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山窑遗址发掘简报
2017-08-0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左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巴林左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赤峰市巴林左旗南山窑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 巴林左旗文物保护管理所
巴林左旗 南山窑遗址 辽代中晚期 驿馆聚落
南山窑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公里处,北距辽上京汉城南城墙约350米。遗址坐落于沙里河南岸二级阶地,海拔高度486-500米。1944年,李文信先生在发掘上京内瓷窑址期间,调查发现了该处遗址,初步认定为“辽上京南山三彩釉陶窑址”①。由此,南山窑遗址的命名一直延续至今。目前该遗址为“赤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所在地属大新庄行政村管辖,地表主体为农耕地,省际大通道连接线(2003年)从遗址中部穿过(图一)。
2013年8-10月,为配合303国道(巴林左旗林东镇段)改扩建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左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辽上京汉城南城墙外80-110米处古河道及南山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历时80天,布探沟7条、探方29个,共计发掘面积1058平方米(图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南山窑遗址地理位置图
一、地层堆积与遗迹
(一)汉城南城墙外古河道地层堆积
发掘前,洛阳廛河钻探队的调查钻探报告显示,汉城南墙以南80-110米处一带,距地表深50-80厘米处有疑似路土的堆积,走向为东西向,与汉城南城墙平行。本次经探沟发掘(TG1、TG2、TG3),并未见路土堆积,也未发现古代人工遗物,而是发现了多次淤积(静水沉积)与洪冲积(流水沉积)的地层堆积。以TG3西壁剖面为例,将地层情况介绍如下。
图二 2013年南山窑遗址发掘区远景(西南-东北)
第1层:现代耕土层。浅灰色细沙土,松软。厚12-15厘米。包含瓷片、玻璃、塑料等现代物。
第2层:浅黄色沙土,较松软。厚20-25厘米。可能为水成的间歇层,纯净,未见人工包含物。
第3层:灰色粉沙土,较硬,致密。厚5-6厘米。包含物极少,出少量现代瓦片、瓷片等物。
第4层:浅黄色与浅灰色夹杂,细沙土,较疏松。厚13-16厘米。结合当地居民提供信息推测,该层为1990年大洪水所覆盖的田垄。垄沟宽约15厘米。
第5层:深灰色土,有起层现象。厚20-30厘米。偶见近代陶片、瓷片等人工遗物。该层的起层现象可能系因多层淤积叠压所致,导致勘探时误判为路土。
第6层:浅黄色细粉沙土,较松软。厚21-26厘米。
第7层:黑褐色淤泥土,致密,略黏。厚7-12厘米。
第8层:黄褐色细粉沙土,较疏松。厚8-10厘米。
第9层:黑色淤土层,致密,较黏。厚10-14厘米。
第10层:黄褐色粉沙土,较松软。厚11-15厘米。
第11层:黑色淤土层,致密,较黏。厚20-15厘米。
第12层:黄色粉沙土,内有黄褐色如铁锈般斑纹。较松软。厚25-30厘米。
第13层:黑色淤泥土,致密,非常黏腻。厚40厘米。
第6层至第13层土质纯净,未见任何人工遗物。第13层以下为黄白色清水沙夹杂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推测为古河道。
(二)南山窑遗址地层堆积与主要遗迹
为了在遗址内寻找窑址及判明各区域的性质与内涵,本次发掘以钻探成果为基础,在303国道公路两侧选取4个区域进行布方发掘,编号分别为东I区、东II区、西I区和西II区。
4处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情况总体上较为简单,表土层(耕土层)下即为文化层。房屋在此层下暴露,多数灰坑开口于此层下。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屋5座,灰坑19座,灰沟2条。房屋保存情况较差,墙体被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殆尽;灰坑形制多不太规整,内部堆积多为草木灰、建筑废弃物以及风成的间歇性沙层,伴出生活遗弃物。各发掘区域地层堆积与遗迹单位分别介绍如下。
1.东I区
共布5×5米探方3个(T1-T3),发现灰坑7座(H1-H7)以及灰沟1条(HG1)。
地层堆积 东I区地层堆积以T2西壁剖面为例(图三)。
第1层:表土层,现为耕土。浅褐色沙土,松软。厚5-15厘米。包含陶瓷片以及玻璃、塑料等现代物。
第2层:褐色沙土,土粒大,夹杂草木灰、红烧土块,土质坚硬。厚10-19厘米。地层中出土陶片、瓷片、瓷塑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该层下叠压H7。
第3层:灰褐色细粉沙土,夹杂红烧土块。土质较细密,松软。厚20-40厘米。地层中出土陶、瓷片、支钉等遗物。该层下叠压H2和H3,此两座灰坑打破生土。
第3层下为黄白色生土。
2.东II区
共布5×5米探方6个(T4-T9),发现房址2座(F1、F2),灰坑8座(H8-H15),灰沟1条(HG2)。
地层堆积 东II区以T4、T5南壁剖面为例(图四)。
第1层:表土层,现为耕土。浅褐色沙土,松软。厚10-22厘米。包含砖瓦、瓷片、玻璃等现代物。该层下叠压H8和F2。
第2层:黄褐色沙土,较松软。厚11-25厘米。出土灰陶片、瓷片与大量动物骨骼等。该层下叠压H9、H11等遗迹单位。H9打破H11,且H9、H11叠压在H14之上。
第3层:灰褐色沙土,夹杂烧土粒,较松软。厚10厘米。出土动物骨骼与骨料等。
图三 东I区T2西壁剖面图
第4层:灰黄色土,夹杂烧土粒,较松软。厚30厘米。出土骨器、骨料、瓷碗底、夹砂灰陶罐等。该层下为黄白色生土,土质坚硬、致密。
遗迹 东II区发现的遗迹较为集中,主要为生活类遗迹。以下介绍几座典型遗迹单位。
F1 开口于1层下,打破H13。整体保存较差,仅保留东墙、北墙以及火炕、灶台。房屋墙体利用黄土夯筑,东墙残长250、宽50-60、高30-40厘米。北墙长430、残宽13-50、高20-30厘米。火炕位于室内北部,残长300、宽150、高15-20厘米。共设3条烟道,烟道宽15-20,残深10-15厘米。烟道之间隔墙利用土坯与残砖砌筑,宽20厘米。烟囱(出烟口)位于火炕西北角。灶台位于火炕东南角,灶坑圆形直壁,直径40,深25厘米。灶坑内北端有两个烟孔与火炕烟道相连(图五)。
图四 东II 区T4、T5南壁剖面图
F2 开口于1层下。保存较完整。房屋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20,南北长390厘米。墙体利用黄土夯筑,局部垒砌砖块。墙体残宽15-30,高20厘米。东墙居中开有一门,门道宽60厘米。室内北部有火炕,长190,宽110厘米,高出地面15-20厘米。火炕内设3条烟道,烟道宽15-18,深10-15厘米。隔墙用土坯、砖块垒砌,宽22-30厘米。烟囱(出烟口)位于火炕东北角,圆形圜底,直径22,最深18厘米。灶台位于火炕西南角,灶坑被破坏严重,呈不规则形。室内火炕与灶台夹角位置处的居住面下发现1处窖藏坑,内出土1件泥质灰陶鸡腿瓶,瓶口处发现“五铢”、“开元通宝”、“淳化通宝”、“祥符通宝”等铜钱12枚(图五)。
图五 东II区T4、T5、T7、T8内主要遗迹分布图
H11 开口于2层下,平面近圆形,东侧有二层台。二层台以下直壁,平底。开口直径约190,二层台以下坑口直径82,总深90厘米。内部堆积为灰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土色浅灰,下层土色深灰,土质均较松软。出土大量动物骨骼、骨料及骨制品。
3.西I区
共布5×5米探方18个(T10-T27),发现灰坑4座(H16-H19)。
地层堆积 西I区地层堆积较薄,表土层下仅有一层文化层,地层中包含有大量的灰土与碳粒,局地包含有白色的料礓石粒。以T22东壁剖面为例。
第1层:表土层,现为耕土。浅褐色沙土,松软。厚5-10厘米。包含陶瓷片、玻璃、塑料等现代物。H17在该层下开口。
第2层:灰褐色沙土,有板结现象,较坚硬。厚5-8厘米。地层中包含较多碳粒、料礓石块。出土少量陶、瓷片等辽代遗物。该层下偏北段有宽78、厚12厘米的料礓石层。其余则为黄白色原生土。
遗迹 西I区遗迹现象发现较少,分布稀疏。仅发现4座灰坑,灰坑出土遗物也较少。
H17 开口于1层下,平面近圆角长方形,仰斜壁。东西长194、南北宽74、最深78厘米。坑内填灰土,夹杂大量碳粒与白色料礓石,伴出少量辽代陶瓷片。出土叶腊石及骨簪各1件。
图六 西II区T29和扩方内房屋遗迹平面图
4.西II区
共布探沟4条(TG4-TG7),10×10米探方2个(T28、T29),发现房址3座(F3-F5),白灰彩绘墙体1条。由于西II区地势较高,地表现为耕地,耕作生产对遗迹破坏较为严重。揭掉耕土后,遗迹现象即全部暴露。该区域地层与遗迹单位中发现较多筒瓦、板瓦、瓦当、鸱吻等辽代建筑构件。
F3 现残存西墙、南墙以及东墙南段和北墙西段的夯土墙体。房屋东北部被破坏殆尽,门道位置不清。平面应为长方形,南北长640,东西宽485厘米。西墙长640、残宽15、残高10厘米。南墙长485、宽36-45、残高12厘米。东墙南段残长275、宽54-79、残高8厘米。北墙西段残长155、宽79、残高10厘米。室内西、南有曲尺形火炕,内设3条烟道。烟道宽13-15厘米,残深8-12厘米。烟道之间隔墙利用土坯、沟纹砖垒砌,宽14-18厘米,残高8-12厘米。烟囱(出烟口)位于火炕东南角,呈圆形圜底状,直径34,最深15厘米。火炕与西北角的灶台相连。灶台利用沟纹砖垒砌而成,灶坑坍塌呈长方形,长55、宽45、残深20厘米。灶台与火炕间有硬土台隔墙,土台长50、宽48、残高20厘米。火炕折角处有一处地面灶,利用沟纹砖垒砌。灶坑呈不规则形,最长60、最宽40、深15厘米(图六)。
F4 仅保留火炕与灶,西墙、南墙为夯土墙体。墙体宽36-40,残高36厘米。门道位置不清。火炕利用土坯和沟纹砖垒砌。长225,宽134厘米。烟道被破坏严重,仅保留1条完整者,宽14,长102,深15厘米。烟囱(排烟孔)位于火炕西南角,呈圆形圜底坑,直径20,最深18厘米。灶台位于火炕东南,与火炕相连。连接处保留有3块炕面石板,最大者长60、宽26、厚3厘米。灶坑为圆形直壁坑,直径25,深20厘米,内填灰土、红烧土等。F4内倒塌堆积中包含大量辽代砖瓦、滴水等建筑构件,室内出土白釉碗1件。在F4的南墙外还发现地灶1座。地灶长72、宽42、深20厘米,内填黑灰土(图六)。
F5 仅暴露东墙和北墙东段,由于工期原因未进行完全揭露。墙体宽40-46,残高36厘米。东墙居中为门道,门道宽80厘米,门道口砌筑一排沟纹砖,门内有偏平光滑的门垫石一块。房屋北墙外35厘米处有大石臼1座。
此外,西II区T28内还发现西北-东南走向的一道大型墙体,现仅残存根基部分。墙体利用土坯并排立砌,壁面抹白灰面,局部还见红色彩绘。墙体残长28.1,宽70厘米。由于东部地势较高,墙体被农耕生产破坏殆尽,西部被叠压在水泥路面以下,延伸情况不详。墙体南北两侧的倒塌堆积中可见红色彩绘墙皮。
二、出土遗物
本次发掘的出土遗物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滴水、沟纹砖、鸱吻等建筑构件以及陶器、瓷器、铁器、骨器、石器等日常生活用器。另外还有铜钱、烧瓷窑具及大量动物骨骼等遗物。现选择若干典型标本介绍如下。
(一)建筑构件
沟纹砖 1件。T29②:15,泥质青灰胎。一面素面,另一面饰有七道沟槽,每道沟槽宽0.8-1.1,深0.5厘米。砖长34、宽18、厚5.5厘米(图七,1)。
图七 建筑构件(一)
图八 建筑构件(二)
筒瓦 1件。T29②:9,泥质青灰胎,保存较好。外部素面,内饰布纹。长28、厚度1.6-2.1厘米(图七,2)。
板瓦 1件。T29②:8,泥质青灰胎。瓦背素面,内饰布纹。长34.6、厚1.5厘米(图七,3)。
滴水 1件。T29②:11,泥质青灰胎,内偶见砂粒。已残。滴水面上有五道凸棱,第三道凸棱上有戳印纹,第五道凸棱被按压呈花边状。长33.8、宽21-21,瓦厚1,滴水面厚3.5厘米(图七,4)。
瓦当 2件。F4:2,泥质青灰胎,断残处可见砂粒。当面图案为一大嘴树耳猴头。猴头外围饰有两周凸旋纹,其间有连珠纹连接到两猴耳下。直径14.5、厚1厘米(图八,1)。T29②:13,泥质青灰胎,上部断残。居中有一兽面,圆眼凸睛,颧骨高挺,鼻若悬锤,张口龇牙。直径13.5、厚0.8-1.5厘米(图八,2)。
鸱吻 2件。T2②:6,泥质青灰胎。已残,龙首,眶上有鬣,眼凸如柱,鼻阔如牛。残长24、最宽17.5、高16.6厘米(图八,3)。T29②:1,泥质青灰胎,外部被水沁成灰白色。仅残留右侧的鬣须。残长28.5、最宽18.5、最厚处9厘米。根据残留部分推测该鸱吻体量巨大(图八,4)。
(二)日常生活用器
1.陶器 11件。器类有罐、盘、瓶、香炉、器底、器盖、陶轮等。
罐 3件。H8:4,泥质灰陶。小折沿,圆唇,鼓腹,平底。腹部偏上有一周旋纹,下部为砑光纹。口径21.9、底径15、高22.8厘米(图九,1)。T4④:7,夹砂红褐陶。敞口,尖圆唇,矮颈,略鼓腹,内凹底。口沿外部饰旋纹两周。颈部饰有旋纹两周,旋纹上下各饰有三角形戳印纹。腹部素面。口径11、底径6.7、高10.5厘米(图九,2)。H13:6,泥质灰陶。已残。方唇,小直口,圆鼓腹,平底。器内留有手制指痕,外部戳印纹饰形似柳斗。口径4.9、底径4.4、高6.7厘米(图九,3)。
盘 1件。T25②:1,泥质灰陶。已残。直口,圆唇,弧腹内收,平底。残高5厘米(图九,4)。
图九 南山窑遗址出土陶器
鸡腿瓶 1件。F2:2,泥质灰陶。圆唇,钵形口,溜肩,斜长腹,略凹底。底部有一不规则形小孔,孔最长3,最宽2厘米。瓶通身素面。口径8.2、底径9.2、高41厘米(图九,5)。
香炉 1件。H12:2,泥质灰陶。已残。直口,圆唇,平肩,弧腹,三足。素面无纹。口径8、肩颈10.6、残高5.3厘米(图九,6)。
器底 1件。T21②:1,泥质灰陶。假圈足,略凹底。底部有线割痕和刻划符号。底径6.5、圈足高3厘米(图九,7)。
器盖 1件。H11:3,泥质黑皮陶,褐胎。已残。盖呈圆饼形,顶端有一乳突钮。盖厚1.2、直径4.2、钮高0.9厘米(图九,8)。
陶轮 3件。T29②:7-1,砖块磨制,泥质青灰胎。圆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轮径3.6、厚2.2、孔径1.0厘米(图九,9)。T29②:7-2,瓦片磨制,泥质青灰胎。圆形,中间穿一圆孔。轮径4.7、厚1.7、孔径1.1厘米(图九,10)。T1③:1,泥质灰陶片磨制,圆形,中间有一穿孔。轮径2.6、厚1.1、孔径0.6厘米(图九,11)。
2.瓷器 17件。器类有碗、盘、碟、瓶底、青瓷片、三彩瓷片、瓷塑等。
图一〇 南山窑遗址出土瓷器
碗 4件。F4:1,青褐胎,白釉略闪青。敞口,斜直壁,近底折收,圈足。内底有4个泥点痕。口径16、圈足径5.9、高7.4厘米(图一〇,1;图一一,1)。T29②:14 ,已残。灰白胎,胎较厚。白釉略泛黄,有开片。内底涂釉不匀,有4个泥点痕。外底圈足,足心稍鼓。足径6.3、残高6厘米(图一〇,2)。T4④:3,已残。砖红胎,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外壁釉面剥落,局部化妆土也剥落露出砖红色胎体。内底可见一处支钉痕。敞口、弧壁、圈足。口径12.5、底径5.4、高5.2厘米(图一〇,3)。T4④:5-1,仅剩碗底。白胎,白釉略闪青。圈足,较浅。外壁刻划花纹,内底有一略凸起的圆圈痕。圈足径4.2、残高4.5厘米(图一〇,4)。
盘 2件。H18:1,白胎,白釉。口沿有残缺。敞口呈五曲花口,斜腹,圈足。底部烧造时膨胀导致内外皆起鼓。口径20、圈足径8.5、高4.6厘米(图一〇,5;图一一,2)。H18:2,白胎、白釉。残缺较甚。形同前者。内底起鼓,开裂分层。口径22、圈足径8.5、高4.6厘米(图一〇,6)。
碟 2件。H11:7,浅黄色胎,白釉闪青。敞口,平唇,斜腹,小圈足。口沿有残缺,内底有3个支钉痕,外底有同心圆旋纹。口径10.2、圈足径4.2、高3厘米(图一〇,7;图一一,3)。T3③:3,黑胎,黑釉。已残。敞口有曲,尖圆唇,斜弧壁,圈足。内底有支钉痕。底径6.5、高3.6厘米(图一〇,8)。
瓶底 T29②:16,青灰胎,黄釉。器形为鸡腿瓶。小平底,外底有线割纹,内底居中有拉坯形成的泥凸。底径6.1、残高6厘米(图一〇,9)。
青瓷片 1件。H13:5,香灰胎,青釉,上有冰裂纹开片。本次发掘发现的唯一一片青瓷,仅剩口沿部,尖唇。最长8.4、最宽5.5厘米。
三彩瓷片 1件。H8:2,灰白胎。内壁为黄绿彩,外壁为黄彩。本次发掘发现的唯一一片三彩,器形应为小碟。圆唇,斜弧壁。残宽5、高1.6厘米。
瓷羊塑 2件。T2②:1 ,砖红胎,黄釉。造型为羊,四肢残缺。用细棍扎出小孔表示眼睛,头上有角,小尾上翻,身材壮硕。长7.3,宽2.6,残高4.5厘米。H13:7,砖红胎,青黄釉。造型为羊,四肢残缺。表现手法同前者,稚拙可爱。身上青黄釉形成条状花纹。长6.1、宽2.2、残高4.2厘米。
围棋子 1件。H8:3,黑色,圆形,双面有印花。直径1.7、厚0.3厘米。
图一一 南山窑遗址出土白瓷
瓷人面塑 1件。T6②:3,灰白胎,白釉。断残,仅剩头部。脸部可见五官。高2.1、宽2.5、最厚1.0厘米。
球形器 1件。H7:1,灰白胎,无釉。扁圆球状,其中一面有交叉线刻。最长径2.5、最短径2.1厘米。
3.铁器 12件。有少量铁器,主要有刀、锛、铲、箭镞等。
刀 3件。T29②:2,锈蚀严重。残长21.8、最宽2.0、刀背厚0.3厘米(图一二,1)。T29②:6,刀柄部断残。残长13.2、最宽1.4、刀背厚0.25厘米(图一二,2)。F4:1,保存较好。通长18.6、最宽1.3、刀背厚0.4、刀柄长5.0厘米(图一二,4)。
刀形铁构件 1件。T29扩方②:8,断残,形似刀,一端有圆环。残长17.7、最宽1.9、厚0.4厘米(图一二,3)。
图一二 铁器
图一三 骨器
铲 1件。T29②:7,铲头残缺。残宽6.9、高3.5厘米。銎卷曲呈圆形,残长3.0、直径2.0厘米(图一二,5)。
锛 1件。T29②:4,保存较好。銎卷曲呈扁圆状,最大径3.6厘米。锛长8.1、刃部最宽5.7厘米(图一二,6)。
铲形铁构件1件。T29扩方②:6,形似铲,柄部卷曲,用途不明。铲部有钉眼,并保留1枚蘑菇钉。通长13.5、柄长6.8、铲部长6.7、宽9.4厘米(图一二,7)。
箭镞 5件。T29扩方②:2-1,梃部残。镞扁平状两面起棱。镞长5.8、梃残长1.5厘米(图一二,8)。T29扩方②:2-2,镞呈长四棱锥。镞长3.7、梃残长3.7厘米(图一二,9)。T2②:1,箭镞呈长四棱锥形,镞长3.5、梃长4.9厘米(图一二,10)。T29②:5-1,镞头呈凿形,镞长6.7、梃残长2.1厘米(图一二,11)。T29②:5-2,镞头呈凿形,镞长4.3、梃残长2.1厘米(图一二,12)。
4.骨器 9件。包括箸、梳、耳挖、簪、钗等。
箸 2件。H11:2,利用大型食草动物肢骨制成,稍有弯曲变形。箸头磨尖,箸尾呈圆柱形,上有沙眼,直径0.6、箸长24.5厘米(图一三,1)。 T4④:7,仅残存箸头,黄白色,扁圆状。残长6.2、宽0.6厘米(图一三,2)。
篦梳 1件。T21③:1,利用大型动物的骨髁部位制成。黄白色,半月形。共计40个梳齿,局部有残缺。长6.3、宽1.9、梳背厚0.3厘米(图一三,3)。
耳挖 3件。H16:1,柄部扁平状,耳勺残缺。残长5.9、最宽1.1厘米(图一三,4)。T4②:4,柄部扁平状,耳勺部残缺。残长8.6、柄部最宽0.8厘米(图一三,5)。T4④:2,保存较好,柄部稍有残缺。长8.7、柄部最宽0.6厘米(图一三,6)。
图一四 石器
簪 2件。H17:1,扁平状,中脊有凸棱。首尾两端磨尖,尾部略上翘。长11、最宽0.55厘米(图一三,7)。T6②:1,整体呈黄褐色。簪头磨尖,簪尾断残。残长13、最宽0.5厘米(图一三,8)。
钗 1件。H12:1,保存较好,素面无纹。钗头磨尖,钗尾扁圆,钗体略有弯曲。长15.2、宽1.0厘米(图一三,9)。
5.石器 4件。包括石臼、磨石和石夯等。
大石臼 1件。TG6②:1,花岗岩质,顶部平整,平面近方形。长边75、短边65厘米。居中有一圆形圜底臼坑,内部有螺旋形槽纹。臼坑直径35、最深27厘米(图一四,1)。
小石臼 1件。T29扩方②:7,花岗岩质。外廓呈八角形,平底,由下向上略有收分,外围凿刻一周仰莲纹。顶面宽17、底面宽21.5、高14.8厘米。臼坑圆形圜底,口缘有凹槽一周。臼坑直径12.5、最深9.5厘米(图一四,2)。
磨石 1件。T29扩方②:9,泥岩质。研磨面平面基本呈平行四边形,平滑,略凹。长28.5、宽18.5、高12.5厘米(图一四,3)。
石夯 1件。T3③:2,已残。花岗岩质,圆形圜底,顶面居中有一圆形銎孔。顶面直径8.8、高6.6、銎孔直径3.5厘米(图一四,4)。
石料 2件。均为叶腊石,质软。H17:1,红褐色,呈楔状。长2.6、宽2.2、最厚1.4厘米。H9:1,青褐色,条状。一端平齐,一端被磨出凹痕。长5.6、宽1.3、厚0.9厘米。
(三)其它
此外,本次发掘还发现有铜钱、烧瓷窑具以及少量石料等遗物。
1.铜钱
铜钱共发现48枚,完整者43枚,残5枚。包括13种年号钱,共18品。
F2:1-1,五铢。篆书,横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
F2:1-2,开元通宝。隶书,对读。光背。直径2.4厘米(图一五,2)。
T29扩方②:1-1,开元通宝,隶书,对读。背有仰月。直径2.55厘米(图一五,3)。
图一五 铜钱
T29扩方②:10-1,开元通宝。隶书,对读。背郭较宽。直径2.4厘米(图一五,4)。
T29扩方②:1-2,乾元重宝。隶书,对读。直径2.4厘米(图一五,5)。
F2:1-3,淳化元宝。草书,旋读。直径2.45厘米(图一五,6)。
F2:1-4,淳化元宝。真书,旋读。直径2.5厘米(图一五,7)。
T29扩方②:10-2,至道元宝。草书,旋读。直径2.45厘米(图一五,8)。
T29扩方②:10-3,至道元宝。真书,旋读。直径2.5厘米(图一五,9)。
H13:4,咸平元宝。真书,旋读。直径2.5厘米(图一五,10)。
T6②:6,景德元宝。真书,旋读。直径2.5厘米(图一五,11)。
T8②:1,祥符通宝。真书,旋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2)。
F2:4,祥符元宝。真书,旋读。直径2.65厘米(图一五,13)。
T7②:1,天禧通宝。真书,旋读。直径2.5厘米(图一五,14)。
T29扩方②:1-3,天圣元宝。楷书,旋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5)。
T29扩方②:1-4,皇宋通宝。楷书,对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6)。
T29扩方②:1-5,皇宋通宝。篆书,对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7)。
T29扩方②:1-6,熙宁元宝。篆书,旋读。直径2.55厘米(图一五,18)。
2.烧瓷窑具
支钉 本次发掘发现的支钉并不多,较完整者共11件。 均为三叉形,有钉爪。大小不等,最大者爪径长5.5厘米(图一六,2),最小者爪径长2.8厘米(图一六,10)。素面较多,个别有上釉、刻划纹饰、墨书和按压痕。如T25②:2,钉爪面有黄褐色釉层(图一六,3)。T3③:1-2,钉爪面中心处有十字形刻划纹(图一六,2)。T29扩方②:3,正、背面有多处墨书“皇”字(图一六,6)。T2③:2,钉爪面中心处有按压凹窝(图一六,7)。
图一六 三叉支钉
此外,遗址区域内,烧瓷匣钵也时有发现,但是数量并不多。
3.动物骨骼
南山窑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数量较多,约占出土遗物的二分之一,其中以羊、马、牛等食草动物骨骼为大宗,偶见鹿科动物骨骼。猪骨、狗骨极少。
另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骨料,尤其东II区出土最为集中。以H11为例,出土有大量大型食草动物的肢骨骨料以及掌骨、跖骨切锯形成的废料(图一七)。
图一七 东II区H11出土的部分骨料(H11:1)
三、结 语
除李文信先生的调查外,也有其他学者对南山窑遗址做过调查③和发掘④,但资料报道甚少。学界对该遗址的年代、性质和内涵等的研究与认识都无法深入。本次发掘,在大规模钻探的基础上,选取遗址不同区域进行较大面积揭露,根据目前初步的整理情况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年代
南山窑遗址出土的可复原陶器数量较少,但通过陶片口沿来看,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最早的地层所出的夹砂褐陶侈口罐(T4④:7)与上京窑出土陶片相似,具有辽早期契丹文化的风格⑤。出土瓷器主要为粗白釉瓷和少量红胎低温白釉瓷等生活用器,风格也具有阶段性变化⑥。仅极个别瓷器的风格与上京窑内出土者相似⑦,如西I区出土的五曲白釉瓷盘(H18:1),瓷质细腻,应为仿定窑产品。因此,从地层和遗迹单位所出遗物来判断,该遗址的年代范围应主要集中在辽代中晚期。个别地层与遗迹单位的年代可到辽代早期。年代下限或延伸至辽灭,但并未发现金代遗存。
另,从遗址所出铜钱的年代来看,主要是北宋钱。较早的淳化元宝至较晚的熙宁元宝铸造发行年限分别为990AD和1077AD,再晚的铜钱并未被发现。辽金时期,钱币使用混乱,历史早期与其近期钱币皆被使用。该遗址中未见北宋晚期钱币,更未见南宋钱币,也许这正是遗址年代的一种反映。
2.性质与内涵
本次发掘工作对遗址主体与边缘均有涉及,然并未发现瓷窑址。窑具发现也极少,仅见十余件保存完整的三叉支钉。而重要的收获是,通过发掘发现各区域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如东I区和东II区,为普通民居聚落,房屋形制较小,灰坑较为密集地分布在房屋周围,且多存在叠压打破关系。灰坑与地层中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与骨料,则可能说明有制骨作坊的存在。
西I区地层中含有较多碳粒与白色料礓石块,局部形成较薄的料礓石层,且以往采集到的匣钵窑具与三叉形支钉等均在此区域内发现,推测该区域或与瓷器生产活动有关。
西II区发现了在普通民居等级之上的建筑遗迹与遗物。比如T28内东西向分布,长28.1米(未完成发掘),宽70厘米的大型墙体建筑。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滴水、瓦当、大型鸱吻等建筑构件。据《辽史•地理志一》记载:“南城谓之汉城,……南门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⑧另据《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1997年航片显示,当时该区域的院落建筑轮廓仍清晰可见⑨。也即,西II区附近可能存在与文献中记载相关的驿馆、官署遗址。
因此,南山窑遗址主要的性质内涵为生活聚落遗址,即便有窑址,也可能为规模较小,烧造时间较短的民窑。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陈永志,参加发掘人员有陈永志、包青川、程鹏飞、郑龙龙、左利军、陈文虎、赵建。参加整理的人员有程鹏飞、李建奎、左利军、孙英哲、王国庆。遗迹摄影、绘图与器物修复等工作由程鹏飞、郑龙龙完成。发掘与整理期间得到赤峰市文物局、巴林左旗文化局、文物局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摄 影:李建奎 李学良
拓 片:高 娃 孙英哲
绘 图:程鹏飞 潘晓暾
执 笔:程鹏飞 陶建英 左利军陈文虎 陈永志
注 释
①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城墙2014年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12期。
③彭善国:《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高洛南山窑址的调查》,《草原文物》2011年第2期。
④2003年在303国道修建之前,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对南山窑遗址进行了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出土数件白瓷碗底与三叉支钉等窑具,现藏于巴林左旗博物馆。
⑤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图版七,1。
⑥梁淑琴:《辽瓷的类型与分期》,《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⑦路菁:《辽代陶瓷》,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图4-56。
⑧[元]脱脱等撰:《辽史•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四四一页。
⑨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责任编辑:党 郁
Bairin Left Banner; Nanshanyao Sit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Liao Dynasty; Settlement of Posthouse
From August to October 2013, a joint archaeological team that consisted of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Liao Shangjing Museum and Bairin Left Banner Cultural Relic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ion excavated the Nanshanyao Site. The total excavation area of this site is 1058 square meters, and 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 5 houses, 19 ash pits and 2 ash ditches. There are abundant building components, pottery, porcelain, iron, bone, stone tools etc. unearthed from the site, which date i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Liao dynasty. These discoveries provide very important materials to the study of Liao Shangji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