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中病毒?快收好你的坏情绪!
2017-08-01树妈马瑞
文/树妈马瑞
宝贝中病毒?快收好你的坏情绪!
文/树妈马瑞
家长之间吵架的情绪,如何像病毒一样蔓延到2岁半的孩子身上?
还有20分钟到家时,我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准备饭。我妈却在电话里说,小树哭得像中邪了一样。
“他从来都没哭得这么奇怪过,头乱摇,两只腿乱蹬。我要抱他,他让我走;我离开一步,他又让我回来。”我妈听起来有点惊慌,“我们刚才从外面捡了一个气球拿回家,我怀疑是这个气球有邪气,正打算扔了。”
气球中邪?这脑洞也太大了!
小树怎么了
进门的时候,看到我妈正抱着小树猛亲。
“我终于搞清楚怎么回事了!”我妈如释重负,“我静下心来好好倾听他,安抚他,问他怎么了。真没想到,两岁多的孩子,脑子里想了这么多事儿!”
根据我妈口述和小树的回答,事情大概拼凑为这样的:
我妈在做饭的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对着正在看手机的我爸怒吼了几句类似“就知道玩手机,从来不帮忙做饭……”的话,听起来很像吵架。当时小树正在我爸旁边,他听到我妈的话,伸手打了姥爷。
“我轻轻打的,我怕姥爷疼。”小树自己插嘴了。他轻轻地打了,又觉得没办法发泄情绪;同时他又觉得自己不该打姥爷,也不想让姥姥嚷,所以让她走;可是当姥姥真走了,又觉得很难过,仿佛自己伤害了姥姥……
小树被这样强烈但是又相反的情绪冲击,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大哭起来,以发泄心中的纠结。
姥姥跟小树道歉说:“姥姥以后不嚷了。”
小树偷偷看了我妈一眼,迅速亲了她一下,然后搂住她的脖子,头埋在她胸前。
“小树是想帮姥姥出气,还是想帮姥爷出气呢?”我妈问。
“都想。”小树回答。
全家人都笑了,松了一口气,却依然没那么轻松。
病毒是这样蔓延的
我妈跟我讲述的时候,小树趴在姥姥怀里静静听着看着,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我听完,既没有安抚我妈,也没安抚小树,更没有表达对事情完美结局的欣喜,而是下意识直愣愣地来了句:“我小时候听见你们吵架,一定也这么难受。”
话一出口,觉得不妥,但这真是我当时唯一想说的话。
我小时候,妈妈脾气可比现在火爆得多,爸爸也不甘示弱。硝烟炮火中,岂有完卵。爸爸妈妈吵架时的感受我已经忘记了,但是时至今日,只要听到妈妈对着爸爸嚷,还是会关紧房门,心里一阵翻腾。
我身体里流着他们两个人的血。每一次听到他们吵架,就好像自己身体分裂为两部分,彼此争斗,撕扯的是同一个身体,没有哪一方会赢。有时吵架之后,妈妈会跟我诉苦,告诉我爸爸是多么不讲道理,她有多委屈。作为一个孩子,我不关心谁对谁错,我不想知道那些道理,我只感觉到深深的愤怒以及愤怒极致的悲哀。
这些感受,在将近40岁的我身上,依然存在。而今天,2岁半的小树,又一次给我们展示了家长之间吵架的情绪,如何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善语言,也不懂逻辑,他们用“感受”与这个世界链接,所以非常敏锐。他们能够感知我们细微的变化,一句带着强烈情绪的指责,即便针对的是别的人,对他们来说也无异于暴风骤雨。
小树被这情绪的龙卷风裹挟着,手足无措。身边两个亲近的人彼此交恶,那种爱恨交织,使得他非常纠结。他感觉到大人身上强烈的攻击性,但是找不到正确的攻击对象,被这些情绪煎熬得受不了了,小树终于大哭起来。
咬指甲的小女孩
今天的事情,让我想起来一个小女孩。她5岁,家长带她来找我做沙箱游戏治疗,理由是“最近半年一直吃手,手指都变形了,怎么说都不听”。
孩子在玩沙箱游戏的时候,表达出很强的攻击性,都是交战双方的主题。而我和孩子妈妈聊天中得知:最近半年,奶奶过来帮忙带孩子,婆媳俩一直有很深的矛盾。虽然妈妈已经尽力克制,但紧张的气氛还是避免不了,虽没大动干戈,但冷战连连。
正是这种悬而未发的攻击性,弥散在空气中,孩子感应到了强烈的攻击的愿望,却不知道如何发泄。既然对妈妈、对奶奶都不合适,她只好去找那个最“安全”的攻击对象——自己。
牙齿和指甲是人类体表最坚硬的部分,对一个孩子来讲,也是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她通过咬指甲的行为,将攻击转向自身。小小的孩子就这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她自己在意识层面不知道吃指甲的原因,但是身体和情绪却感受得到。
今天的小树得到倾听和表达后,情绪已经释放。但是如果长期无法疏解压力,孩子就可能养成一些坏毛病,让家长觉得这孩子“无理取闹,无法无天”,打和骂这时候会轮番登场,而它们不过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已。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调整孩子的“错误行为”,却没人愿意关注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更不愿意承认“大人的情绪”才是这个原因。
好情绪也能传染
有一句话说:“孩子没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这话有点绝对。但是在某个层面上,也有一定道理——孩子只是一面无辜的镜子,忠实地反射着我们的所有喜怒哀乐。
对的,孩子的反射也包括喜乐,包括好情绪。晚上我带小树睡觉,偷偷问他:“今天妈妈不在,你为什么哭呀?”
“因为着急了,所以哭。”
“小树为什么着急呀?”
“因为我想让大家笑。”
听到这句话我很感动,忍不住抱小树在怀里,微笑地看着他,甚至都能感觉到自己目光里柔情缱绻,充满慈爱。
而小树给了我最好的反射——他抬起头,亲了亲我的脸,然后对我笑了。
是的,我什么都没说,他同样能感觉到我心里的爱。
像糟糕的情绪一样,美好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想让孩子得到什么,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权在我们——每个家长的手里。
树妈马瑞,作家,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这位作家妈妈和摄影师树爸共同经营有微信公众号“温暖记录者”,分享他们对宝宝有爱的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