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窄门

2017-08-01阿探秦巴子

黄河 2017年1期
关键词:贝西蒙面陕西

阿探+秦巴子

编者按:本期《黄河对话》的“话题”,是关于陕西青年作家贝西西的。近几年,贝西西的创作风生水起,连获陕西两届“柳青文学奖”,并入选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被视为陕西文学新一代作家的突进者。本刊曾发表过她的两个短篇,其中《向老虎诉说的人》被《小说月报》转载后引起很大反响。这期又推出她的小说《猫头鹰是走夜路的人》,并组织了有关她创作的对话,以飨读者,以期山西“新一代作家”或有所借鉴。

阿探(青年评论家,以下简称“阿”):今天能坐在这里谈贝西西的创作,首先贝西西是一个陕西作家,那么我们不得不先看一看陕西文学的这片土壤,贝西西是陕西文学新一代作家里的一个突进者,如果说陕西文学在20多年前的“陕军东征”创造了其颠峰时代,甚至当时的陕西文学表征了中国文学时态的话,那么今天的陕西文学依旧可以勾勒中国文学当下的面影——文学艺术表达的多元化和空前生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不认可“断代论”的,因为这只是一种老眼光,向上看和看历史的视野惯性及含混的表述,它远远无法概括陕西文学平静的海面下暗流突进的状态及姿态。

秦巴子(作家,以下简称“秦”):对的,冰山下的那一部分存在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一部分冰山下的作者其实是接替着新时代以来文学与文学多元化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所谓的断代论,是对整个陕西的一个创作状态了解不够的说法,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的接续无力,其实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每一个作者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姿态。新世纪以来,网络带来的文化的多元,可以说给所有作者的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而现在的格局可以说是陕西文学和整个文学界的一个巨大进步,是一个可喜的局面,百花齐放,什么花都要有。

阿:陕西文学从柳青第一次有了人性的转向;到路遥达到极致;文学于陈忠实、贾平凹成为文化的承载、反思与批判;到第四代作家成为对传统的颠覆与接续共有的多元化时代,贝西西无疑是文学陕军第四代作家群中的实力作家,她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文本的涵盖力和透彻性,处于现实之上的剥离感,高位审视,以及对不为人知人性的洞察力,构筑了一种粗粝感强劲的美学性文本。她是陕西文学当下发展的一种新状态新姿态的体现者,突进者……

秦:所以说像贝西西这样的作家,在他们这个年代的人里,尤其是写小说的作家里面是让人惊喜的,文学真正的回归到个人创作,其实应该是这样的。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应该鼓励这样的作家更独立,更个人化。但在这种环境下,也有很多人的创作出现了问题,这个很复杂,存在各种问题,需要一种高度自省的能力……

阿:那么,秦老师,你先来谈下贝西西的创作吧,关于贝西西,你是否可以用先锋主义或者现代主义来解说呢?

秦:你要说到这一块儿,我不愿意用先锋主义或者说现代主义来解读贝西西,我认为这是一种扣帽子的感觉。什么叫扣大帽子呢?就是扣一个帽子以后,把这个人就遮住了,我认为一个评论者不应该急于给一个作者扣帽子,那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你急于给一个作者扣一顶帽子的话,那么就会把这个作者的眉眼给遮住,你要去解读这个文本,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耐心。扣也可以,可以先扣个小帽子,便长个啥样子还要能看出来,眉眼还是要能看出来嘛……

阿:呀,秦老师你这样的看法我和你是一样的,我也不太喜欢用各种主义来表达文学的创作空间,在我看来所谓现代主义、先锋主义创作在2000多年前屈原、庄子等他们的文字中已有鲜活的基因存在。所谓主义只能是对文学表达的时段性表述、概括或认知,而文学表达恰恰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对于作家而言,只能探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表达。

秦:哈哈,因为我也是写小说的,我在读小说时,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看的,更多地会关注一个人写小说的能力和技术,或者说他(她)的深度。贝西西的小说我认真地看了,每一篇都看了,她的中短篇小说集《向老虎诉苦的人》,整本小说我看完后,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就是她有着非常强烈的叙述耐心。所谓的叙述耐心就是一个小说家你不着急,你慢慢地把你要表达的一个东西表达到位,表达出来。我对这个非常敏感。现在我在很多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一些作家,他们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很着急,很仓促地把他们的感觉和他们的理念表达出来……一个写小说的人没有叙述耐心是写不好小说的。有叙事耐心就是通过细微的生活本质的质感把你想传达的东西传达出来,从这一点来看,贝西西拥有的这种叙事耐心是很可贵的,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包括一些知名作家。一个作家如果没叙述耐心还成了有名作家,那是长久不了的。

阿:对对,秦老师你说的这一点,我也觉得是,很多人的东西一看,你就觉得他急着奔着去表达,或者急着去结尾,这样急切的表达原因在于他们过于在乎读者。

秦:是的,所以她有这个耐心,让我觉得应该特别赞赏。因为我看的东西很多了,很多人难以有这一点其实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品质。当然,从另一面来看,任何东西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你可以慢慢讲,别人愿不愿意慢慢看,这就要求你的语言要有魅力。所以这样来说呢,在这方面呢还要加强,要完成你有耐心的能力,你就要让你的语言更充满魅力。

阿:是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样表现出一个作者拥有的恒心和力量感,贝西西是有力量感的。

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所谓现代主义、先锋性创作与时代性的高度融合,拥有着不可抗拒的强大动量,是值得重视与重新认知的。贝西西的创作,尽管被众多的文学界朋友称之为“先锋”,但我依旧不这样认为,我依旧认为她是一种文学表达的中国式变形,她建构了世界之外的精神性世界存在。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文本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生活重大命题的抽象内涵的形象阐述,而其涵盖力是超乎寻常的,可以具象化理解,更可以哲学化理解,甚至可大可小。她的表达是一种从现实中抽象,然后再将抽象还原成形象,再对形象进行多重性创造的表达,她小说里的人物都有复杂重塑的典型特征。

秦:我认为呢,如果说到先锋性特质的话,在我看来,她的这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有一种寓言式写作的特点,这个特点呢,我所理解的小说大师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卡夫卡,卡尔唯诺,包括马尔克斯,当然馬尔克斯算一部分是吧。就是说一部分小说大师他们建构了另外一个精神世界,他借构建的另外一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贝西西就有这样的特质,她构建的这个空间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这是现代小说一个特点。现在我给她扣个帽子吧,她是一种现代小说的写作。就是说他们这样的小说家,我将他们称之为文体性小说家,就是说他们创作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这个我认为是一个现代作家应该具有的意识,就是说你达不达得到不说,你要有这样的意识。你看,贝西西的《蒙面之城》就是一个大寓言嘛……寓言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寓言是一种小的文学方面,但是你要用寓言式的方式来写小说的话,这是一种危险的方式,也是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方式。这样的路是前途未卜的,在现代来说,这仍旧是一种危险地,或者说冒险的写作。这样的方式是需要小说家具有思想家的能力,或者说需要一个小说家拥有哲学能力。因为需要你构建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三观的空间,这种空间里可能是没有常规逻辑的。所以说,贝西西选择了一个更有难度的写作方式,这是值得激赏的。

阿:对,她选择得是一条更难的路……

秦:《圣经》里,耶稣告诉人们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那里通向光明。有些门是大的,引到永生和光明的门永远是窄的,路也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但贝西西要你看有没有这个本事找着这个窄门呀……

阿:以现在的这一部分小说来看,她的文本指向是人性,是人心,却又远远超越人性人心,直至人的思维乃至灵魂。在文学陕军第四代作家中,表达腾升到此境界者,罕有。她的文本有很强的冲击力、力量感,直达人性最深的痛点。她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解析一种灵魂的存在感。读她的作品,不去思考是难以介入的,因为她的作品原本就有一种哲思的粹取、提炼和锻打。这本身也是贝西西对文学的自我认知,亦是适合她的一种路径,即文学表达应该处于现实生活之上,表达人类思想意识的艰难进步。目前贝西西的文学创作,是一种趋于成熟的探索性突破性创作,姑且称之为“哲思性中国式变形”,这种变形背后充斥着强烈的疼痛与艰难。

秦:我很久前对小说的演时方式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我觉得传统的小说的演进过程是从说故事—说事—说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变得复杂了。讲故事是简单的小说方式,现代小说是更复杂的小说,你拿我们的传统小说来说,我们的四大名著有三本都是讲故事的,像《三国》《水浒》《西游》都是讲故事的,但是《红楼梦》不是来讲故事的。《西游记》讲一个取经的故事,《水浒》讲了一个造反后又被招安的故事,《三国》么就更不用说了,而《红楼梦》不是的,它就是讲了很多事,是曹雪芹思想境界的一个高度体现。现代小说已经到了“说”这样的一个层面,所以我说现代的现代小说特质,它是具有复杂性的,贝西西的小说在一定程度在,在小说意识上就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需要读者来一起完成的,贝西西的小说就有很多复杂性,但有时也会有一定的不清晰性。

阿:嗯,她的创作是一个有着哲思性剥离感的变形小说,这在她的同代小说作者中是比较珍贵的。

秦:她选择了一个非常难的选择,这是可贵的,在今天一个当作家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你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是你必须要搞清楚的,而且你还要具有当代价值。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才有选择,这个清楚了,你才有所谓的圈子的选择,路径的选择,向度的选择。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古自今,你还要有你的时代价值,当代的价值……这个不管是从《诗经》还是到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如果这些没有的话,就像打拳一样,就下盘不稳,你上面就会左右摇晃。

阿:是的,是的,这问题看着简单,其实满难的。沿着秦老师小说创作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文学大腕都不能摆脱浮躁心理的时代,贝西西甘受孤独坚守自我心灵认知的创作态度和状态,在陕西第四代作家中无疑是稀有而可贵的。或许有着在南方长期工作的缘故,她创作常常呈现出一种南方女子的静美之态,在静美中又潜藏着犀利的锋芒。文学是孤独者的事业,当下又是个人难以拥有孤独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坚守孤独,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抵御多少诱惑?

在这样的时代做一个安静的创作者,是贝西西的选择。读了很多贝西西的作品,获得一种质感的认知:沥尽浮躁毛刺及杂芜,最终凝炼为纯粹。这也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直面创作的庄重态度。

阿:在当下中国,70后以及更年轻的作家,无疑是注重技术与经营智慧的作家,当然这也是他们应对时代性特征无奈或有意融合之举。70后作家中,徐则臣无疑是野心勃勃的,《耶路撒冷》试图为70后代言。然而生活的照搬,专栏联结式结构虽然稳定支撑有力,却是一种投机与取巧,叙事的繁琐,无疑大大弱化了人文思考与信仰追寻的神魂性力度;弋舟无疑是社会生活的通透认知者,因着通透不免伤感,不免过于智慧,他以中国式“孤独”极力的克制,构建了近乎完美的“版型”,甚至以时代性“概念性表达”牵引了读者,他选择举重若轻的同时,也失去了撑起中国社会面孔的厚重与凝重。一句话,70后作家因过于重视技术和经营智慧,失却了对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表达,有潜质的70后作家更重要的作品,仍在期待中。

秦:就我看到的70后作家,贝西西已经进入了小说,很多人还没有进入小说,《蒙面之城》这已完全是一个大寓言了,是一个寓言式的“有效表达”,而且还有着很大的时代性。

阿:与他们不同,贝西西似乎更拙朴一些,她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世界——人性或灵魂(思维)动影的哲学意义的存在途径。更多的70后及更年轻的作家,将笔触对准了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而贝西西则伸向了社会病因甚至病根层面,她摒弃了社会生活的照搬,完成了一种文学新形态新图景的构建,完成了灵魂存在感最广泛意义的涵盖,此种选择、探索及潜质,可视为文学陕军第四代作家一种渐显的爆发力。

秦:对了,贝西西这个人和她的作品是一样具有爆发力的。

阿:处于当下,这种认知与坚守或许是困难的,但是它无疑是一种趋向文学本源性的选择,一个作家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认知,过于在乎读者或外部环境可得一时之便,对于文学孤独品性而言,只有走自己的路。无疑,贝西西的起点是很有高度的,这种陕西文学发展的新状态新姿态,有理由被更多的批评家所关注。

阿:体现贝西西创作实力的作品,在我看来应该是《蒙面之城》《仇恨树》这类小说。同时《向老虎诉苦的人》被认可,也是其不同于同代作家创作气质的认可,是对主人公最大涵盖意义的认可,更是对人存在感哲学意义表达的认可。

秦:嗯,你像她的《失语》,一个孩子从开始的不会说话,到因为一次失火意外又开始说话,然后又惧怕听,然后再回归到原本的不说话,再次超现实了。对,她就是常常超现实或者看似现实,其实超现实。

阿:在我看来,《蒙面之城》是贝西西构建的涵盖力超强的关于思维惯性的寓言,甚至是某种历史演进中一定程度社会生态的寓言。这个小说你具象化地去认识它也可以,你抽象化地去认识它也可以,它的涵盖性是非常强的。蒙面之城的人们在惯性生活中丧失了自我,每个人都是同质化的面孔、精神及思维方式,天赐一家人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异端”,他们的生活被规范、同化。一句话,蒙面之城排斥个性化的存在。天灾的降临,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地死去,依旧没能使蒙面之城有任何改变,即便是天赐取出自己的心,也被人们扔到一边。天赐最终没能离开蒙面之城,幸好柳宏家给孩子喝下天赐的心,孩子活了过来。蒙面之城以众多孩子和外来者天赐的生命,换得一点改变。然而天赐的孩子,却被蒙面之城所同化。作品带给人们的震撼力与思考,是余味无穷的。

秦:总的来说,她拥有的本质是比较难的,而且是很可贵的。她是一个突进者!

阿:是的,像《仇恨树》以男孩对自己的树的想象力被遏制,展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埋下对被遏制树的仇恨,探究了成长命题,在遏制与反叛的对峙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对于故土故乡,究竟应该归于还是背叛,在这个时代?文本所沉郁的张力超乎寻常。《孩灵》可谓青春的凝重忏悔和人性的救赎,文本涌动着体温、温情,为年轻作家所稀有。

秦:我在好些个聚会上有人问我,你看到的作家里,谁有成为大作家的潜质,我说能不能成为大作家这谁能知道?看不来,没有。但就我看到的年輕作家里,我就看到了一个贝西西。

阿:她的小说也在于超越伦理的同时兼具外在与内在。从外在美来说,贝西西笔下的人物都是与现实生活相对的理想化的存在,如在都市阳光下晒太阳的乞丐窝窝(《透明阳光》),有着超越世俗存在的精神洒脱;《向老虎诉苦的人》中从男孩到男人的主人公,憋促却不失理想,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自己所倾心的事物,在失败的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小野的青春往事》中,小野青春的迷离与多年后的梳理,既现实可感又拥有魂动读者心扉的神性;《痕迹》中的安美,美艳得让每个男人都惊心动魄,怜惜不已,这是一种在不存在爱情的时代里寻找真爱的隐喻……这一个个鲜活而富于个性的生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遵从个体高贵的选择,在这个世界的不存在中执着追寻自己存在的纯粹。

秦:是的,她还有一种奇怪的纯粹性……

阿:这样的特质构成了贝西西文本的内在美学意义——精神之美触目惊心的强力存在感。作为弱女子的贝西西,以这些可知可感的人物画廊所蕴藏的暗流涌动的潜力,也表达了她自己的文学见地以及与这个世界的纯粹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贝西西是一个有些天真的纯粹的作家,恰恰很多创作者丧失了这种真与纯粹……

猜你喜欢

贝西蒙面陕西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蒙面的春天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