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方舆论场如何面对信息传播权力重构?

2017-08-01朱春阳

当代贵州 2017年28期
关键词:重构舆论权力

官方舆论场如何面对信息传播权力重构?

朱春阳

媒介管理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100人)(2015年度),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发展杰出贡献人物奖(2015年)等。

1983年,托夫勒就预言:“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并要人们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

詹姆斯·凯伦在《媒体与权力》中也指出,“新媒体会导致新的权力中心的出现,从而在现存的主导型维权结构内部引发日趋激化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新媒体有时候会绕开已经建立起来的媒体传输机构,发布遭到禁止或限制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破坏控制社会知识的等级制度。”

由此,李良荣教授认为,当前互联网主导的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其中,“去中心化”,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去中心取向。新传播革命,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削弱国家在信息、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再中心化”,指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持续降低,网络空间的信息供给量迅速超过了单一个体独立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世界里,公民开始委托新人,通过 “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通过网络重构行动中心、话语中心、舆论中心。“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这个动态而辩证的过程重构国家权力结构,伴随始终。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公众关于网络传播话语主导权的获取取决于看哪一个群体更善于利用新媒体设置议程、引领社会舆论。

和政府新媒体传播的沟通技巧和传播能力相比,网民对这一新传播工具的使用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基于网络传播草根性的特征,互联网近年来成为民间舆论场的核心舞台,民间舆论场正形成与传统媒体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力。

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人民网舆情研判专家祝华新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摩擦,官民之间的隔阂,都投射到互联网舆论场上,并且经常是极度夸张的呈现、火上浇油般的聚焦、浮想联翩的发酵。互联网是当代中国人的网络家园,在网上守望相助,疑义相与析;但也经常渲染现实瑕疵,扩大社会分歧。”

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冲突一方面导致了民间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也普遍弥散着质疑与批判的声音。

在这样的网络信息传播格局下,如何发挥互联网的正能量,规训其中的负面力量?这需要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合作。从2011年起,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的核心力量就开始倡导把“打通两个舆论场”作为新时期舆论沟通的核心目标,强调两个舆论场的沟通、交流、以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主张突出了两个舆论场之间的统一关系,而非紧张对立关系。这也表明,在信息传播权力重构的过程中,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政府新媒体传播获得话语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 李坤)

(制图 / 孙琳佳)

猜你喜欢

重构舆论权力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
民营金融权力榜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权力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