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航母悄然做大

2017-07-31王宇航

航空知识 2017年6期
关键词:护卫队机库反潜

王宇航

2017年3月22日,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大“护卫舰”即“出云”级直升机航空母舰二号舰“加贺”号在横滨市海运联合公司矶子工厂正式入役。按照日本共同社的报道,“加贺”号将参与日本周边以反潜作战为主的警戒监视任务,以此牵制中国日益加强的海洋活动。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称:希望“加贺”号的重现不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死灰复燃的开始。

由来已久的航母情节

1954年日本海上警备队(海上自卫队前身)刚刚组建,就有部分旧海军将领编制了一份“新日本海军在建案”,其中提到日本需建4艘排水量8 000吨级护航航母(CVE),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尚不到十年的背景下,该计划被美国断然否决。此后数年间,随着日本海上警备队向海上自卫队转变,其功能的扩展再次引发出建造航母的呼声,而这次意图发展的类型由之前的护航航母改为了直升机航母。在海上自卫队参谋部的主导下,该型直升机航母的初始设计方案于1959年8月完成,此举被外界视作日本战后靠打擦边球发展航空母舰的起点。这个起点并不低,依据初始设计方案,该型直升机航母舰长166米,舰宽22米,吃水6.5米,标准排水量8 000吨,满载排水量14 000吨,155米长的直通式甲板可满足3架HSS-2“海王”反潜直升机同时起降。但这一方案同样未通过美国许可,这款直升机航母只能存在于纸面。

20世纪70年代初,已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日本经贸活动遍及全球,海上自卫队就此提出“保护日本1 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战略构想。该构想最初要求海上自卫队扩编致已有规模的3倍并配备进攻性舰艇,严重超出了防卫大纲标准,国际社会再度产生强烈反弹。紧接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剧烈震荡,失去了国家财政保障最终迫使海上自卫队做出调整,退而求其次地采取了以驱逐舰和反潜直升机组建护航编队的方案,这便是后来的“八八舰队”——包括“大刀风”级防空驱逐舰2艘,“初雪”级反潜驱逐舰5艘,其中“初雪”级驱逐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1架,而“大刀风”级因功能要求造成空间有限无法布置直升机库或平台,这样余下3架反潜直升机的运作、搭载就都需最后这艘驱逐舰承担。日本旋即开始建造这种具有航母概念的直升机驱逐舰,即“榛名”级,目标让其担当“八八舰队”的核心。

“榛名”级首舰“榛名”号和二号舰“比睿”号分别于1973年2月22日和1974年11月27日入役。“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紧凑的设计给反潜直升机的搭载和运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该舰长30米,宽12米的L型机库足够停放3架SH-60J反潜直升机,但机库内无法维护直升机主旋翼,进行此项工作时必须将直升机拉到后部飞行甲板。另外,尽管飞行甲板面积很大,却只有一个起降点,两架待命直升机只能依次起降,前后间隔近10分钟。因此“榛名”级的初始设计中提到的可搭载3架反潜直升机并保证其中2架同时起降的指标只是相对实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的基础上,通过升级雷达、电子设备、声呐系统及更换反潜直升机等手段改良发展出“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同级舰共建两艘,首舰“白根”号和二号舰“鞍马”号先后于1980年3月17日和1981年3月27日入役。随着“榛名”、“白根”两级4艘直升机驱逐舰的到位,日本规划中的4支“八八舰队”分别以上述4舰为核心,全面加快组建步伐。1986年,第一支完整编成的“八八舰队”于当年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中首次亮相并展现出强大的搜潜、攻潜作战能力。发展直升机驱逐舰是日本战后建造具有航母概念军用舰船的一次尝试,客观上带动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快速发展,并使其相对周边国家具有了一定优势。此外,这也是日本进一步试探底美国底线的尝试。

走出实质的一步

21世纪头十年,日本在美国的庇护和默许下逐步修改各类限制其军力发展的法律,全力推动国防战略由“专守防卫”向“远洋进攻”转变。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借美日同盟关系和反恐、维和的大背景积极参与联合军演、油料补给等活动,力图促成其海外军事活动常态化。这时,“榛名”、“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有限的性能已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远海任务,且两极舰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达到服役年限,换装的紧迫再度引燃了日本内心深处的航母情节。这次,所有保守设计方案尽遭摒弃,日本确定将新直升机载舰建造为具有直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右置,机库内置的直升机航母,这种设计与日本海上自卫队迫切希望增加直升机数量和提高多机同时运作能力的要求完美契合,加之东亚国家军事现代化的压力日益增大,采取此种设计可为今后改装成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留出空间,并以此观察世界的反应。坦率地说,受美国控制的日本加强海上力量会增加对中国的牵制,符合美国的预期,有美国的默许日本继续发展海上力量将不会有实质阻力。

2006年5月11日,日本新型直升机航母于石川岛播磨重工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首舰于2007年8月23日下水并被命名为“日向”号,此型舰因此被称为“日向”级。2009年3月18日,“日向”号正式入役,取代“榛名”号担任第一护卫队群旗舰。“日向”级二号舰因资金短缺直到2008年5月30日方才动工,2009年8月21日下水并被命名为“伊势”号,于2011年3月14日入役,取代“比睿”号担任第四护卫队群旗舰。“日向”级舰长197米,宽33米,吃水7米,标准排水量13 950吨,满载排水量19 000吨,最高航速30节,舰员总数347人。从体量和航行性能上看,“日向”级是日本战后大型舰船发展的一次显著突破。但更引人关注的是它极其接近于现代航母的功能,“日向”级直升机航母的直通式飞行甲板长195米,最宽处33米,甲板设有起降点4个,可满足4架10吨级SH-60K反潜直升机同时起降,甲板下方设有一部长95米,宽19米,高7米的机库,最多可容纳11架SH-60K反潜直升机。战时如合理布置,甲板、机库结合,最多可搭载反潜直升机15架,仅靠旗舰即可保证编队在三个方向上各配3架反潜直升机,另外1~5架保持战备,1架轮换;如与护卫队群中其他驱逐舰上的直升机配合,编队的反潜直升机数量将达到16~20架。此外,着眼于未来的任务,“日向”级的飞行甲板和升降機强度被全面加强,即便是海上自卫队装备的MH-536、MCH101重型直升机也可上舰搭载运作,甚至陆上自卫队的CH-47直升机也能在“日向”级直升机航母甲板起降,只是不能入库。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6月美日开展的联合夺岛演练中,一架MV-22B倾转旋翼机在“日向”号上进行了起降训练,并依托升降机完成相关收放、展开及出入库操作,证明“日向”级完全具备担当两栖攻击舰的能力。除上述优势,“日向”级的另一亮点是其信息化程度空前加强。舰上的先进技术战斗系统已具备成熟的C4ISR功能,不仅能整合全舰探测、武备、通讯等系统功能,还可支持本舰担当防空、反潜、反舰、两栖攻击作战指挥舰,承担编队指挥任务。此外凭借“日向”级强大的航空指挥管制能力,岸基P-3C、P-1等固定翼反潜机亦可受其指挥。同时,“日向”级直升机航母上还设置了“司令部作战室”,接通卫星通信和16号、11号数据链后,借助计算机高速处理系统,各类战场态势信息会以其为节点在海自水面舰艇、海上幕僚部、美国海军间快速传递、实时交换,进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化作战需求。

“日向”级的入役使日本多年的直升机航母计划诉诸实施,同时使其向拥有真正的航母迈出了实质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日本开始规划建造更强大的下一代直升机航母用以取代“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加速向进攻型转变

日本的最新一级直升机航母首舰于2013年8月6日下水,依照日本古国而命名为“出云”号,本级舰即为“出云”级。“出云”号于2015年3月25日在海洋联合公司横滨矶子工厂入役,担任第一护卫队群新旗舰;原第一护卫队群旗舰“日向”号转调京都舞鹤担任第三护卫队群旗舰。2015年8月27日,“出云”级二号舰“加贺”号下水,之后于2017年3月22日同样在海运联合公司横滨矶子工厂入役,最终被调往广岛吴港担任第四护卫队群旗舰,原第四护卫队群旗舰“伊势”号转调长崎佐世保担任第二护卫队群旗舰。至此,日本海上自卫队4个护卫队群都实现了以一艘直升机航母为核心的8舰编制,成为4支直升机航母战斗群。

“出云”级直升机航母可视为“日向”级的改良放大版,其总体布局依旧是直通式飞行甲板、右舷舰岛和内置机库;该级舰全长248米,宽38米,标准排水量19 500吨,满载排水量约26 000吨,最大航速30节,舰员520人。“出云”级继承了“日向”级作为反潜直升机母舰、编队指挥、信息中枢的三个核心功能;由于体量变大,其长125米,宽21米,高7.2米的机库可容纳反潜直升机14架,直通式飞行甲板可满足5架反潜直升机同时起降;同时借助后发优势,“出云”级直升机航母由于信息化水平增强,其编队指挥水平和战场态势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效率较“日向”级有显著提高,这点在二号舰“加贺”号上尤为明显。此外,“出云”级增设了“日向”级所没有的车辆滚装(RORO)甲板,内部可容纳陆上自卫队3.5吨级卡车50輛,并可输送400名步兵。加上其同样可以搭载MV-22B倾转旋翼机和重型武装直升机,因此“出云”级直升机航母在关键时刻还可以充当两栖投送攻击舰。同时,该舰上还可储存3 300吨补给燃油,能够为3艘驱逐舰进行舰尾纵向燃料补给。

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是“出云”级的飞行甲板设计,因为这或许给F-35B舰载战斗机上舰提供了可能。与“日向”级相比,“出云”级的升降机布置有所调整,前部升降机依旧位于上层结构前端左侧,面积与“日向”级后部较大的升降机大致相当。后部升降机则被移到舰岛后方右舷,面积更大且呈舷外式布置,足够转运体型更大的舰载机。加之飞行甲板前部左侧取消了“日向”级的内削构型,可用面积大幅增大,甲板长度已足够让F-35B在无滑跃式甲板条件下实施短距起飞,这样看来日本或许离拥有真正的航母仅一步之遥。但对“出云”级而言,F-35B上舰仅考虑起飞条件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当F-35B垂直着舰时,甲板能否承受从发动机喷口喷出的高温尾焰?尽管日本热材料技术世界领先,但对此并无绝对把握。其次,尽管“出云”级拥有更大的升降机,但能否转运F-35B这样尺寸的固定翼舰载机尚不肯定。如若不能,改造升降机就需要对舰体进行结构性更改,一艘新舰动如此大的手术必然伤及元气。再看机库容量,按照机库长度约占甲板长度2/3,宽度约占1/2推算,“出云”的机库最多可承载F-35B战机 10架。但如上文所述,“出云”级内部还需为车辆、人员、油料等预留空间,因此机库容积能否承载足够规模的F-35B仍是未知。此外航母作战还需配备相关辅助机型,结合“出云”级的现状,其还需配备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并且考虑到轮换交接,每种机型至少配备2架,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本就紧张的甲板和机库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便“出云”级直升机航母能在短时间内改造为真正的航母,F-35B也可快速完成采购,但要获得一支过硬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综合以上因素,尽管“出云”级具有改造为航母的潜力(“日向”级也具备改造潜力,但工程会更大),但从预测效果上看远不如“量身定做”,并且发展以使用固定翼舰载机为主的航空母舰本就是日本内心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王鑫邦

猜你喜欢

护卫队机库反潜
反潜战:追击沉默的对手
疫苗护卫队
飞机库目标毁伤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反潜江湖大乱斗
维修机库的设计日趋先进
静悄悄的反潜战
核电站护卫队
有人机/无人机协同反潜作战探析
村里有支银发护卫队
学校门前的"五老"护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