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期刊研究综述
2017-07-31刘元涛
摘要: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作者对我国现阶段有关电子期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电子期刊发展中存在读者阅读习惯、电子期刊重复率高、缺乏统一管理标准等问题,并指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入、建立特色馆藏实现合作、开展个性化服务、制定电子期刊相关管理标准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电子期刊;评價;综述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电子期刊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地加强。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又被称为电子出版物或者电子杂志等,是指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并通过网络或电子产品作为传播媒介的期刊。电子期刊从最初的以软盘作为存储和传播载体发展到目前以互联网作为存储和传播载体[1]。现阶段的电子期刊由于从投稿、编辑、出版、发行甚至到阅读、读者意见反馈等诸多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完成,全程都不需要用到纸张,所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网络电子期刊中附带了大量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动态因素可以使读者全方位的对期刊内容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得电子期刊更加受到读者的青睐。本文试图通过整理、分析我国现阶段有关电子期刊研究的相关文献,能够发现一些我国电子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电子期刊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电子期刊研究现状
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是2012年9月5日),分别以电子期刊、电子出版物、电子杂志以及electron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cation 、electronic magazine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又以上述六个检索词作为题名进行进一步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2462篇。
(一)文献时间分布
根据各个年份中文献发表的数量的不同,可将我国电子期刊研究分为起步阶段(1983年—1993年)、发展阶段(1994年—2000年)、繁荣阶段(2001年—2008年)以及相对稳定时期(2009年至今)。
1.研究起步阶段
我国较早关于电子期刊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是张晓林发表于1983年10月《图书情报工作》的《现代信息革命两大前沿之一:电子出版物》。这篇文章可以视做我国有关电子期刊研究的开端。但是,在这篇文章发表后的10年时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仅有24篇,其中1992年最多共发表了7篇。单从文献发表数量就可以看出我国有关电子期刊的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这一阶段的电子期刊研究文献内容主要是对电子期刊的定义、电子期刊发展前景的展望以及电子期刊对相关专业的影响等初步的探讨,同时还包括了一些对国外相关研究会议的文摘、记录等。总起来说,大多数文献都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转述。
2.研究发展阶段
从1994年起我国对电子期刊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相关文献数量也从1994年的14篇发展到1997年的41篇再到2000年的106篇,基本上以每两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针对电子期刊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电子期刊的初步认识,而是更加深入地开始研究电子期刊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电子期刊相关技术以及电子期刊在一些相关行业的应用。
3.研究繁荣阶段
2001到2008年可以看做我国电子期刊研究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发表的有关电子期刊的研究文献已经上升到了140篇,尤其是在2007年发表了194篇。该阶段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电子期刊的制作、导航、维护以及知识产权等更加细致的方面。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期刊的发展也逐步成为研究的重点。
4.研究相对稳定时期
进入2009年后,国内对电子期刊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下降,但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相对平稳地稳定在120篇左右。我国对电子期刊的研究也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在稳定时期对电子期刊研究的内容与繁荣时期并无太大区别,只是研究内容更加细致、深入而已。
(二)文献学科分析
检索到的2462篇文献共包含了77个不同的学科方面,由此可见电子期刊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门类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关“出版”的研究文献达到了1192篇,占到了总文献量的48.41%。文献数量排在“出版”类之后的是“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有文献876篇,占总文献的35.58%。其余相关学科还包括“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贸易经济”、“工业经济”等75个学科领域。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电子期刊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出版”以及“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两个方面,共占总文献量的84%左右。
(三)文献作者及所在单位分析
从单独的作者来看,平原大学的秦珂共发表了7篇论文,成为发文量最多的学者。广州医学院的梅海燕以5篇的发文量位列第二位。就作者所在单位的分布来看,武汉大学共发表了38篇文献位居第一,而北京大学则以20篇论文数量紧随其后,之后还有四川大学、郑州大学各19篇,中山大学18篇,南京大学17篇等。
从数量上看,在我国现阶段研究电子期刊的学者数量众多,但是大家发表的研究成果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尚没有出现一个在该领域领军式的人物。同时,尽管研究者数量众多,但是电子期刊研究作者所在单位具有分散性。
(四)文献主题分析
对检索到的有关电子期刊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中对前两项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
1.电子期刊研究综述
有关电子期刊的综述性文献主要从宏观或微观角度对电子期刊的研究发展,电子期刊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意义,电子期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主要文献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赵丹群发表的《关于电子期刊的几点思考》,该篇论文对电子期刊的概念、类型以及所存在的优点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罗良道在《国外电子期刊的发展研究》中,不仅介绍了电子期刊在国外的发展,同时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3]。
2.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对比研究
关于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对比研究在我国也是一个研究热点,发表文献数量就有近百篇。其中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有:中山大学图书馆谢桂芳的《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研究》[4];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沈月静的《从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谈期刊资源建设》[5];以及山东德州学院梁立凤的《纸质期刊资源与电子期刊资源的有效整合》[6]等。三位作者都在各自论文中对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进行了对比,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谢桂芳首先分析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各自特点,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如何在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下加强对二者的管理同时提高期刊的利用效率。沈月静在简述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后,根据当今网络环境的特点对馆藏期刊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而梁立凤则是通过对读者信息需求和期刊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强调建立虚拟网络信息知识中心和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使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资源高度整合。
3.电子期刊的相关技术
电子期刊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期刊导航技术、电子期刊管理与利用技术、电子期刊的采编策略以及电子期刊资源评价等几个方面。较为突出的是黄美君与姜爱蓉以图书馆订购的及相关的免费电子期刊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具有检索、浏览电子期刊功能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准确、高效收集整理电子期刊数据的方法与途径[7]。
4.电子期刊对各行业的影响
这部分文献主要论述了电子期刊在相关行业的应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出版发行业、图书情报业等多个行业。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立博士在《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国家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两难选择》中阐述了许多公共图书挂由于资金、用户服务需要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在电子期刊出现后对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的采集选择存在着两难选择,提出如何根据电子期刊以及本馆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选策略,并对服务加以改善[8]。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的臧国全教授在对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现状、网络电子期刊出版的理论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理想的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用户不再订购期刊而是购买访问权限;系统自动提供完善的检索、显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服务;系统提供多种衡量文章重要性的方式以及系统在技术上应该是开放式的等,并根据上述特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电子期刊出版模式对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挑战[9]。
二、电子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电子期刊发展中的问题
1.读者阅读习惯
电子期刊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依然倾向于纸质期刊,而并非在网络上更容易获取的电子期刊。同时,由于阅读电子期刊需要一定相关的设备,这也是限制电子期刊发展的另一因素。
2.电子期刊重复率高
当前我国电子期刊数据库很多,例如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的《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但是由于各个数据库的开发商相互独立,就导致了不同数据库中电子期刊出现大量重复冗余的情况。
3.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我国电子期刊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体来讲,在电子期刊出版发行、电子期刊采集、电子期刊资源组织、电子期刊用户服务、电子期刊评价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得知识产权、检索方法、资费、酬劳等多方面问题不能得到统一的规定,为之后的管理埋下了隐患。
(二)电子期刊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入
相关部门、企业若想推广电子期刊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读者意识到电子期刊的优越性,进而改变固有的阅读习惯。同时还应当增加投入,使得阅读工具、设备可以得到普及,也为电子期刊进一步发展、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个性化服务
向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读者乐意使用,这不仅有利于电子期刊的发展,而且也是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发展趋势。可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服务[10]。赵乃瑄在所著《电子期刊管理——体系、方法与实践》中阐述了当前电子期刊個性化服务的技术实现途径:“个性化服务的技术实现一般可以分解为3个部分:一是构建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从全局信息空间中分理处个性化信息;二是构建用户模型,为每个用户建立一个用户描述文件;三是网络信息搜索工具的构建和友好用户界面的设计。”[11]
3.建立特色馆藏实现合作
各个电子期刊数据库可以借鉴图书馆发展的模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特色馆藏,同时加强与别的数据库的合作联系。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期刊的重复率,为自身节省建设成本的同时也为读者的检索、利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4.制定电子期刊相关管理标准
(1)电子期刊出版发行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关于电子期刊允许发行的标准。标准应主要从电子期刊的内容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要求,通过对电子期刊出版发行前的严格审核从而确保电子期刊业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有利于电子期刊后续的评价、服务等工作的开展。
(2)电子期刊采集标准
各个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主要要从价格、内容、便利程度、试用情况、运行环境、存档问题等加以衡量是否订购某电子期刊。
(3)电子期刊的资源组织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有关标准和规则,制定出电子期刊资源组织的统一标准,包括统一的编目规则、统一的编目方案,以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电子期刊的资源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
(4)电子期刊用户服务准则
各个电子期刊收录机构应该从服务对象、用户需求、馆藏电子期刊学科范围等本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电子期刊用户服务标准。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标准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用户对馆藏电子期刊的意见建议,把电子期刊服务开展地更加丰富多彩。
(5)电子期刊评价标准
各级图书馆以及文献机构应与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交流、配合,借鉴纸质期刊评价一些方法[12-15],根据我国电子期刊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制定一个统一的电子期刊评价标准。可以从电子期刊的内容可靠性、检索性能、投资回报率、资源利用、用户满意度、发行者权威性、适用人群多样性等多方面对电子期刊进行评价级别的设置,从而达到对电子期刊的规范化评价,进而有助于规范我国电子期刊业的发展,避免良莠不齐的状况出现。
参考文献
[1]吕淑萍,王志庚. 中文电子期刊现状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2007(2)
[2]赵丹群.关于电子期刊的几点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8(5)
[3]罗良道.国外电子期刊的发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1(3)
[4]谢桂芳.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研究.图书馆论坛,2004(10)
[5]沈月静.从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谈期刊资源建设.河北科技图苑,2008(3)
[6]梁立凤.纸质期刊资源与电子期刊资源的有效整合.情报资料工作,2008(5)
[7]黄美君,姜爱蓉.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1)
[8]陈立. 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国家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两难选择.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
[9]臧国全.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
[10]王一华.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发展趋势.现代情报,2011 (9)
[11]赵乃瑄.电子期刊管理—体系、方法与实践.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46
[12]王一华.基于IF(JCR)、IF(Scopus)、H指數、SJR值、SNIP值的期刊评价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 (16)
[13]王一华.中国大陆图书情报专业期刊的综合评价——基于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简单线性加权法的比较研究.情报科学,2011 (6)
[14]王一华.学术期刊的组合评价研究.情报科学,2011 (5)
[15]王一华.期刊评价指标SJR、JIF和H指数的关系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 (6)
作者简介:刘元涛,1990年3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研究方向为电子期刊评价。现就职于河南省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联系电话:185387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