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蹦床运动员821<动作的技术流派与技术特征研究
2017-08-01李东建冯本余
李东建,冯本余
LI Dong-jian1,FENG Ben-yu2
男子蹦床运动员821<动作的技术流派与技术特征研究
李东建1,冯本余2
LI Dong-jian1,FENG Ben-yu2
821<动是男子选手的中等难度动作,同时也是高难度动作823<和825<的断面动作。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录像分析、象限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821<动作的技术流派和技术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技术流派以象限和身体姿势变化为特征划分为:屈体-直体-屈体-直体,在形成屈体姿势瞬间开始转体(较早转)的中国流派和屈体-直体-直体-屈体-直体,在屈体姿势达最小角度瞬间开始转体(较晚转)的日本流派;2)起跳阶段陆春龙的起跳效果明显优于上山容弘;3)第1周空翻阶段,陆春龙和上山容弘技术表现较好,但陆春龙存在屈体角度过大的不足,上山容弘存在第1个转体180°用时较多、速度较慢的缺点;4)第2周空翻阶段,上山容弘的技术表现更为优秀,陆春龙在肩水平位置之前略微扣髋较早。
821<动作;技术流派;技术特征;蹦床;男子
821<动作是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的数字简写,该动作为男子选手的中等难度动作,同时也是高难度动作823<和825<的断面动作。根据相关研究,821<动作在男子预赛第1套动作中的比例达到9.7%,在第2套动作中的比例为72.4%。随着2017年新奥运周期国际蹦床评分规则的出台和执行,预赛第1套动作计算4个动作的难度值,比上1周期翻了1倍,要求运动员必须掌握和储备更多的难度动作。因此,有必要对821<动作的技术流派和技术特征进行重新梳理,以便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一动作,使我国男子选手的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奥运会冠军陆春龙和日本选手上山容弘完成的821<动作为研究对象,录像采集于2012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世界杯(太原站)比赛,两名运动员均为世界顶级选手,样本具有代表性,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陆春龙和上山容弘基本情况Table 1 LU Chun-long’ and Yasuhiro’ Basic Information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与蹦床项目技术分析、动作分析等相关的文献20余篇,为技术特征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专家访谈
对国家蹦床队5位教练员和部分优秀运动员进行了访谈,初步确立了821<动作的研究思路和动作分析主要指标。
1.2.3 录像分析
对2012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世界杯(太原站)比赛进行了现场录像,并使用SPORTPOWER 2.0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对拍摄的录像进行了视频解析。拍摄时主机镜头与蹦床纵轴垂直,距离网面红十字中心点5.70 m,摄像机高度3.35 m,辅机高3.35 m,与网面红十字中心点距离11.40 m,与主机光轴夹角为60°。
1.2.4 象限分析
根据象限理论,以运动员空翻方向为X轴,身体腾起方向为Y轴建立了空间坐标体系,根据蹦床项目的特点,按照顺时针方向划分第1、第2、第3、第4象限,并对每个象限内的身体姿势、是否转体进行了对比分析。
1.2.5 数理统计
应用SPSS 15.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解读
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是指以屈体的身体姿势完成前空翻两周动作,要求运动员在第1周完成360°转体,第2周完成180°转体的中等难度动作。当前,男子高水平运动员自选动作的编排通常是由5个3周动作和5个两周动作组成,向前和向后的动作交替进行,5个3周动作通常安排在成套动作的前半套,5个两周动作安排在成套动作的后半套。821<和803<动作的难度价值同为1.5分,但因821<动作的技术环节更为复杂,通常在成套动作中被编排在第7个位置。因此,821<动作在成套动作的贡献应为提高艺术表现力,保持好动作的高度,尽量减少动作位移。在2017—2020年奥运周期预赛第1套增加了2个难度动作,运动员在预赛中最少要完成14个中高难度动作,821<动作必将被更多的运动员所采用,受到更多地关注和分析。
2.2 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技术流派
所谓技术流派,是指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具有独特技术风格的派别。中、日选手完成的虽然同为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但因在不同阶段身体姿势和转体的变化不同,形成了两种技术风格,产生了中国流派和日本流派。陆春龙和上山容弘均为世界级选手,他们完成的821<动作能够代表中、日选手的技术水平,因此,对这两名选手完成的动作进行分析,能够体现中国流派和日本流派的技术特征。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两种技术流派,在研究中设立了技术分析象限,以充分展示这两种流派不同的技术特点(图1~图3)。
图1 技术流派分析象限图Figure 1. Skill School Analysis Quadrant Map
图2 陆春龙技术分析象限图Figure 2. LU Chun-long’Skill Analysis Quadrant Map
图3 上山容弘技术分析象限图Figure 3. Yasuhiro’Skill Analysis Quadrant Map
图1显示的是技术流派分析象限,是以运动员的空翻弘的动作技术可以概括为:离网瞬间快速形成屈体姿势并保持屈体姿势空翻,在空翻180°~270°期间迅速展体开始转体,然后在空翻270°~540°之间形成直体翻转状态并完成360°转体,空翻第2周由直体姿势快速形成屈体姿势,接着,迅速展体翻转,在身体倒立垂直部位之前身体完全打开并完成180°转体,此后保持直体姿势下落准备着网。总之,上山容弘代表的技术流派以象限和身体姿势变化为特征:屈体—直体—直体—屈体—直体,在屈体姿势达最小角度瞬间开始转体(较晚转)。
通过对图2和图3分析发现,821<的技术流派主要是以身体姿势的变化为划分点,以陆春龙为代表的中国流派,表现为屈体—直体—屈体—直体的技术特征,以上山容弘为代表的日本流派,表现为屈体—直体—直体—屈体—直体的技术特征。从动作结构和技术链条来看,日本流派的技术环节更为复杂,增加了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难度,而中国流派的技术环节则相对简单,完成动作的阶段更为明晰,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难度相对较小,因此,中国流派的技术表现比日本流派具有优势。同时,从裁判员评分的角度来看,技术动作的环节越少,则相应的扣分点越少,进一步说明中国流派更能够体现821<动作的技术特点。
2.3 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技术特征
2.3.1 起跳阶段的技术特征
起跳阶段是指运动员下落着网瞬间至离网瞬间的过程。良好的起跳决定着运动员获得的高度、空翻速度、位移控制等,反映起跳阶段的主要指标,包括起跳时间、起跳时间/总时间、离网瞬间重心高度、离网瞬间的髋角、肩角、躯干角等。
表2 屈体前空翻两周早转360°晚转180°动作起跳阶段的基本参数Table 2 The Jumping Phase Basic Data of Double Pike Somersault Earlier to 360° and Later to 180°
运动员要想获得理想的高度和对动作具有良好地控制,在起跳阶段就必须踩网实,身体发力与网面的反弹契合度高。表2表明,陆春龙的起跳效果明显优于上山容弘,起跳时间比上山容弘多0.06 s,同时在离网瞬间,陆春龙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为保持身体快速翻转和垂直上升打下良好基础。随网面反弹人体上升,双臂经前下压至体前,同时梗头、拱背、紧臀,人体开始前翻。从离网瞬间关节角度来看,陆春龙上体前压较快,形成屈体姿势较为迅速,两臂向前下摆至体前有力,而上山容弘离网瞬间上体较为直立,髋角和肩角较大。陆春龙和上山容弘起跳阶段的基本参数差异主要与随后的技术环节不同有关,因陆春龙要进行快速空翻和转体,形成屈体姿势较快,而上山容弘仅需要快速的空翻,所以,离网瞬间的髋角较大。
2.3.2 第1周空翻阶段的技术特征
821<动作空翻第1周要求运动员在快速空翻的同时,要在0°~360°范围内,迅速完成360°转体,此外还要达到身体姿势的标准要求。从821<动作技术象限分析来看,该动作的技术流派主要体现在空翻第1周,即陆春龙表现为空翻第1周内2次形成屈体动作姿势,表现为屈体—直体—屈体,上山容弘形成1次屈体动作姿势,表现为屈体—直体。
形成屈体姿势和快速开腿是转体动作的主要内力来源,而821<动作的技术环节较为复杂,对运动员的开腿速度要求较高。表3显示,陆春龙在空翻第1周阶段经历了3次身体姿势变化,即屈体—直体—屈体姿势。从技术上来看,陆春龙在离网瞬间的上体下压较快,形成屈体姿势的瞬间立即开腿,此时的髋角为113°,与国际蹦床评分规则要求的屈体姿势相差较大。从转体速度来看,陆春龙的转体速度越来越快,转体180°用时0.36 s,第2次转体180°时用时0.28 s,在第1周空翻完成之前完成360o转体,为第2次形成屈体姿势奠定良好基础。在第1周空翻结束基本形成了屈体姿势,但屈体的角度较大。第1周空翻结束陆春龙保持了较高的身体重心,说明陆春龙起跳身体离网后身体重心向上的移动效果较好。
表3 陆春龙821<动作第1周空翻阶段的基本参数Table 3 The First Somersault Basic Data of 821< Performed by LU Chun-long
表4显示,上山容弘在第1周空翻阶段经历了2次身体姿势变化,即屈体—直体姿势。从技术上来看,上山容弘的提臀、收腹、上体前压的效果较好,在身体接近倒立部位形成屈体姿势,髋角为54.8°,表明上体和下肢折叠较紧,视觉效果较好。在经历了短暂的保持屈体姿势翻转后,上山容弘迅速开腿,开腿的效果较好,在270°位置完成了开腿,为快速保持身体直立奠定了基础。从转体速度来看,上山容弘的转体速度越来越快,转体180°用时0.52 s,第2次转体180°时用时0.24 s,在第1周空翻完成过后62.3°完成了360°转体,表明上山容弘第1个转体180°用时较多,速度较慢,导致完成360°转体时已经超过第1周垂直位置。第1周空翻结束上山容弘保持了较高的身体重心,但距离陆春龙还有一定差距,说明上山容弘起跳身体离网后身体重心向上的移动效果存在不足。
表4 上山容弘821<动作第1周空翻阶段的基本参数Table 4 The First Somersault Basic Data of 821< Performed by Yasuhiro
2.3.3 第2周空翻阶段的技术特征
821<动作第2周空翻要求运动员快速完成开腿并尽量延长保持直体下落的时间,在3点钟位置之前完成540o转体。通过象限分析来看,陆春龙第2周技术动作相对简单,只有3个阶段,而上山容弘的技术动作相对复杂,有4个阶段。
表5 陆春龙821<动作第2周空翻阶段的基本参数Table 5 The Second Somersault Basic Data of 821< Performed by LU Chun-long
表5表明,陆春龙开腿后重心高度下落较快,距第1周空翻结束下落了1.30 m,但开腿较快,开腿位置较好,在倒立垂直部位之前已经完成开腿。陆春龙保持直体翻转阶段技术表现较好,在360°+270°之前完成了540°转体,但人体纵轴与肩水平夹角为29.5°,表明陆春龙在肩水平位置之前略微扣髋较早。准备触网阶段,陆春龙上体略前倾,身体重心较高,髋角为115.4°,膝角较大,表明陆春落网准备较为充分。
表6表明,上山容弘第2次形成屈体姿势较快,开腿后重心高度保持较好,距第1周空翻结束下落了仅0.40 m,且开腿速度快,开腿位置较好,在倒立垂直部位之前已经完成开腿。上山容弘保持直体翻转阶段技术表现优秀,在360°+270°之前完成了540°转体,且直体姿势保持接近肩水平位置,人体纵轴与肩水平夹角为10.5°,接近完美。准备触网阶段,上山容弘上体略前倾,身体重心较高,髋角为115.7°,膝角较大,表明上山容弘落网准备较为充分。
表6 上山容弘821<动作第2周空翻阶段的基本参数Table 6 The Second Somersault Basic Data of 821< Performed by Yasuhiro
3 结论:
1.陆春龙代表的技术流派以象限和身体姿势变化为特征:屈体-直体-屈体-直体,在形成屈体姿势瞬间开始转体(较早转)。
上山容弘代表的技术流派以象限和身体姿势变化为特征:屈体-直体-直体-屈体-直体,在屈体姿势达最小角度瞬间开始转体(较晚转)。
2.日本流派821<动作技术环节更为复杂,而中国流派的技术环节则相对简单,完成动作的阶段更为明晰。
3.起跳阶段,陆春龙的起跳效果明显优于上山容弘,陆春龙形成屈体姿势较快,上山容弘仅需要快速的空翻,离网瞬间髋角较大。
4.第1周空翻阶段,陆春龙离网后上体下压较快,形成屈体姿势的瞬间立即开腿,转体速度快,在第1周空翻完成之前完成360°转体,且形成了第2次屈体姿势;上山容弘离网瞬间上体前压效果较好,上体和下肢折叠较紧,开腿的效果较好,转体速度快,但因第1个转体180°用时较多,速度较慢,导致完成360°转体时已经超过第1周垂直位置。
5.第2周空翻阶段,陆春龙开腿后重心高度下落较快,在倒立垂直部位之前完成开腿,在360°+270°之前完成了540°转体,在肩水平位置之前略微扣髋;上山容弘第2次形成屈体姿势较快,开腿后重心高度保持较好,在倒立垂直部位之前已经完成开腿,在360°+270°之前完成了540°转体,且直体姿势保持接近肩水平位置。
[1] 李东建.奥运新周期中国蹦床运动技术发展及动作选择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5);51-53.
[2] 刘兴,于容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2周类空翻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20-124
[3] 刘向东.影响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下落阶段屈髋过早的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61-63.
[4] 大林正憲.トランポリン竞技[M].日本:道和书院,平成10年.
[5] 稗岛利明,山本敬三,川初清典,等.スノーボードジャンプにおける空中回転動作の分析[R].電子情報通信学会技術研究報告,2010.
[6] 菊池秀悦,斋藤英雄,中泽和夫.力学モデルを用いた3次元モデルマッチング手法による宙返り運動の復元[C]//.日本機械学会論文集,2007.
Research of Men’s Trampoline Athletes’ 821 Pike Technical Schools and It’s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821< is the key skill before studying the skills of 823<and 825 <. Integrated using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video analysis,quadrant analysis,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we researched 821 skill’ technical schoo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technical schools characterized by twist phase and 3 body pos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hinese school:pike-straight-pike-straight,starting twist just when the pike position formed,the Japanese school:pike-straight-straight-pike-straight,the twist starting just at the pike angle is the least. 2)At the takeoff phase,LU Chun-long performed better obviously than Yasuhiro;3)At the first somersault,both LU and Yasuhiro performed well,but LU’s pike angle is bigger,and Yasuhiro’s twisting time is longer than LU’s because his twist speed is lower. 4)At the second somersault phase,Yasuhiro technology performance is more outstanding,but LU pike position formed too earlier before shoulder horizontal position.
821 pike;technical schools;technical features;trampoline;man
1002-9826(2017)04-0071-05
10. 16470/j. csst. 201704010
G808
A
2017-01-17;
2017-06-0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基本16-13)资助。
李东建,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Tel:(010)87182519,Email:lidongjian@ciss.cn。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2.山西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