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017-07-31王杰
王杰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指导下,注意开放思想,努力实事求是,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人,主张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劳动,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才干,做出富有创造性的业绩,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成长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更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一、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二、貫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语修逻、段落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考练习等等)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实物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发挥个体优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939年勒温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主张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揭开北大状元的心理秘密——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一文中谈到,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 “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成功的机会,使亿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四、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采用的方法、途径和程序往往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地选择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构想和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成为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创造性的标准。任何一种方法、途径都受到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个性习惯等心理因素制约,有优劣、高下之分。因此选择要体现出优选协调的特点,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及教师个人的特点综合考虑,动态运用,不能绝对、孤立地追求统一模式,但也不能任其自流。教学的方法、途径作为理智的产物,体现了一定的认识规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和规则,更重要的是需要灵活多变的技巧和策略。富有启发性、超前性、前卫性的方法、途径的抉择过程,是多种因素不断斗争、整合、协调的过程。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产生了极强的生命力,其运用的结果就会事半功倍,直达目的,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