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17-07-31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家长评价学校

朱松琳

7月1日,是郑州市民办初中进行小升初阶段性测评的时间,几个热门学校的校门口可谓是人山人海,家长们一个个翘首期盼、忧心忡忡。

9点钟考试开始,没过多久,各个小升初QQ群和微信群里便出现了今年的部分考题,虽然照片拍得并不十分清楚,但家长们还是努力地睁大眼睛去研究考题的难易度。

考卷共有22面,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和生活常识,包括语文和英语的两篇作文,要在2小时之内答完。

很快,就有了家长们关于这次考试的“总结评价”:“这次参加择校评价的小伙伴们,你得改得了错字变得了句式,懂得了杜甫悟得了官渡,投得了筛子切得了蛋糕,品得了板桥晓得了梵高,看得了账本算得了时差,估得了饭钱布得了兵阵,写得了文章画得了图标,包得了伤口整得了垃圾,种得了月季做得了广告,知悉了中文摆平了英语……作为一个小学刚毕业连个面条都煮不明白的呆萌小少年,不管结果如何,祝愿你们能以自己最好的方式和状态开始新的学习之路……”

这段迅速在朋友圈扩散开来的调侃之语,无疑道出了家长们对这次考试的不满,还有无奈……

郑州市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目前这种测评方式的,简单地说,就是民办初中招生工作采取“统一时间节点、统一评价流程、统一录取”的方式,按照“一次报名,两所学校,联合评价,结果共享”的原则进行。按照文件的说法,录取标准是小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项内容,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过程性评价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手册为主。阶段性评价则侧重于“品德发展水平、科学素养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五个维度,评价材料的选取和评价工具的选择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呈现生活化、情景化,注重考察高品质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过程性评价,用家长们的话来说就是“走过场”,因为每个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几乎都是完美的,所以7月1日进行的所谓阶段性评价,基本上就是民办学校招生的标准了。

为了这个阶段性评价,家长们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但要知道哪个机构的补习班水平高、效果好,还要了解哪个老师教得好,到了报名的时候生怕报不上,颇有种捧着钱生怕送不出去的感觉。不仅如此,还要耗时费力地接送孩子往返于各个培训机构之间,恨不得每家都有一个家长因为要接送孩子而请假甚至辞职。最可怜的是孩子们,本该玩乐的年龄却早早地被迫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陪伴他们的,除了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导,还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模拟卷……

其实,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初中本是免试入学的。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划片升入住处附近的公办初中,家长们何苦要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呢?

为什么每个人嘴上、心里都在痛恨着应试教育,但说归说,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

焦虑感十足的家长们,花钱花时间,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原因何在?

因为各种选拔考试的难度并未因此而降低,分数依旧是孩子们升学的“命根”。

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异常稀缺,而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夙愿。

学业竞争的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

今年5月初的一个周末,一股环绕在家长们头上很久的焦虑再次集中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某民办小学面谈日被泄露出来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考题。知道小学生现在都得拼简历了,可是焦急等待的家长万万没想到还有一份考题是给家长的,而且这份考题并不容易,和小学奥数、名企校招笔试、公务员行测有异曲同工之妙,家长们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孩子的入学之路可能要砸在自己这儿了:孩儿呀,爸妈对不起你啊,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没考上公务员,现在还得拖你后腿……

引起更大争议的还有调查问卷的“查三代”部分:学校挑学生已经不止看爸妈学历了,似乎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文化水平都得纳入考量了!

网上引起争议后,当事学校很快发表声明解释,这些所谓的考题和调查只是让家长等待时解闷儿用,同时收集大量案例以应用到教学实验中,和孩子入不入学并不挂钩。上海教委也迅速责令下属教育局调查,并就查实情况要求相关学校立即整改。

尽管如此,当事爸妈和围观人群受到的震动还是难以消除。在无奈和自嘲中,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火了——在上海,买房子养孩子这两件事你要是做了,那人生基本和潇洒俩字说拜拜了。

也是,自知和公立小学挂钩的学区房买不起,可是没想到民办小学的竞争比砸钱还复杂得多。烧不完的钱,操不完的心,和自己无法掌控的出身因素,都成了家长们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枷锁。

数字最能说明情况。

去年年底,杭州的都市快报刊发了一篇名为《疯狂的学而思 疯狂的校外培训》的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杭州的学而思进行了深度报道:“学而思在全国25个城市建有分校,仅杭州分校就有10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培训班层次不一、人数不一,我们无法准确估算一个基本的学生数字,也未从学而思官方采访的回复中得到解答,但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杭州有的民办小学,一年级一个班60%的学生都在上学而思。有的公办小学五六年级一个班,上学而思的人数达到80%以上。”报道还说,从上门做家教,到纽交所上市市值60亿美元,学而思只用了13年时间。而现在,学而思杭州校的老师,第一年的起薪大概是15万元。

细究起来,上海和杭州的教育资源还算是全国比较好的,他们尚且这样,那其他的城市呢?

中国教育学会在今年1月下旬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在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中的支出规模超8000亿元。在利益的驅使下,民营教育培训机构要从家长钱包里赚更多的钱,更是有意地夸大教育竞争的形势,为“教育恐慌”推波助澜。

一位高中校长明知不好,却还是将自己四年级的儿子送进了学而思:“没办法,我只能妥协,因为这是时代的无奈,我抗争不过。”

发生在当下的有关升学中看似怪力乱神的情况,回到教育的本质来看,都与其能够推动阶层流动息息相关。今日的公办学校,即所谓的体制内教育,主要功能是福利性质的普及教育;而民办学校则为很多家庭提供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规划。不能否认,现在的阶层流动不止教育这一条路径,但教育依旧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家长的心目中,示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凡是可能占得先机的本领,孩子都不能错过,而且必须牢固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大家都痛恨应试教育,但没有人愿意主动退出,只想让孩子比其他孩子多学一点。可以说,学业竞争的压力造就了“虎爸虎妈”,而“虎爸虎妈”又进一步加剧了学业竞争,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需求就有市场,对教育的反思由来已久,减负禁令从未缺席,却始终无法实现“禁补”。非但学校内部的假期补课时有耳闻,老师在家开“小灶”更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学校及教师之所以敢于“顶风作案”,并非全是为了补课费,有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压力以及自身的办学压力。在功利思想的主导下,不少校长抱着“我减负,人家不减负,我就吃亏”的心态虚与委蛇,而当地教育部门对辖区内学校的“加压”行为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向上流动渠道逼仄的情形下,减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长看来,不补课等同于不负责任。事实上,当培训需求旺盛时,纵使校内减负,学生的整体负担仍不会轻下来。眼下,教育部门的减负初衷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竞争,校外增负对冲了校内减负的效果,学生压力反而更加沉重。

教育减负,不能就事论事

表面看来,减负问题之所以屡屡受到关注,是优质教育稀缺时学业竞争的结果。倘若将学业负担问题置于更加宽广的视域中考量,不难发现它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等密切相关,也与社会中就业竞争、社会保障、收入差距等脱不了干系,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换言之,减负既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在热论培训班是是非非的过程中,被模糊的是义务教育的宗旨、公办学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被架空的是儿童权益,被牺牲和剥夺的是小学生的健康、娱乐、生存和发展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教授直接提出:“减负是将学校的主阵地让渡,将教育的关键责任外包。”

在很多家长看来,因为减负,孩子在校时间缩短,基础训练肯定不够,而对于各色各样的课改新做法,他们的心里又没底。在他们眼里,考试制度无论怎么改,总离不开知识基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总是要坚持的原则。因此,面对学校教育的“留白”,家长只能选择靠课外机构加强辅导来弥补。而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家长趋之若鹜,正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能够提供代偿。学校少学的时间,他们可以填补,学校不讲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技巧,他们可以讲深、讲透,学校没有提供的服务,他们可以做得细致入微。总之,学校不让做、不愿做的事,他们都会精心去做。这正深刻反映了今天学校教育的缺失。

有记者采访学而思培优杭州校长白超时问道:补课占用了孩子大量的课余时间,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白超的回答是: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得承认,在有限的资源下,从现行机制和班级人数来说,公立学校并不都能对每个孩子照顾到位。希望自己孩子考上一个好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家长们的刚性需求,而且这种需求是正当合理的。他认为,辅导班是家长们用来提高孩子成绩、争取更好教育的工具,一个高品质的辅导班,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会让孩子们节省很多时间。

问题够尖锐,但不得不承认,白超的回答是为很多家长所认可的。

“只顾校园减负,而不管学生整体减负的减负政策是鸵鸟政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发禁令容易,把责任推给培训机构和家长也容易,但这无益于解决问题。

在熊丙奇看来,如果义务教育不均衡,中考、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变,要想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很难做到的——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减负令,减少考试、减少作业,可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离开校园的学生会一头扎进校外培训班。这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压力,还会增加家庭的焦虑和负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家长、学生、社会等利益攸关方须三思,与其“拔苗助长”,倒不如调整期望值、重塑成才观。

何为教育,何谓成才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最好的教育又是什么?

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深层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不是唯一的。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005年7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医院探望“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先生,征求他对“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可是钱老却谈到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忧虑。他说,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培育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年以后,钱学森先生又感言“中国长远发展上我最忧虑的就是人才培养这个问题”。

显然,中国的教育改革将不可避免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客观、冷静地分析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各种因素,在确立坚定不移进行教育改革之决心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这对于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教育改革的合理的具体目标及科学推进策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总体上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水平,正处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教育改革必须不断地深化,在继承以往教育改革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优化教育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从思维方式上说,改革者应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上反思既往教育改革中出现过的简单、极端和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处理各种教育元素的基本矛盾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共识,不唯书、不唯己、不唯上、不唯洋、不唯名,历史地、整体地、具体地把握这些矛盾关系,更加精准地解决实际存在的教育问题,力争使改革的每一步都能促进整个教育系统朝着更加合理优化的方向演化,使每一位师生都能从每一步的教育改革中有更大的获得感。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破除跟风、攀比、分数为王的教育观念误区,科学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多样化

“只有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同时深入推進中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给所有孩子良好的成长空间,也才能切实减轻家长的焦虑。那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也会从目前专注于学科培训(包括竞赛培训和考证、考级培训),走向真正的兴趣培训,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熊丙奇说。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关于教育的叙事就会在校园内外形成两重分野、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也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我们经常感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可否认,其大学招生制度及理念对学生及家长有着更为实际的影响。比如,哈佛的招生简章上总会提及学生社区服务、领导才能、学生活动等参考标准,且在招录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些标准,许多满分“状元”被拒之门外就是证明。当形成招生文化并固定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效能。

而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中考、高考就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搞套路应试、超前学习的民间培训机构,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大道理,非常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

除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考试评价学生的“唯分数论”,这才是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人性化、多样化,以此为基础的考试标准更加多样性、高校录取更多自主性,应当成为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结语

这是一个物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文明与信仰回归的时代,更是一个积极探索生命本源、思考教育本质的时代。

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也应该以服务全社会、服务千千万万个家庭为宗旨。公立教育的公益性不能退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健康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变化和社会公众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需要持续不断地改革,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责任担当。

当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中考、高考改革真正打破了单一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评价体系,学校最大限度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担当,才能切实减轻家长的焦虑,给所有孩子以良好的成长空间,也才能让减负不再成为一个扭曲的口号。

猜你喜欢

家长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