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量论因明学对“量”的抉择

2017-07-31夏吾多杰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圆融名言菩萨

摘 要:本论文写了在印度逻辑发展之中后期,则以量论因明学为其核心。

关键词:因明学;量

“量谓无欺智,显不知义”[1],此乃量之总相,何谓无欺?无欺者,不自欺矣,不受欺矣,不欺矣。中土禅宗初祖,达藦祖师,初来中土,即是为了寻得一个不受欺之人。不受欺,即是派出了一切错缪的亲征。佛,即觉悟,是对终极实在的认识者,其本身也是终极实在的本身,即是与道融为一体。中国先秦道家庄子所谓“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或西洋基督教所谓的”道成了肉身“,即是此境界,达者此境界者,即为”定量土夫“。故可见,法称对量的确定,乃是有正真的终极觉悟者所开显的量知,佛是正真的“量者”乃是由佛陀的圆满修行所成就。这样就将佛教原有的量论因明理论与内明融为一体,从而将量论因明由逻辑性的认识论上升为宣讲解脱的理论。

所谓“量”、依陈那论师之见解,是指知识。即由量智(能知能力,或能缘心)缘境(所知对象,或所缘境)而产生的量果,简称为量[2],而说量唯有现,比两种,至于说,陈那菩萨何以必须把量的意义加以改变?最主要理由是因为陈那菩萨分析一切所知境在性质上不外为两类:一是自相,一是共相。自相即诸法之自体,共相是于诸法之自体之上所增益的标记,一切所知境即不外为此,我们能智的能力亦应依此而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相境,此即所谓现量:一类是了共相境,此即所谓比量。量智与境合,即是量,陈那菩萨《集量论》云;“现与比员量,”二租是 正因为所量唯有自共二相,所以由能所结合而得的知办不嫩多于两种,这也就是陈那之所以宣陈一切知识只有现。比二量的原因。

为何只有二相?实则连二相都没有,究竟的所谓唯是独一无二的自相。因为只有自相才是真实境。如此是否与陈那师二相论矛盾?自相是依真实义(胜义)而立,共相乃是因方便法而开。如《解义慧剑论释》所云;“诸佛所说法,真实依二谛,世间世俗谛,超凡胜义谛,精通调化终生之方便、具有无量大悲,大彻大悟万法之真如而现前正觉得一切佛陀唯一为利益所化有情所宣讲一切妙法的所诠(意义)是真实依靠二谛来禅示的。”[3]何谓二谛?“ 成为世间名言之心的对境就是世俗谛,作为出世正智的对镜是胜,世俗谛是万法的现相”[4]在有戏论名言之分别心前真实存在,因此称为“谛”;胜义谛,是万法的实相,在远离戏论之胜者的智慧前真实不虚,故而称为“谛“。如月称论师所说:”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被现为第,能仁说名世俗第;所有假法唯世俗”[5]燃尽管许共相为有,其亦非是与自相具有相同实性的存在,共相不离自相,共相不复,而从还灭的角度(从现象回到存在本体)来说,之所以开出世俗、胜义二门对应为自相,共相,乃是诸位大德依靠如此显现的名言法,就像用手指指示月亮让一切有缘者各自欺入证悟的境界,因此说名言谛是方便,依此而证悟的胜义谛是方便生。圣者龙猛菩萨亲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搫。……了知此缘起,去恶见网念,“除贪謓痴故,無染趣涅……?”[6]月称菩萨也亲口说道:”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道,由邪分别如歧 因此,陈那论师开二量,二相乃是智慧方便。“[7]

也许有疑问,既说量谓无欺智,然不以自相为所缘境之比量当不遍。量非唯以自相而缘,亦缘共相。无期智乃是量果。何以比量亦能引生无期智之量果?于此立论式证曰:

宗:通达具烟者山上有火之比量,是不欺智。

因:以是通达安住能烧煮作用之觉故。

同喻:若是通达安住能烧煮作用之觉,见彼是不欺智,如,现见青色之识。

异喻:若是有起智,见彼非是通达安住能烧煮作用之觉,如,乘舟见树移。

此论式之有法又含有另一概成论式,即:

宗:它山有火。

因:以有烟故。

同喻:若是有烟,见彼有火,如,厨

异喻:若非有火,见彼无烟,如,池塘

即是说,由现见远处之它山有烟,故可比知远处之山有火。远处之!

因距离之远而不能现见,故由可现见远处之烟而比之有火。这由烟而比知之火亦是不欺智,是量。为何是量?因为由此比知可以通达火本质——能烧并且,此烧煮性当下即在心中明了,此明了之结果即是“觉”,或谓表象。[8]在此比知过程中,它们是可现见的,于它山之火则不能现见。但它山之烟可现见,从因果之理可比知,烟由火起,烟与火,果因之间,具有不相离性,是故,此有故彼有(火)。当由此有现见之烟而比知火之时,此时之火不是一个单纯的 而是当下就对火的存在性表象,火的能烧煮性亦于当下而了知,故烟与火的比知关系在火之表象升起时圆融一体,无烟与火的二边分别。但是,此圆融之境是在“它山”存在之境中升起,是故,火亦与它山圆融一体,即成“它山”之“判断”。此“判断”在火与它山圆融一体之当下之第一刹那不是二边分别之判断,乃是存在之“判断”在火与它山圆融一体之当下之第一刹那不是二边分别之别,是对它山存在性之“判断”在此境中,无有主谓之别,它山与火圆融一境,此当下无一单独存在之它山,亦亦无单独存在之火,亦并非是一个它山与一个火两物并存,乃是它山与火即是一境,乃是圆融一体,两无分别,即是存在之当下本身一一表象,即当下是量。(而分别之心岁之而起,是故,此前一刹那之表象即进入二边分别。在二边分别中,判断即有主谓,即成已觉智,而成非量。)

何以决定为量?已说量唯二种,财说量之决定。不欺智之量当由自证现量而决定。唯识有三分和四分之说。三分说由陈那菩萨所立,即见分、相分和自证分三分。而四分说是护法法师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又立一分,即证自证分。依唯识而言,诸识的心王心所起了别对境的作用时,其自提必定起三种分别,即心、心所发的自体生起时,谐变现似所缘和似能缘二相,所变现的似所圆相,叫它作相分(就是对境):所变现的似能缘相,叫它作见分(就是认识作用):相见二分所依的自体有证知见分的功能,叫它作自证分,而陈那菩萨对量的界定就是以唯识三分而定的,见分即是能量、自证分即是量果,是故,说量有 所量及量果三种。而说量之决定则以自证分决定。

注释:

[1]法称:《释量论略解》,法尊译,台湾佛教出版社民国1073年版,第97页。

[2]见窥基所著《大疏》卷八。

[3]陈那造:《集量论略解》,法尊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4]全知麦彭仁波切:《解义慧剑论释》,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译,网络电子版。

[5]《解义慧剑论释》。

[6]《解义慧剑论释》。

[7]《解义慧剑论释》。

[8]表象即使存在物当下明显,觉中之明显乃由其觉中能对当下之存在能举行相,此觉明明了了,当下即能有了别(判断),然此了别(判断)非是主谓词之连接,乃是即对存在物之当下存在性之明觉。

作者简介:夏吾多杰(1992-),男,青海民族大学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逻辑学,专业方向:因明发展史,籍贯:青海省同仁县。

猜你喜欢

圆融名言菩萨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无尽圆融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圆融和美,上善若水——邹惟山十四行诗管窥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