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中考后,体育课如何“转型”
2017-07-31李小伟
李小伟
前不久,河南省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九年级(2)班学生郭浩田,经过1000米跑、实心球、立定跳远三项测试,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由于喜爱运动、积极锻炼,老师给了他平时分满分。最终,郭浩田以69分的成绩通过了今年的中招体育考试,虽然没有达到70分的满分,但他和家长都十分满意。
但也并非每个学生都像郭浩田一样如愿以偿。在参加完中招体育考试后,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些人突击练习,成效显著,一举拿下满分;而一些人百般努力之下却效果不佳。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中考体育能否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如何避免出现体育应试的情况?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体育过程性评价怎样落到实处
从今年寒假开始,北京市丰台二中初三学生周新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开始了中考体育的冲刺训练。篮球运球、掷实心球、1000米跑,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学体育出身的妈妈指导下一一加以练习,三项成绩稳中有升。近日,参加中考体育时,周新发挥出色,三项成绩都过了满分线。
周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上中学后,由于有了体育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也重视起来。刚开始我们就是想不能让孩子在体育考试中丢分,时不时地督促他参加体育锻炼。现在孩子不仅喜欢体育运动,学习成绩也好,体质也得到增强”。
近年来,随着各地中考体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都在逐步提升。
当年积极推进中考体育的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曲宗湖认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不断完善后,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有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四川省天府七中校长陈刚认为,中考体育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也带动了学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安徽阜阳太和二中校长时浩说,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学校会更在意学生的体育锻炼。“这关系到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升学,我们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体育在整个学业中的比重。”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副局长邱云告诉记者:“孩子升学压力很大,对孩子来说,哪门功课重要,精力就自然会投向哪里。郑州市在实施中考体育之初,很多家长不认同,认为孩子胖一点或者戴副眼镜不算什么。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已认识到中考体育的积极意义,尤其是成了中考科目后,更重视体育了。”
北京市也先后对中考体育进行了数次改革:一是增加了中考体育的分数,把过程性考核纳入其中;二是丰富考试项目,完善考试标准,把足球、排球项目纳入考试的选考内容,并不断修订考试标准;三是引入智能化的测试仪器,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四是把体育考试的管理权委托给考试管理部门,改变了“管办不分”的状态。
与北京市一样,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平时体育锻炼的考核,不少地方都将日常考核计入总分。目前,各地体育成绩占到了中考总分的30分至70分,如北京、河南等;少部分地区实行高分制,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分,如黑龙江省大庆市。
在中考体育改革中,对于如何运用好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各方看法莫衷一是。教育部曾多次发文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现场测试”的方式,但在2015年,教育部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国19个省的99个城市的体育中考方案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采用“现场测试”的城市占到总数的64.6%。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在目前我国诚信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过程性评价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值得各方关注。
怎样避免“考什么练什么”
记者上班每天都要路过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里长期在篮球场上摆放着一些障碍标志物,学生每天几乎都要做同样的动作——运篮球过障碍标志物,却很少见学生们进行篮球比赛。一打听方知道,学生是在每天练习中考项目——篮球运球过障碍,希望以此实现提高中考体育分数的目的。
全國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今年的全国政协第三次全体大会上提出提案: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来自兴趣,兴趣要从小培养,需要习惯养成。学校体育课不能成为“挣分课”,不能“只练考试项目”。建议改变学校体育教学“重体能、轻技能”的局面,注重兴趣养成,做到基础能力和专项技能并重。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专项体育教学,使学生最终成为有兴趣、懂门道、会欣赏、能参与的忠实的体育消费者。
正如姚明所说,在有的地方,个别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没有任何技能教学,更别提从兴趣化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了;还有一些地方,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质达标课,成天练体能,学生上了多年体育课却学不会一项技能,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本意。记者前不久在重庆、北京等地的个别学校看到,初二的体育课已经被上成了实心球课和仰卧起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应试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博士认为,个别地方出现的体育应试现象,至少在以下方面深深地伤害了孩子们和学校体育:一是让孩子们厌恶体育,二是让孩子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三是让孩子们一项运动技能都学不会。
毫无疑问,作为破解学生体质下降的一剂良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无疑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应试现象的“苗头”似乎在警示我们,体育的应试现象也需要治理。
记者调查发现,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调整思路,将更多体育项目加入到考试题库中,同时在秋季或春季开学时,公布考试内容。“这对改变‘考什么练什么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位校长说。
体育课程该如何调整
“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必须在课程建设上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河南省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校长董慧蕴说,“首先是课时量的增加,既然享有与语数外同等的地位和待遇,那么课时量应该有所增加,不然很难保证它的中考科目的地位。”
在董慧蘊看来,课时量的问题需要学校内部进行调整,“因为总的课时量是不变的,要提高体育课课时量,多少会冲击学校的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包括自习课。不过,一周拿出几节活动课,把体育运动课时量加进去是可行的,这样也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运动量,提高锻炼的有效性”。
陈刚认为,体育的课程价值除了体育本身,即对身体健康有价值外,还有意志品质、团队意识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等育人功能。因此,作为一名校长,一定要真正认识体育的育人价值。陈刚在担任天府七中校长之初,就规定初中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我跟我们的小学校长说,如果我是小学校长,体育和艺术的课时一定要跟数学和语文课时完全相当,甚至超过它。”
长期分管体育学科的邱云认为,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课时肯定不够。“把课时调到与语数外一样的标准根本不可能,金水区的做法是,所有的技术、技能都在课上教,学生的体质、体能在大课间活动中练。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在校上下午的两个大课间(各半个小时)时间。”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校长姚焕成指出,体育一旦成为中考科目,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有很大的提升才行。“体育教师一要起到引导、引领作用,二要起到榜样作用,要‘行为世范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重庆市南岸区在体育成为中考科目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校长或分管校长深入第一线落实中考体育各项工作;通过家校结合共同帮助孩子。比如,在学生家长与任课教师之间建立了中招体育考试的QQ群,方便了解和辅助学生的学习、复习情况;充分利用三级教研网络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进行多项与专项教研;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专项“课课练”,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每月、每学期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南岸区教委副主任唐文告诉记者,2016年南岸区参考人数为7643人,全区平均分为45.81(满分为50分),2017年南岸区参考人数为7895人,平均分为46.22,净增0.41分,增幅达0.9%。“最令我高兴的是,一年来,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提升,坚持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陡增。”唐文说。
在吴键看来,如何落实“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要求,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及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确保中考体育健康有序推进。
吴键认为,要真正实现体育的中考科目地位,必须在完善体育考试制度、落实和维护体育考试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育考试制度体系。与语数外的考试制度相比,当前的体育考试制度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完善中,将其“锁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准则培养习惯。
其次,好的制度贵在落实,其生命力在于执行。因此,必须在抓好体育考试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及时贯彻落实体育考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者追究责任。
再次,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在体育考试中做到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最后,要研究标准。目前我国的体育考试从30分到100分不等,既有“一考定胜负”的考试方法,也有“考试+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分。然而,究竟是30分合理还是100分合适,谁也说不清楚,久而久之,体育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难免受到质疑。
“但无论怎样,体育考试都应遵循几个有利于: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试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公正合理。”吴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