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河北省棉花生产及技术改进

2017-08-02周永萍刘素恩崔淑芳刘存敬田海燕秦新敏耿军义崔瑞敏

中国棉花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棉植棉试验场

周永萍,刘素恩,崔淑芳,刘存敬,田海燕,秦新敏,耿军义,崔瑞敏

(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民国时期河北省棉花生产及技术改进

周永萍,刘素恩,崔淑芳,刘存敬,田海燕,秦新敏,耿军义,崔瑞敏*

(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民国时期,河北省棉花生产在动荡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几起几落,发展艰难曲折。回顾那个时期的植棉区域、种植品种、面积、产量、政府主导下的棉产改良,以史为鉴,可为今后棉花生产提供参考。

棉花;民国时期;河北省;生产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文中简称“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被定为民国元年。但这一胜利果实很快为袁世凯所篡取,其后是连年的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胜利,这种局面才结束,之后国家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民国时期动荡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河北省的棉花生产发展跌宕起伏,历尽艰辛。

1 植棉区域

河北省的集中产棉区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变动,最早种棉的地方是肃宁、高阳、河间一带。随着植棉面积的扩大,河北棉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趋势,逐渐分为西河区、御河区和东北河区三大棉区。

西河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和西南部一带,西河区又分上西河区(以保定为中心各县),中西河区(以石家庄为中心等县)和下西河区(以邯郸为中心各县)[1],常年棉田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棉田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0%左右,是河北省最主要的植棉区域[2-4]。御河区位于御河流域,即自天津沿津浦线南下至南运河流域的产棉地区。东北河区位于天津的东北河(蓟运河与金钟河合称)及北部的北运河、白河流域和西部的永定河流域[5]。

2 主要种植品种

2.1 传统中棉

19世纪末之前,生产上种植的棉种多为亚洲棉,又称中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河北省各地选出不少优良的中棉品种。20世纪初,元氏刚毛以其纤维短粗、弹性好备受欢迎。晋县红桃中棉、束鹿白花白、石家庄茧棉、迁西小黑子、深县小黑子、安国留双村大青秸等都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筛选出的优良品种,为当地棉花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6]。

河北省种植的中棉,按纤维分有粗绒棉、细绒棉及紫花棉三大类,其中以粗绒棉种植面积最大,但由于不注意保纯和选种,混杂退化严重,衍生出的棉种种类繁多,有些品种因为退化太快,名称都发生了混乱,所以只能以产地作为名称。据刘家璠的《京兆直隶棉业调查报告书》:1920年前后,河北省内混杂退化变异的中棉品种有三四十种,主要有:小白秸棉、中棉丝花红叶红桃、小棉花、晋县红桃中棉、小紫秸、小红秸棉、安国白秸白花白、茧棉、束鹿白花白、石家庄茧棉、紫秸丝红中棉、迁西小黑子、青秸小棉花、丝花中棉、丝棉、满城小白花、完县小白花、深县小黑子、晋县中棉、赵县红秸、武安中棉、任丘紫秸小红桃、乐亭小黑子、房山中棉、晋县周家庄中棉紫花等[7]。

2.2 陆地棉

民国初期,从美国引入河北的陆地棉品种主要为爱字棉、脱字棉、德字棉等。1936年1月,河北省从美国购进斯字棉4号种子进行繁殖推广[8]。抗日战争爆发前,河北省引进的美棉品种主要有脱字棉、金字棉、爱字棉、斯字棉4号等[9]。到1940年河北省陆地棉种植面积占到全省棉田总面积的98%以上,基本替代了历史上长期种植的中棉。1941年开始,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繁殖推广了斯字棉4B。1947年,美国以救济名义拨给河北省一批斯字棉2B种子。斯字棉4号、斯字棉4B、斯字棉2B以其优良的品种优势共同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发展斯字棉的较好基础[10]。

3 植棉面积及产量

受民国时期动荡的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河北省的植棉面积及产量也有较大起伏。这些变化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即趁隙发展期、衰退凋敝期、逐渐恢复期和衰落停滞期。

3.1 第一阶段(1912-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不少棉花主产国卷入,其原棉和纺织品向中国的倾销量大减,国内棉纺业趁隙发展。1914年全省植棉面积为29.28万hm2,1919年达到39.49万hm2,比1914年增长34.85%;总产15.7万t,单产397.5 kg,这作为河北省最高单产水平一直保持到1948年[11-16]。1919年河北省0.67万hm2以上的植棉大县11个,其中2.00万hm2以上的县4个:赵县、晋县、藁城、束鹿;1.33万~2.00万hm2(含)的县4个:安国、正定、永年、邯郸;0.67万~1.33万hm2(含)的县3个:栾城、元氏、深泽。

3.2 第二阶段(1920-192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大肆倾销其剩余农产品。河北省棉业受到严重摧残,加上旱涝灾害频发,河北棉花生产进入衰退期。这一阶段,植棉面积和产量显著下降。年平均植棉面积20.36万hm2,年平均产量6.3万t,单产305.5 kg·hm-2[17]。

1920年,华北地区遭受旱灾,河北省灾情最重,棉花播种面积仅为27.10万hm2,较1919年下降31.36%;皮棉产量9.6万t,减少38.85%;单产354.1 kg·hm-2,下降10.91%[9]。

1921年之后,自然灾害频发,河北省植棉面积逐年下降。1924年夏末秋初,河北省发生洪涝灾害,棉田面积16.54万hm2,全省皮棉产量仅为4.7万t。1928年,冀南地区旱灾严重,全省棉田面积降到1914年以来最低点,仅为12.98万hm2,占全国棉田面积的6.59%;皮棉总产3.8万t,也是河北省在整个民国时期的最低产量,仅占全国棉花总产的7.35%(图1)。这一年全省没有2.00万hm2以上的植棉大县,1.33万~2.00万hm2(含)的植棉县只有藁城县和永年县,0.67万~1.33万hm2(含)的植棉县只有正定、晋县、束鹿、元氏4个县[17-18]。

图1 1920―1928年河北省植棉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

3.3 第三阶段(1929-1936年)

这一阶段,日本在华纺织厂和中国官僚资本、民族资本纱厂所需棉花数量增多,美棉输入减少,河北棉花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年均植棉面积34.18万hm2,年均棉花总产9.3万t,单产274.6kg·hm-2。

1930年3月,河北省政府减轻棉税,取消每百斤(注:50 kg)棉花6角的附加税,对棉花生产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1932年,全省棉田面积达到31.75万hm2,比1930年增加13.54万hm2,增加74.34%,总产7.5万t,增产2.6万t,增长53.06%。

1934年,全省棉田面积为48.20万hm2,比1930年增加164.64%;总产16.6万t,比1930年提高238.78%,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5.33%[17-18]。1934年河北省0.67万hm2以上植棉大县达到25个,其中2.00万hm2以上地植棉大县4个:南宫、威县、成安、曲周;1.33万~2.00万hm2(含)的县9个,0.67万~1.33万hm2(含)的县12个。之后种植面积继续增长,1936年达到63.79万hm2,占全国棉田面积的18.03%;总产14.9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7.55%(图2)。

图2 1929―1936年河北省棉田面积、产量占全国比重

3.4第四阶段(1937-1948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连年的战乱,河北省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植棉业再次进入衰落停滞期。这一时期,全省年平均植棉面积35.36万hm2,年平均总产量6.9万t,平均单产203.1 kg·hm-2。棉田面积以1937年最大,为92.34万hm2(表1);1939年面积最少,为17.13万hm2;1937年总产量最高,为13.4万t;最低产量是1945年的3.6万t[19]。

1937年河北省植棉面积比上年增加了43.41%,达到了创纪录的92.34万hm2。由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华北大地也弥漫在硝烟中,因此棉花总产量只有13.4万t,反比上年减产10.07%;单产145.05 kg·hm-2,比1936年下降37.33%[20]。尽管如此,河北省植棉面积和产量仍居全国主产棉省首位。

表1 1937年河北省植棉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位次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后,开始限制沦陷区的原棉产销。1937-1938年实施了“棉花输出许可制度”,1939年底公布《棉花输出许可暂行条例》,强令禁止京汉线输出棉花,还在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地设立棉花采购代理机构,强行低价收购农民的棉花。棉农收益无几,植棉积极性下降,到1939年全省棉田面积只有17.13万hm2,比1937年减少75.21万hm2;总产3.9万t,比1937年减少9.5万t。

1940-1948年,河北省的棉花生产依旧停滞不前。即使是植棉面积最大的1942年,也不过41.05万hm2,不及1937年的二分之一。除了日本人的压榨,封建地主阶级高额的地租盘剥、国民政府摊派的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也是限制河北省棉花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19]。沉重的负担使农民种植棉花得不到收益,许多农户放弃了种棉。

4 政府主导下的棉产改良

4.1 抗日战争前的棉产改良

河北省的棉产改良机构由政府主导,主要有省立农事试验场、实业部正定棉业试验场、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河北省棉产改进所、河北省棉产改进会等。也有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如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定县平民教育会等。

随着国内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和棉花品种退化之间矛盾的不断加剧,政府下决心进行棉花品种改良。1914年,“棉铁主义者”张謇就任农商总长,颁布法令(1914年农商部颁布植棉奖励条例),设立机关(1915年3月设部立第一棉业试验场于河北正定),不遗余力地改良国内植棉事业。原北洋政府农商部设于河北正定的第一棉业试验场,因经费不足曾一度停止,北伐胜利后,由农矿部接收。1931年实业部成立,第一棉业试验场改为实业部正定棉业试验场,业务工作恢复,继续培育良种,研究栽培技术,兼管宣传推广工作。

20世纪20年代政局动荡,政府的主导作用削弱,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棉花品种改良。1920年石家庄大兴纱厂散发金字棉种子。1924年完县(今名顺平县)的刘子刚个人在邯郸县李三陵村投资建立了华北棉作育种场,以选育优良美国棉种、散发民间、改良华北棉产为宗旨[21]。1926年,河北省又在邢台县城南康庄设立了康庄棉场,致力于推广美国脱字棉。1914年,将原建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直隶天津种植园更名为农试场,1917年又更名为省农试第一试验场以试验美棉为主。至1931年,河北省已有6个省立农事试验场指导区,农事试验场增加到45个。1929―1932年,河北省政府部门每年购进大批美棉种子,分发各县。此外还多次令各省立农场加速繁殖、加工美棉种子,无偿分发到各县。

实业部正定棉业试验场曾育成正定脱棉17系和正定茧棉91系棉种。正定脱棉17系早熟性好,纤维品质优良,可纺42支纱;正定茧棉91系品质一般,但丰产性好,每公顷产量可达1275 kg[9]。1934年,为便于推广,将全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以正定、沧县、唐山为平汉、津浦、北宁线推广中心,逐渐拓展,在各中心地组织改良植棉协会各一处,征集社员40名,每处试种13.33 hm2。

1933年,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征集亚洲棉和陆地棉共31个品种,举行规模较大、方法较周密的“中美棉区域试验”,结果发现美国斯字棉4号产量和品质远远优于旧有的脱字棉和爱字棉,尤其在华北地区表现最好[9]。1936年,棉业统制委员会专门拨款万元购进斯字棉4号19.1 t,分发华北各地繁殖。当年在河北省共繁殖斯字棉4号96.6 hm2,产种47.1t。1937年繁种田面积达311.5hm2,后因战事发生,各地治安、交通欠佳,致所产棉种大多散失。

1934年,华北农产研究改进社(1934年由南开大学、金城银行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发起成立,1935年又有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及山东齐鲁大学加入)在定县设立棉作试验场,开展棉种选育工作,经比较,中棉以改良114号、美棉以南京脱字棉表现最好,较一般棉种增产20%~30%。1935年,在定县租地40多hm2,重点繁殖这2个品种,1936年在定县、无极、蠡县等地大面积推广。

1935年,河北棉产改进所(1935年3月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设立)“由朝鲜、山东邹平、北平南苑等处购棉种共约1600担(作者注:相当于80 t),交由邯郸指导所与漕河、安次、军粮城三个指导区,推广共2万余亩(注:1330余hm2)。脱字棉在磁县一带产量增加40%,纤维长度达一英寸(注:1英寸≈25.4 mm),金字棉在安次产量亦在一百斤(注:50 kg)左右”。河北棉产改进所“又辅助华北农业合作事业委员会先购棉种900余担(作者注:相当于45余t),在津东一带推广。”[21]

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河北棉产改进所于1936年7月并入该会)于1935年8月制订了“河北省棉产改良五年计划大纲”,综述了河北省棉产概况,并计划5年内增加棉田面积1~2倍。为完成计划,河北省棉产改进会大力推广美棉新品种[22]。

为防止棉种混杂退化,河北省棉产改进会廊坊办事处以通俗的乡言土语编写了《棉花混合选种撮要》,印成传单散发给棉农,指导棉农选种,深受欢迎。这种大力宣传取得良好效果,棉农纷纷选种、留种,种植新品种,不仅提高了棉花的质量,也提高了棉农的田间管理技术。随着对引进的新美棉品种的进一步了解,种植户越来越多,并迅速普及开来。

1936年,河北省棉产改进会开始与中央棉产改进所合作,开展蚜虫防治技术研究,指导推广治蚜技术。在蠡县、晋县、赵县三区共指导药剂治蚜573.33 hm2,取得良好的成效后,1937年即在全省12个指导区普遍推广,到抗日战争爆发,指导治蚜面积13万hm2,取得显著成效[19]。河北省棉产改进会除努力进行棉花害虫防治研究外,还与中央棉产改进所和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合作,对播种、整枝、施用肥料和改良碱土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河北省政府、各棉产改进机构大力倡导和各县、乡的积极配合下,河北省美棉种植面积、产量快速增加(表2)。1930-1936年,美棉面积由1.77万hm2,增加到35.81万hm2,占棉田总面积的比例由9.77%上升到55.61%;产量由0.28万t上升到7.96万t,美棉产量占总产的比例由5.78%上升到53.57%,首次超过中棉产量[8]。在良种推广方面,1936年发放良种765 t,1937年发放1 245.6 t,1938年发放120 t。均以借种还种的方式办理,其中大部分为脱字棉,少部分为金字棉和斯字棉,直接指导推广棉田共计5.33万hm2,平均每个推广单位直接指导推广棉田1000 hm2左右。美棉的推广,促进了棉农经济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舍弃其他作物而改种棉花,一些之前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植棉。

表2 1930-1936年河北省美棉的面积和产量及其占全省比重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河北省棉产改进会的工作被迫停止。抗日战争前,先后在河北省棉产改进所、河北省棉产改进会、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华北农产研究社、金城银行等各机关、团体的努力下,河北省的美棉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2 抗战后至解放初期的棉产改良

4.2.1 民国政府和日伪“政府”的棉产改进。1938年,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恢复工作。1939年春,日本侵占了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北部,日伪临时政府将“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改为“华北棉产改进会”,冀、鲁、豫、晋各省设立分会,于必要地方设置指导区办事处、分办事处及选种圃,统筹办理四省棉花改良增产事宜[23]。

1939年4月,日伪中央农事试验场在石家庄西郊创建了华北农事试验场石门支场,开展棉花育种和栽培的研究,并在邯郸、军粮城、唐山建立了3处棉花原种场,借以掠夺我国北方棉花资源。

1940年,日伪河北省公署在保定、唐山、沧县、石门(今石家庄)各设劝农模范场一处,次年6月,各县立农场均改为劝农模范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伪时期的棉产改进会,建立了国民政府中央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在北京设立了北平分处,分处下设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4个指导区,指导区下设通县、南苑、安次、涿县、正定、杨柳青等办事处,负责植棉技术指导以及引进和繁殖、推广优良品种,这是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雏形。

4.2.2 解放区边区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棉产改进工作。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农林局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设立农事试验场,隶属农林局直接领导。1945-1949年先后建立邯郸、太平山、廊坊、沧县、定县、通县6个省营农事试验场[23]。

1945年底在冀中行政公署召开的大生产会议上,确定并通过了农场建立的计划。1946年建立保定农场,负责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研究和优良品种推广工作。同年,在辛集设立冀中农业试验场,试验、繁殖优良品种。深县、束鹿、赵县、宁晋、安平、定县、深泽、博野、无极、雄县等12县设农场,繁殖与推广优良品种。当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来一批经过脱绒拌药处理的斯字棉2B和斯字棉4B棉种,1947年交上述各县和当时的解放区临清(当时属河北)、武安等地示范,同时还在通县、南苑、保定、廊坊和丰润县黄各庄设立了良棉轧花厂,专门收购加工斯字棉2B和斯字棉4B棉种,还在轧花厂附近设置了良棉繁殖区,推广斯字棉。1947年冬季土地改革时,已经初具规模的12个县农场全部取消。1948年春土改完成后,冀中行政公署决定在过去有基础的各县恢复县农场,到年底,共恢复、新建了16个。

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冀中行政公署十分区建立了棉产推进会,与十分区泰昌商店合作,开始了京津之间解放区的棉产改进工作。1949年平津解放,华北人民政府迁至北京,在农林部内设立棉产改进处,在河北省境内设立了邯郸、沧州、石家庄、保定、通县、廊坊、唐山、衡水8个植棉指导区,下设一些县办事处,开展棉花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直接受华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领导。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中央农林部棉产改进处”所属河北省境内各植棉指导区及轧花厂、棉场等,交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直接领导。1950年,河北省政府农业厅设立棉产处,按照行政区划建立了棉产指导区,下设几十个县的办事处,并建立了永年刘营、邢台南石门等10个大型良棉轧花厂,开展全省的植棉技术指导和良种保纯、推广工作。1953年撤销棉产指导区,将棉产改进工作移交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专县农场。此后,棉花的技术推广归各级农林局领导。

[1]孙传栻,修.王景美,纂.直隶赵州志[M].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97(清光绪二十三年).

[2]曲直生.河北棉花之出产及贩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何廉.棉产在河北农村经济上之地位[N].大公报,1934-09-01.

[4]李庆麟.西河棉运合作之重要使命[N].大公报,1934-09-02.

[5]吴金书.河北棉业生产情形与棉运合作[J].合作界,1935,1(5):10-13.

[6]刘家璠.直隶棉业调查录[N].农商公报,1922-10(99).

[7]陈孟平.1918-1947年河北省的棉花生产[J].河北学刊,1983(2):148-151.

[8]郑振声.河北省棉产与棉纺织业——兼论花纱布之管理[J].河北省银行月刊,1948(3):10-17.

[9]崔瑞敏.河北棉花品种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胡竟良.中国棉产改进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1]卢惠民.河北植棉小史[J].农业考古,1982(2):155-156,154.

[12]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志源:第1卷[R].石家庄: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1989-1991.

[13]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志源:第2卷[R].石家庄: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1992.

[14]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志源:第3卷[R].石家庄: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1992.

[15]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志源:第4卷[R].石家庄:河北省农业厅农业志编辑办公室,1992-1993.

[1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16卷.农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8]河北省棉花办公室,河北省农业厅经作处.棉花生产资料[R].石家庄:河北省棉花办公室,1997.

[19]杜秀娟.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对华北棉花资源的统治与掠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20]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1]张会芳.1928-1927年河北省的棉花改良[C]//北京大学箘政学者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教务部,2001:428-441.

[22]朱英,左海军.抗战前河北省棉产改进会的成立及其活动[J].安徽史学,2013(5):51-59.

[23]刘洁.近代河北植棉论述[D].保定:河北大学,2004.

Cotton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10s to 1940s

Zhou Yongping,Liu Su'en,Cui Shufang,Liu Cunjing,Tian Haiyan,Qin Xinmin,Geng Junyi,Cui Ruimin*

S562.04

A

1000-632X(2017)07-0001-06

10.11963/1000-632X.zypcrm.20170616

2017-03-21

*通信作者:1340828792@qq.com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科普专项项目(14K57511D)

猜你喜欢

中棉植棉试验场
汽车试验场噪音试验路吸声系数研究
1985―2019 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审定和利用情况概述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2019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下降2.7%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预测美国棉农2019年植棉面积达585万hm2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无人系统试验场开放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
全国植棉意向面积再降3.17个百分点
孝感汽车试验场获交通部认可汉阳所业务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