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串”教学漫谈

2017-07-31任冬梅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任冬梅

摘要: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焕发出生命活力。本文围绕“情境+问题串”的教学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 情境问题串;小学数学;数学实践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導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科书教材的特色之一情境问题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情境问题串激活了教材编排叙述方式

教材精心设计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将思考、分享与提升体现其中,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情境的设计更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或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围绕一个情境从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问题;或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从头思考和由浅入深、由儿童粗糙的数学现实到数学王国的数学化过程,便于教,利于学。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4页“快乐的午餐”,围绕着主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串:“盘子够吗?汤匙够吗?杯子呢?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帮助学生体会数量的多与少,为后面学习数的大小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情境问题串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统一

教材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思考中发展能力、发现信息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问题串丰富了素材的表现形式

1.引导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串——由情境产生而展开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串。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页《玩具》。上课开始我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小朋友,在这幅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能说说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2架飞机,4辆小汽车,1个小朋友,等等。然后教师再追问:你能按照从1到5的顺序说一说吗?我们怎样知道了这些物体的个数,无论怎样数,都要做到不重复数,不漏掉哪一个。这一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玩具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亲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接着提出:如果我们用2根小棒表示2架飞机,用4个圆片表示4辆小汽车,那么3个花皮球能用什么表示?1个小朋友呢?5块积木呢?这里学生可以根据主情境图,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棒、三角形、五角星数字等表示物体的个数。根据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在这里拓展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个数都可以用数字1—5表示,你能举例说一说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和发现图中和生活中的数,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础。接下来是教学数字1—5的写法。因为学生已有学前的知识经验,教学时先引导孩子观察1—5数字的书写格式,并在田字格里先示范书写,强调数字的书写笔画和格式,然后再让学生动笔描一描、写一写。

2.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从一个情境引发的对多个问题的讨论。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9页《小兔请客》。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学时我先出示主情境图,并把情境图的内容编成儿童喜爱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质疑: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自古以来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还剩下多少个果子?③一共有多少盘果子?等等。然后教师再根据所提的问题侧重解决教材要求的“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还剩下多少个果子?”这两个问题串。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加深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数学审美能力。

3.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采用多个情境,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22页《跷跷板》,上课开始我先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谁来讲一讲你玩跷跷板的经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课题,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然后出示课文的主题图:小动物们也喜欢玩跷跷板,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老虎比狮子轻一些,豹子比老虎轻一些。老师继续追问:那狮子、老虎、豹子三个比,谁最轻?谁最重呢?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进行比较。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教师顺势追问:借助跷跷板我们能知道谁轻谁重,在日常生活中,两样东西相比较,当你一眼无法看出谁轻谁重时,怎么办呢?引出情境图二:“掂一掂”,教学时我选用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东西数学书本和同步练习,引导学生先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从而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当物体用手掂一掂,很难分辨出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谁还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出示情境图三: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让学生比一比,什么重,什么轻?并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掂一掂,这里学生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给予适当评价。有什么好办法呢?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因此很容易就想到用天平称一称,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总之,情境问题串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焕发出生命活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