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开展中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017-08-01李煜
李煜
摘 要: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最早的礼仪制度要追溯到周朝,以孔子为主要传播代表人物。在每一段历史的转折点,也都伴随着中国礼仪习俗的进步和开化,关于《三礼》的传播思想及概括,史书中也颇为详尽。而现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正席卷整个校园文化,学校在不断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同时,礼教领域似乎被忽视。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体制要符合名份,一个人的言行也要符合自己的名份,故曰:“不学礼,无以立。”
关键词:传播学;礼仪;高等教育
一、高校开展系统礼仪文化教育是最佳时机
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踌躇满志地踏入了大学的校门,他们展开了又一幅人生画卷。这一张张白纸,要靠一所所高等学府,经心地绘制,使他们走出校门时不但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文明素质及规范的行为。
(一)原生家庭对文明礼仪的影响
当每个孩子呱呱坠地在不同的原生家庭,便决定了他(她)们每个人的出身。模仿是人的天性,从出生开始,到学会爬行,学着大人说话、走路、奔跑等等。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理念、受教育程度、性格、脾气、秉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二)区域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礼仪文化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包括他(她)們的长相,身高,性格,喜好,风俗习惯,同样存在着对文明礼仪的不同认知。最初进入校园,每个人都带着故土的习俗,而大学的礼仪教育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再塑人才
踏入大学的校门,文明礼仪,是对每一位学子最公平的教育。进入一所大学,虽然专业不同,但分数是在同一个区间段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化水平是趋于一致的,而每位学子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所以各自对文明礼仪修养方面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刚步入大学校门时,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但此时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尚未定性,都是一个个可塑之才,这就要靠学校,靠老师们的精心教导,让他们经过大学四年的精心雕琢,在待人接物方面,能够达到标准化的行为准则。让每一位学子成为有文化、有教养、讲文明、讲礼貌,守公德的有用之才,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脊梁,由点带面,在社交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文明礼仪,与时俱进,传播正能量。
二、规范文明礼仪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
大学毕业,所有的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在求职的过程中,除了一份精美的简历和个人能力以外,能否被公司雇佣,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良好的礼仪形象便是其一。
学生之所以来到高等学府,就是要在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下,不但要进一步深化文化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也应进行文明礼仪的培养和提高。逐渐规范其不文明行为,成为一位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位年满18岁的大学生,都应该懂得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的重要性,在预约好的时间段去拜访老师。当好习惯慢慢变成自然,相信在求职面试时,必定不会出现因迟到或特殊情况的发生而丢掉大好的机会。一所学校的治学风格,办学理念,无不渗透到每一位莘莘学子身上:
(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顾名思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它可以是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也可以是通过媒介来进行传播。而一所学校良好的礼仪教育,实际就是老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切身的行为及言语,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
(二)组织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组织与其内部成员,或其对各分支机构间信息的传播。而作为高校,就是要不断向学生宣传端正的思想,广泛传播礼仪教育,让学生们懂得礼仪的重要性。作为组织,要用文明礼仪的标准,去约束每一位学生的行为。这不但是提高办学质量,也是对学生负责。都说在工作中,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而长期的相处,靠的还是个人修养,对待他人有礼有节,才能获得更融洽的同学、同事关系,从而在学习工作中如鱼得水。
三、礼仪教育,是国家形象的需要
一个国家要富强,教育是基础,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都说英国是没落的贵族,但即便是今天我们走在伦敦的大街上,也不乏绅士或优雅的路人,友善的为他人让路;迎面走来投以善意的微笑;开门时他们会很注意不要打到后面的人,那骨子里的文明犹如与生俱来。可见礼仪文化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无法从近几年的毕业生中看到显著的提高,而是靠几代人慢慢的传承下去。
在我国GDP迅猛增长的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中国公民到全世界购物的浪潮从未减退。都说科技兴国,但单靠科技的不断进步,真的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繁荣富强吗?与硬实力相比,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使得国家强盛,而文明礼仪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果说音乐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那文明礼仪则会消除人们的浮躁,修炼人们的素养,规范人们的行为。当人们对社会上的众多事物看法趋于一致时,则引发争议、矛盾、冲突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可谓退一步,海阔天口,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为我国的文明礼仪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除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外,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除了自己及家人旅行之外,不少人为了孝敬老人,会在节假日时为父母报出国旅行团,希望他们能够多出去走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出游的人数也相应更多,特别是在境外,稍有一个不雅的行为,或不文明的举止,都很容易被扑风捉影。反之,一个人的友好善良;宽容大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无不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及发达程度。
而现如今,新闻的传播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由公共媒介向个人或是集体、组织的单项传播。人们不再仅仅依赖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获取讯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高效,只要我们登陆网站,成百上千条讯息则会自动推送到大家眼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传统公共媒介向个人传播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组织传播的转型。之所以被称为新闻,在于它的“新”,快速,高效。所以其传播方式也不再是单单由专门的记者来进行采集和宣传,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能够在公共媒介,亦或是个人媒介:如微博、个人公众号,朋友圈等等,通过这些载体来进行传播。而受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看”新闻,他们更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新闻人所具备的第一要素就是务实,求真。什么样的事情该报道?从哪个角度为侧重点去展开?都是有一个标准的。而自媒体时代,就是每个人心目中对于新闻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从而报道出的内容及视角有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人一个不雅的行为,或许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而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蝴蝶效应等等,都会使得舆论趋于不可控性。专业人士清楚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报道,什么样的文章会构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婉转的报道。但更多的“自媒体人”更偏向站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进行宣传。
电影《安静的婚礼》中临近结尾的一个片段,因为所有人不能出声,所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一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最后变出了很多个版本和笑话。因为从我们对他人传播,他人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改良”进行再传播。每个人不同而又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新闻产生舆论。就比如:2015年3月,中国游客在泰国景区洗手池里洗脚照片被曝光,舆论普遍趋于这些游客丢了中国人的脸;此类不雅的行为应该被制止等等。而作为媒体人,我们应当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中国人走到全世界会受到如此特殊的“待遇”和“关注”?为什么舆论会一边倒的倾向于批评和指责中国公民?为什么没有人提出或许是洗手间设计不合理,或是旅游景区设计不够完善和人性化?
这也是舆论所产生的效应,让全世界的受众在看过类似的文章或事件后产生思维定势。2016年10月,有报道传言中国游客在离开日本酒店时,顺手携带马桶盖,而后网友评论不断,当然更多是负面的。但后来经过记者电话连线对方酒店前台,确定并没有此类事件发生,而是酒店进行全面改造,客房服务人员将马桶盖放在了床下。而作为受众,当看到一则非官方的言论,为什么没有人核查其真实性?为什么人们就确信它是真实发生的事?类似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而作为中國公民,我们又应该如何来改善我国民众在他国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呢?
可见,在高校中开展礼仪教育,对中国所有教育人士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也是必不可少,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文明礼仪应成为一种风尚,人人遵从,人人传承,这是炎黄子孙的义务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