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 任重道远
2017-07-31郭林涛朱松琳
郭林涛+朱松琳
六月,芳草碧绿;七月,树木葳蕤。
这本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却因一场又一场接踵而来的考试而被称为“考试季”:高考、中考、小升初择校考,甚至幼升小……
因此,每年的盛夏就成了家长们最为焦虑的时节,同时,也是各个校外培训班生意最为火爆的時节。不管是拼音、数学,还是物理、化学……似乎哪一门都需要提前学习,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超前学习已经成为大多数孩子的常态。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
从20世纪开始,“减负”话语就开始频繁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议题中,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的减负政策。政策规定因时而变,各地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也都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对学生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作出严格、细致的规定,比如:学校放学早了、作业少了、考试的方式也变了……但是,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一方面是公办学校减负后的轻松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的热火朝天。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城市教育最熟悉的场景。
小升初取消了,中考名额分配了,优质教育扩大了,均衡教育推进了,为什么学习压力丝毫不减?为什么校外培训愈加火爆?
如果将原因完全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片面。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优质生源,很多培训班借此机会迅速做强。再加上,目前的中考、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
只有当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中考、高考改革真正打破单一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评价体系,学校最大限度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担当,才能切实减轻家长的焦虑。
教育减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