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017-08-01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供血基底

王 洋

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王 洋

目的探讨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沈阳马应龙兴华肛肠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比较,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具有补益肝肾、息风定眩之功效,能够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益肾定眩汤;针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效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青壮年[1]。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率不断升高[2],已成为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之一。为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研究主要采用钙离子拮抗剂和扩血管药物等进行治疗,尽管能够较为快速地改善症状,但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及限制,而且西药并不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生存质量[3]。中医学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良好,理论基础扎实,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拥有较好的方法及理论,中医学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归属于“眩晕”范畴[4]。中医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中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夹挟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本虚标实之证。本研究就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沈阳马应龙兴华肛肠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西医诊断符合《眩晕》[5]中的相关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7]拟定的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13)岁,病程1~12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14)岁,病程2~12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47~76岁;②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入院后行血、尿常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④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由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链霉素中毒、梅尼埃病等眼、耳疾病所致的眩晕;②对临床观察不合作者;③有神经、精神疾病,不能完成问卷填写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 mg/次,2次/d。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口服中药汤剂益肾定眩汤,方药组成为熟地黄20 g、杜仲15 g、枸杞子12 g、菊花12 g、川芍20 g、当归15 g、牛膝15 g、天麻12 g、钩藤20 g、甘草5 g,1剂水煎服至300 ml,150 ml/次,2次/d。针刺风池、百会、颈夹脊、头维,1次/d,每次留针20 min。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心烦口干、少寐健忘等,按症状轻、中、重程度分为3级,分别记作1、2、3分,并计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7]中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A.中医症状积分降低≥60%;B.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20%;C.左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20%;D.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20%。有效:A.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B.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10%;C.左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10%;D.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10%。无效:A.中医症状积分无改变或加重;B.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改变甚至降低;C.左椎动脉血流速度无改变甚至降低;D.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无改变甚至降低。其中A项为诊断必备,B、C、D中具备其中1项即可判断。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或血黏度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脑供血不足,以小脑、枕叶、内耳及脑干等组织功能缺损为主要特征,临床多以眩晕、呕吐、恶心、头晕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缺血性脑梗死[8]。中医学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归属于“眩晕”“眩冒”“晕眩”“眩掉”等疾病范畴,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为风、热、痰、瘀等[9]。历代多数医家亦认为眩晕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邪入脑[10];《诸病源候论》中有云:“风头眩者,由气血亏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11]。西医目前主要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和扩血管药物,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钙离子拮抗剂不能缓解脑缺血后的低灌流状态,扩血管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扩张血管的作用,但不能较大程度地改善血液流变学。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基底动脉 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对照组 33治疗前 24±5 21±4 22±4治疗后 30±5*27±5*28±5*研究组 33治疗前 23±5 21±4 21±4治疗后 35±6*#33±5*#32±5*#

本研究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及病理机制,采用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益肾定眩汤方用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川芍、当归、菊花、牛膝、天麻、钩藤、甘草。其中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共为君药,熟地黄补肾益精、养血滋阴;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枸杞补肝益肾;3药合用功能滋补肝肾。川芎、当归、牛膝共为臣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2]川芎能使血栓长度缩短,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归具有补血活血之功效,为血中气药;牛膝归肝、肾二经,补肝肾,引血下行;3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天麻平肝潜阳,钩藤息风止痉,菊花味甘、苦、辛、性微寒,养肝明目,共为佐药共制阳亢之风。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诸药合用共奏补肝益肾、息风定眩之功效[13]。针灸取穴风池、百会、颈夹脊、头维。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可生发气血,疏肝利胆,《通玄指要赋》记载:“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14];百会为治风病要穴,提补诸阳之气,清利头目;颈夹脊位于足太阳经经脉与督脉循行之处,因此针刺夹脊穴,可激发太阳经的经脉与督脉之经气,调畅气血,既往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时可扩张椎动脉,增加血流量,从而使供血量增加甚至恢复正常[15];头维为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对治疗眩晕、头痛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益肾定眩汤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所致的各种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提高治疗有效率,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首选方法。

[1] 龙华君,周珂.眩晕中医诊治沿革和思考[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6):1077-1078,1083.

[2] 张怀亮,李丹.眩晕中医证素的文献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0):72-74.

[3] 李小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优化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1.

[4] 滕忠华.眩晕中医施治功效奇[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3):31-32.

[5] 粟秀初,黄如训.眩晕[M].2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26-231.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8] 郭进忠.眩晕的辩证论治用药体会[J].甘肃科技,2003,19(7):122-123.

[9] 孙浩,杨春雷,赵庆,等.参麻颈复颗粒联合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62例[J].陕西中医,2014,35(6):677-678.

[10] 周长斗.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5):277-278.

[11] 詹倩,陈华德.用关联规则方法探索眩晕的针灸处方配伍规律[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5):468-471.

[12] 张丽蓉.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3例[J].陕西中医,2005,26(1):64-65.

[13] 李宏斌,刘凯,秦莉芳,等.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6):41-42.

[14] 陈章妹,王辉.通脱法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0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1):87-88.

[15] 范军铭,赵京伟,焦伟,等.针刺晕听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38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5):273-274.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7.015

沈阳马应龙兴华肛肠医院,辽宁沈阳 110023

王洋(1979.2-),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

猜你喜欢

椎动脉供血基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辣语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