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特殊“谈判桌上”的外交较量
2017-07-31刘月旺
刘月旺
谈判是一种达到本国国家对外战略利益的一种外交方式。但如果失去了和平谈判的条件,要想实现不平等的国家目的,就会选择战场式的“谈判”。而这种“谈判”的过程与结果,和在谈判桌上依仗远超对手的强大国力恫吓、压迫弱国接受其条件,在本质和实现的结果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军事和外交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它们都绝对从属于本国的国家战略,而本国的国家战略是必然要从属于本国的国家利益。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本国的国家利益,都是实现本国政治延伸的目的!
1937年7月7日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远东地区最重要的陆地战场。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手段,不仅仅是日军与中国军队血战于正面和敌后的广大战场,还运用了建立伪政权、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进行诱降、经济封锁、战场后的空袭破坏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这里,军事手段并不是目的,而使中国投降才是日本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战场有利的情况之下,日本的第一次近卫宣言就非常强硬,甚至在战前就曾经发出狂言:“只需15个师团的兵力,三个月的时间,就可灭亡中国。”可惜,仅淞沪会战就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当在战场开始出现颓势时,他的第二次、第三次近卫宣言就开始变得暖昧起来了。
可见,战场的胜负,直接关乎两国外交交流的态度。战场的胜负是谈判的砝码。战场就是一张“谈判桌”,决定着两国的国家政策的走向。桌子换成了战场、谈判官换成了将军、随行的外交人员换成了军队、桌子上的唇枪舌剑换成了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外交辞令的恫吓,并不比战场上的血腥更让人愉快!以实力为基础的外交恫吓,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一样令人讨厌。
当然,和平、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不在此列。
对外军事活动与外交
日本著名史学家信夫清三郎先生在其编著的《日本外交史》上提出的概念:“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形式表现的阶级利益),使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国家对外活动”,这里就很明确的阐明了外交的基本方式,一切对外手段的运用,都属于外交的范畴。
大量关于外交的论著中,虽看到有把军事行动、经济制裁等手段的运用纳入到了外交的范畴之中,但是对于单独研究军事手段作为外交手段的研究还很少,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运用军事和经济等复合、多重的外交手段,在不对等的外交活动中,则往往会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实现强国更多的国家利益。
处于交战中的国家,对方都可以在对方的兵力数量、用兵方向、使用的兵种和部队番号、什么样的将领、宣言、与第三方各国的交流(如缔结联盟或中立条约,宣战还是媾和……)、国家动员情况、国内的战时政策等等表现。(综合这些信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方的战略意图。促使对方作出回应,而根据对方的回应,再决定己方下一步的动作。
从而在两国或双方集团的一步一步的试探、交锋之中,决定了战争的规模到底打多大、怎么打、妥协还是坚持到底,这些都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以上种种,就可以在这个特别的“谈判桌”上判断出各自的条件和底线,进而“谈”出最终的结果。
互派使节、谈判等等外交方式,是一种在和平的、友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和平接触型”外交。随时了解他国对某事件的意图和基本原则。提出本国的意图、原则。则双方都在从自己的本国利益出发,提出自己的条件,在不断地交流或者叫谈判中,达到互相的有限度的让步或妥协,来实现各自的基本战略目标!
而在谈判中,双方都会考量对手的实力、对手所说条件或者说是意图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第三方的反应(有的甚至也会涉及到第三方的利益问题)、对各方面情报的收集。这些都是要在谈判桌之外、在背后战场上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不断地谈判,不断地考虑对方的意图和决心,在各种条件下综合考虑,这也是谈判常常中断、常常拖延很久的原因。
如何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是战是和、是强硬、威胁还是妥协、退让?这些都是要在外交谈判之外的地方商量、考量好,考验的是整个国家政治精英们的战略思维能力、情报收集能力及判断能力。可不是仅仅在谈判桌上的那几个小时或几天!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直接参与谈判的個人优秀水准的积极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国家(或所处集团)实力的较量!
而在双方在断绝外交关系的情况之下,在战场上的、以暴力方式的“交流、接触”也是在进行一场“外交谈判”!在战场这张特别的“谈判桌”上,用的是暴力手段在谈判。这同样需要在战场之外,考量对手的战略意图、综合实力、决心、国家或民族的情感、意识形态和情报的收集、整理、汇总等等,再结合自身的各方面因素,对比双方。这是敌对双方都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中、日军队相持阶段在战争场上的“谈判”
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日本的战略意图很明确:推翻国民政府,建立一个傀儡政权,以达到其吞并、控制中国的战略野心。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就是谈判为辅,军事行动为主!而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方发现初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成本巨大,所以对重庆国民政府以“诱降为主,武力打击为辅”的方针,这一时期的表现,就是谈打结合。
而两张谈判桌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国民政府做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中日双方的军事行动,也是在谈判。日方,要在战场上迫使中方接受他的条件;而中方,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不会在日方提出的条件下屈服!日本虽发动了侵华战争,但两国都是在“战而不宣”!可是实际的情况是,所谓的和平的外交方式却早已经终结了。
在淞沪会战进行的过程之中和战役结束之后,日本已经意识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已不可能实现。此时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之中,长期无法自拔。“北进”计划已经因为日军在苏联远东地区连续吃了两次败仗,和在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此时的日本已经到了“日本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的光景。在这种情况之下,长期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会极大地影响“南进”战略目标的下一步部署。endprint
所以日本从第二次“近卫宣言”开始,对华战略就从推翻国民政府另立傀儡政府,转向了对重庆国民政府的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而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并不是战,而是和。
实现告诉日本大本营,以武力推翻国民政府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在中国这么广大的陆地战场上,同时部署一百多万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同时展开军事行动,对于国力的消耗和后勤补给的压力极其巨大。“据统计,1937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是24个师团,而派往中国战场的是21个师团,占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8%;1938年,经扩充日本陆军达34个师团,派往中国战场的陆军兵力增加到32个师团,占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增加到41个师团,派到中国战场的是34个师团,占陆军总兵力的83%”
要达到消灭国民党有生军事力量,击垮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倚仗——中央军,就常常需要离开‘大道进入野战环境。而面对地方部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特别是聪明、灵巧、有效的敌后游击战,就更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去对付!
既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抵抗(虽然现在有资料显示,蒋介石在战前、战时,都一直在暗中保持着与日方的接触。但是笔者认为,在如何体面的结束战争;如何在保住自身政权稳固的前提下,满足日方的一些条件,而不至于太过露骨的‘卖国;如何堵住国内的悠悠众口等基本问题上,双方始终都无法达成相互可以接受的协议,原因在于日本与国民政府之间的谈判底线相去实在太过遥远!),使得日本意图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进而彻底控制中国的战略极有可能破产,既或可能,现在的状况也显示出了该目标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付出极其巨大的代价和进行长期战争的心理准备。
而日本“南进”的战略目标,可不仅仅是占据中国,它还包括了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甚至还有印度。以实现其君临印度、独占亚洲、称霸世界的终极目标!在“田中奏折”中提到说:“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可见在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大陆政策的核心在于彻底的占领、征服中国,以中国为其征服世界的后方基地和跳板!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德国钢铁洪流肆虐整个欧洲大陆,节节胜利;意大利狼子野心,使得美国的光荣孤立已经开始松动,国家政策开始不断调整。对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行径开始了另一番的审视。现在的国际环境迫使日本在没有完全征服中国之前,就必须面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也就是要直接与美英两强“面对面”!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日本对外贸易极度的依赖。而日本的侵略和国家利益诉求已经与美国关系恶化到了极点。需要从美国进口的大量战略资源也被美国当局逐渐取消。日本的侵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欧美诸强的利益,尤其是美英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这个贫瘠的岛国,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瘠,而偏偏野心极大。在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也几乎倾其所有国力来进行这场战争。虽然表面上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广大地区,甚至推进到了中国腹心地区,但是“占”而“领”的地区也极其广大,面对敌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破坏、袭扰,已经使得日军疲于应付。正因如此,日本比别人更能理解一个道理,那就是掌控了国家战略资源,就掌控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自己的行动自由,不再受外来强力因素的干扰!就可以自由地进行着战备和武力运用。
现在的国际社会,虽然“弱国无外交”的情况已经减少了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弱小国家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区别对待”。就连中国这样的大国,美国也通过曲解一些国际法来阻挠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诉求!何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社会,战争一直都是时代的主题。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一些强国不断地诉诸武力,进行战争。
在和平、对等的国家外交交往无法实现的时候,外交讹诈和军事手段在本质是一样的。
在此,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中国战场,虽然两国都没有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却已经实质上断绝了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日两国的“交流”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甚至两国拥有的大部分军队在中国大地上“交流”的热火朝天。而在战场上两国军队的胜败。直接影响着各自的国家政策,各自国家战略目标也因战场环境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中日两国军队在中国战场上的“谈判”,和梅津美治郎当年谋夺中国华北地区的谈判一样,都是侵略性的、掠夺性的。所区别的在于,前者进行了战争实现领土、资源掠夺;后者只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外交讹诈。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战场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外交谈判”。中国与日本在战场上“谈判”的结果就是:第一,大大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给了美国充分的时间进行物资生产调配援助欧洲盟国和美国自身的军事扩编、战略部署,有力地支援了二战期间盟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战略部署。第二,破坏了日本的“南进计划”,推迟了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人民被日军蹂躏的时间,有效的迟滞了日本在该地区的资源掠夺步骤,进而压缩了日本进行长期战争的战争潜力。第三,摧毀了日本大本营极其国民进行长期野蛮侵略的意志,使得国内出现了厌战情绪。第四,“战略相持”的实现,给了中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的信心、勇气和决心。证明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理论的正确性。第五,有效地保护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没有彻底沦为亡国奴,使得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长久的贫弱,但是民族的傲气一直都没有被最后摧毁。第六,抗战相持,被占领区与未被占领地区的交流并未断绝,支援抗战、共赴国难的口号,加强了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团结、民族意识也因为共同的敌人而不断得到加强。第七,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国共内战,迫使国民政府愿意放下一切,接纳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合法性,有利于祖国“统一战线”的形成。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