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进展

2017-07-31平健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管控

平健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舆情信息的汇集地和集散地。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激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开放、及时获取和实时互动等特性尤为凸显,并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情绪宣泄、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手段。一些在传统媒体上原本可控的舆情事件,在网络环境中却难以控制,进而演化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件给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处理、科学的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成为衡量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有关网络舆情监测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大量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以期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国外研究进展

“舆情”全称为“舆论情况”,是指民众对社会管理者及各类组织所持有的社会态度。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概念。在国外亦称之为“民意”、“公众意见”。“公众意见”的概念最先由法国卢梭提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781年《牛津英语大辞典》中。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以BBS为载体的网络舆情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从研究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国外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关于舆情主体的研究。Kesson s提出“群体极化”理论,认为作为舆情主体的全部群内成员初始意见具有分散化特征,根据群体辩论结果,群民会形成极端意见。德国思想家Habermas研究了网络民众基于论坛的行为方式,分析得出网民群体会产生同一群体同质化、不同群体异质化及群民易呈现严重的极化等现象。

关于舆情调控与管理的研究。美国研究人员Randolph提出“网络宣传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思想,实现管控私人、群体的意见与观点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美国学者Noelle Neumann·E认为“政府使用新型的媒体方式,实现了全球市场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网络舆情管控的不稳定性、不合理性”。Gronlund K认为“当今社会包括很多由具有差异且互不影响的社会子单元组成的网,管理机构为保障自身利益可将他们进行统一管理”。

特定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1997年,美国学者McCoy M.E Dark根据新闻修正理论分析了震惊世界的“黑色联盟事件”的危机传播过程。该事件最初并未得到主流媒体关注,而是由地方性媒体进行报道,后通过网络扩散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事件。非主流媒体及网络对该事件的扩散作用首次挑战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1993年,Singer和Endreny分析了15种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发现报道内容较少涉及突发事件预警及恢复等内容。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内,当网络舆情作为舆情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产物进入公众视野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些年,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梳理厘清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内涵、归纳辨析网络舆情主体的基本特征、总结分析网络舆情产生及其演化规律、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传播的形态。从研究内容上来划分,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网络舆情概念内涵及学术脉络研究。在网络舆情内涵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梳理并对比分析了网络舆情、舆论、民意和网络舆论等相关概念。如刘毅(2007)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述》一文中,从词源学的视角分析了舆情、舆论、网络舆论的异同点,并认真梳理了舆情民本思想的发展路径;姜胜洪(2009)则对舆情、民意和舆论等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们均表达了“民众的意愿”,但舆论的政治倾向更强,舆情则是一种随意意见表述的汇集;赵路平,许鑫等(2011)认为网络舆情与公共危机传播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密不可分,在公共危机动态传播过程中常常伴有高频率的信息互动,而舆情恰恰是这种信息互动的结果,公共危机管理应该密切关注这种互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的特征和要素研究。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基点,有关其特征和要素的研究几乎散布于所有的相关研究论著中,比较典型的有《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毕宏音,2008)、《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刘毅,2007)、《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曹劲松,2009)、《2007年BBS跟贴凸显六大网络舆情特点》(李野,2008)等。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舆情形式,具有一般社会舆情的组成要素,如主体、客体等,同时网络赋予了其新的特点,如丰富性、多元性、愤青化等。

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影响研究。中山大学周如俊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外界的刺激因素,亦可称之为舆论诱因,这些诱因主要来源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公众意见的传播与延伸以及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传统舆情演变的研究分为结构流派、法则流派、程序流派三种,这三种流派的理论及方法是对网络舆情形成演变进行研究的基础。国内学者利用传统方法并结合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及演化机制,将网络舆情演化划分为舆情潜伏、舆论场形成、影响力形成和舆论消退等多个阶段或时期。如郑萍、薛冰的三阶段划分方法,他们认为网络舆情的时期可以用话题的分布情况进行划分,最开始的时候是网络舆情话题的形成并汇集,然后会出现网民广泛的争议和辩论,最后在出现意见领袖后各方意见趋同;张威认为网络舆情的阶段可以从网民参与的角度进行划分,第一阶段是“刺激信息”的出现引起网民的重视,第二阶段是舆论领袖的介入引导舆论方向,第三阶段是网民认可舆论方向并且意见趋同。

网络舆情的新兴媒介和主体研究。伴随着网络新型媒介的出现。关于博客、微博、即时通信等Web2.0新型媒介中的网络舆情应用研究成为热点。许多学者对网络舆情与Web2.0新媒介的结合状况、应用情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新浪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x张岚岚,2011)、《浅析微博对网络舆论模式的影响》(何铭,2012)、《Web2.0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与研判》(李新洲,2012)等。另外,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分析了网民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如罗娟(2011)以邓玉娇事件为例,系统剖析了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网民的各种行为方式及相应的行为动机和影响效应。

网络舆情的管控监测研究。研究网络舆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舆情的监测和管控,以便政府能够快速、科学、合理的引导舆情发展方向,避免因网络舆情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实现研以致用。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控监测研究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重中之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6年,王丽平提出了政府进行网络宏观管控和网络立法的重要性,并建议有效的舆情管控应该从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和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这两方面人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吴绍忠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舆情预警应分为四个等级,具体可分为11个指标,并依此构建了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复旦大学陶建杰认为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应具有全局观,有必要建立联动应急管理机制,主要关注监测、预警、应对等三个环节,这样才能有效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实现管控网络舆情危机的目的。

现有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网络舆情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表现在:对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层次大多数仍处于零散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讨论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视角偏重于建立预警机制的重要性、预警体系建设思路等理论性问题,有关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应对机制的实施细节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理论推演的规范性研究,缺乏运用语义分析方法提出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策略方面的研究。

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體被广泛应用。据报道,2016年第二季度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2.82亿,2016年微信的日登录用户达到5.7亿,这些新兴媒体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平台。合理的监测和管控这些平台,是管理网络舆情的有效方式。而国内对这两种媒体,尤其是微信对网络舆情传播影响的研究相当缺乏,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这两种媒体,应借助情报分析方法和理念,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话题的趋势分析、热点话题发现及其热度评估、敏感话题发现及其影响评估等方面。定量的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失控还是管控?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