的保护性关税,提升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自“布雷登森林体系”全面崩溃之后,就开始通过让本国货币贬值的方法增加国内产业工人在数值上的收入,进而提升劳动效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的日本造船业当时获益尤其明显。然而,随着国民收入在数值上的不断提升,日本国内以股票、债券、房地产为代表的各类资产的价格被迅速推高。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在资产泡沫膨胀的大背景下,资本必然从实体领域流向投资领域。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上开始出现劳动力缺口,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开始迅速上升,其在造船业中的地位也逐渐被韩国和中国所取代。
中国造船业能够在2010年成功超越韩国,登上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宝座,也与资本市场的助力有莫大关联。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面对全球性通胀压力的韩国,也采取了让本币贬值的做法确保国内制造业的利润,之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再一次在韩国上演。随着韩国造船成本日趋高涨,一部分低端船型的建造业务开始转移到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不同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刚刚经历了上一轮通胀的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与日韩政府相同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当时人民币的升值让中国的出口型制造企业损失不小。然而,与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不同的是,当时中国造船业设备国产化的比例并不高,绝大部分关键设备甚至钢材、焊材都需要依赖进口。因此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中国船厂在销售方面损失的利润很快就被国际采购与融资方面的获利所弥补,中国造船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尽管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但其他国家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却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因为无论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至少从数字上来看,各类商品的价格与公司利润都在迅速提升。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刺激下,21世纪初的国际航运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无论是船价、租金还是运价都进入了增长的快车道。一向被视为国际航运业晴雨表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也开始一路上扬。2003年初的BDI还不到3000点,而到了2004年,已达6000点以上。从2004年到2007年,BDI指数继续一路高歌猛进,从6000点上升到11039点,涨幅接近200%。受此影响,2007—2008年间好望角型散货船曾经创造过最高新造船价格6500万美元、最高日租金23万美元的历史性记录。这意味着投资一艘好望角型散货船只需1年时间即可收回成本。在高收益的驱动下,全球范围内大批资金开始进入新造船领域。当时以好望角型散货船为主打产品的船厂手持订单普遍都排到了3年以后。
量化宽松——帮助造船业度过金融危机
然而金融界没有不破的泡沫。受2008年美国债务危机与中国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影响, BDI指数在2008年初就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在2008年1月17日创下了443点的单日最大跌幅。然而仅仅一个月后,BDI指数再次大幅上扬,并在5月20日达到了11793点的历史最高点。然而好景不长的是,随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此时已波及到了航运业,随着高杠杆时期投机性参与者的陆续违约与破产,国际航运市场的运输需求自2008年6月初开始骤减,BDI指数与开始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迅速下跌,于2008年11月3日收于827点,创十年新低。然而与运价暴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际新造船与二手船价格在2008年内剧烈波动,但最终都呈现出了量价齐升的局面。特别是新造船市场,在运力预期过剩大背景下可能出现的大范围弃船情况并没有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美联储随后连续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的美联储采取了连续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求拯救国内摇摇欲坠的资本市场,这相当于在短时间内给全球的实体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方面,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贸易货币,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元不断进入流通领域,全球处于美元下游的出口型经济国家不得不随着美联储的节奏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全球性的通胀预期让大量的资金开始寻求实物以求避险,而以好望角型散货船为代表的大型船舶,凭借极高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了当时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由大量货币超发而引发的全球性的负利率模式进一步推动了船东的提前消费,以融资租赁为代表的各种高杠杆的造船融资创新模式,加速了当时造船合同的迅速成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8年后全球范围内造船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随着几年后这批新船的陆续下水,国际航运市场的大萧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流通性危机——导致造船业困境的主因
进入2012年后,全球范围内持续多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收紧,流动性的紧缩让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抛弃实体经济,转而进入了更容易获利的“轻资产”领域。随后发生的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与石油难民事件都与国际资本逐渐撤离实体经济有关。在全球实体经济普遍看跌的预期下,从2012年开始全球范围内的船舶资产价值进入了迅速缩水的阶段,失去保值作用的船舶在缺乏货源的大背景下别无它用,国际造船市场开始陷入了量价齐跌的局面。曾经是国际造船市场明星产品的好望角型散货船5年后的成交价格只有2000万美元,资产缩水高达70%。与此同时,国际租船市场上好望角型散货船的日租金目前已经下跌到2000美元,而每天维持这类船舶基本营运的费用在60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这些船舶只要在航,船东的日亏损将在4000美元以上。失去了资本支持的船东开始将损失转嫁给船厂。然而对于融资渠道更为单一的船厂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转资金,能够继续将手头的订单交付出厂都已成为了难题。
通胀后的通缩让不少国家都出现了“金融堰塞湖”现象,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传统农业、工商业与服务业受流通性相对短缺的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举步维艰;而另一方面,部分资产领域的资产泡沫不断膨胀,一旦破裂对于资本市场将形成灾难型的冲击。具体到造船业,这一局面就演变成了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导致船厂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增加,然而船厂由于无法获得融资方面的支持,即使在采购成本大幅下降的大背景下都难以顺利组织生产。由此可见,2012年开始出现的资本市场流通性紧缩,很可能是导致目前造船业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上游资本市场的问题不解决,处于下游的造船厂就很难彻底摆脱困境。
去美元化——将对中国造船业有重大影响
作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清算货币,美元的动态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酝酿了近一年的加息计划终于尘埃落定。在本轮加息过程中,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被上调25个基点到0.5%至0.75%的水平。在宣布加息的同时,美联储还暗示未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2017年的加息步伐将更快,预计可能会进行3次加息。美联储本轮的加息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美联储主席耶伦对于即将上任的新总统在竞选期间所宣布的经济政策的积极响应。受此影响全球货币、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再度震荡,非美元货币几乎无一幸免地下跌,以原油和黄金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也未能幸免,就连好不容易有所抬头的BDI也再度跌破1000点,收于966点。
不出意料,与去年12月仅时隔90天之后,美联储又一次加息:北京时间3月16日凌晨2:00,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25个基点,美联储利率决定上限为1.00%,下限为0.75%。不仅如此,今年6月,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也是10年来第四次加息。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加息对于经济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通过提升储蓄的回报率,促进流通领域中的货币回流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压制提前型消费,抑制国内通胀,减少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与此同时,加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本国货币升值,提升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这些角度来看,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加息对于国际金融、大宗商品市场以及近年来饱受运力过剩摧残的国际航运业而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面消息。在运输需求难以提振的大背景下,未来短期内国际造船市场严寒的持续是不难预料的。
然而在未来离岸美元供应减少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市场上其他类型的货币供应依然十分充足。与美联储本轮加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与亚洲的主要贸易国家,依然在实行过去美联储所实施的量化宽松与低利率货币政策,以求维持国内债务平衡,并确保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非美元国家目前的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美元走强的预期,未来美元作为全球贸易清算货币的地位很可能进一步巩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美元的走强不仅能够刺激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复苏,还将促进非美元流通的出口型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释放。对于那些主要采用美元进行清算的国际贸易,美元的升值在短期内就是利好消息了。这就意味着未来造船厂只要能够获得订单并按期交付产品,就可以享受本币贬值所带来的红利。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未来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去美元化”,与将来可能发生的欧元区解体而引发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复兴,对于中国造船业的冲击决不可低估。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的一系列旨在让美元重回美国的政策一旦成功,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将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未来美国国内的商品与资本市场或将出现同步上涨的局面,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美元国家资本外逃的风险,进而影响非美元国家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欧洲大陆上不断出现的“脱欧”现象,也在一定程度预示欧洲大陆很可能重现各路豪强各自为政的局面,这将导致未来欧亚贸易中通过操纵汇率而影响贸易利润的做法更加容易。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货币逐渐向发达国家回流,未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将重新提升,中国制造业对于这些即将出现的对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