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之下:人类太空探索大悬赏
2017-07-31鹿鸣
鹿鸣
1919年5月,一位名叫奥泰格的美籍法裔企业家设立了一项金额高达2.5万美元的奖金,期待当时能够出现第一个从纽约直飞巴黎(或从巴黎直飞纽约)的飞行员。这个奥泰格奖等了5年,没有哪位少侠能来接下这个单子。1925年,奥泰格重设奖项,并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乘着航空技术快速发展的东风和一股子倔劲,查尔斯·林白(也有人直接音译为查尔斯·林德伯格)赢得了大奖。
如今,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厅,一进门就能看到头上有两架飞机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中一架就是林白借此赢得2.5万美元奥泰格大奖的“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这架飞机旁边,一架科幻味道十足的飞机,就是太空船1号。
太空船1号能够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它也赢得了一个大奖,那就是安萨里X大奖。这份奖金金额高达1 000万美元的大奖与将近100年前的奥泰格奖有很大的传承性。
安萨里X大奖
上世纪90年代,生于纽约布鲁克斯区的工程师兼企业家彼得·戴曼迪斯偶然间读到了奥泰格大奖和林白的故事。他对故事中记载的奥泰格的讲话印象深刻:“女士们,先生们,为了鼓励勇敢的飞行家们,我自愿提供2.5万美元的奖金。我将遵守美国航空俱乐部的规定,将其提供给能够在纽约和巴黎之间直飞的飞行家。其他的细节就交给你们来确定吧!”
深受启发和鼓舞的戴曼迪斯于199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创立了X大奖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和赞助公共竞赛来推动技术进步,鼓励创新精神。与1919年的奥泰格不同,戴曼迪斯本人想要用更大的金额来鼓励大家的创新,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创新。众所周知,太空探索的技术含量和资金需求要远高于跨越大西洋的飞行。
如今,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厅,一进门就能看到头上有两架飞机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中一架就是林白借此赢得2.5万美元奥泰格大奖的“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这架飞机旁边,一架科幻味道十足的飞机,就是太空船1号。
戴曼迪斯将大奖的名字命名为X大奖。他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而是期待具有相当财力的赞助人资助1 000万美元时,以赞助人的名字来命名大奖。赢得奖金的条件比较明确:在两??周内,将同一艘载人飞船两次送入太空;飞船内应该载有3个人或带有与之相当的配重;该飞船第二次发射的时候,飞船结构改动不得超过10%;挑战该大奖的个人、企业、组织不能有政府背景。
戴曼迪斯在1996年5月正式将太空探索X大奖向全世界公开。宣传工作很到位,响应者、看热闹者无数,但是,赞助者寥寥。为啥?今天,我们终于能够能在戴氏的回忆录里看出点儿端倪。戴氏找了不下200位CEO和慈善家来拉赞助。但是,几乎没人投钱。其原因可以从这些人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里找到答案:这事儿为什么不让NASA(美国宇航局)来干?老百姓里,真的有人能上太空?万一有人因为抢这个大奖丧命怎么办?1998年5月,美国第一银行给出了友情资助,奖金中的500万美元算是落实了。
时间转眼就到了21世纪,这个X大奖的名字和1 000万美元也吊在这里馋人馋了好多年。2004年5月6日,企业家阿努什·安萨里和阿米尔·安萨里力排众议、力压群疑,掏出数百万美元善款,终于落实了大奖的全部奖金。不过,X大奖这个名字在8年的时间里已经深入人心。不得已,大奖更名为安萨里X大奖,算是把赞助人和民众的感觉都照顾到了。
2004年10月4日,由飞行器设计大师伯特·鲁坦设计,美国缩比复合材料公司制造的太空船1号成功满足了安萨里X大奖的所有要求,摘得桂冠。这一天,同时也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太空47周年纪念日。
当然,在这个很多东西都很贵的时代,1 000万美元对于赢得大奖的太空船1号团队来说,算不上太大的奖励。飞船从设计到制造成功,已经烧掉了团队超过1亿美元的投入。好在这期间还有微软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资助。不过,这个大奖的目的,我认为还是实现了。太空船1号自2003年5月20日首飞,2004年10月4日赢得大奖。获奖后,飞船随即退役,成为第一个多次往返太空的由民间企业研制的飞船藏品,入驻代表美国航空航天领域最高荣誉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荣誉大厅,与首跨大西洋的“圣路易斯精神”号和首破音障的X-1验证机比邻而居。
安萨里X大奖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老百姓也能自己研发太空飞行器并多次往返天地间;有些事儿,NASA官方不给力的时候,企业合伙儿能搞成;做研发,弄创新,也是能拿到钱的,看似不靠谱的尝试有时候能够拿到靠谱的收入。
在安萨里X大奖自1996年对外公布以来,到2004年被人摘得,这8年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在2000年创办了蓝色起源公司,开始进军商业航天领域。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化身为火箭发烧友,开始狂热地钻研火箭发动机理论和轨道动力学。2002年,他创办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其他规模较小的私人商業航天公司则不胜枚举。
是的,安萨里X大奖设立之前,甚至是基金会奋力拉赞助时,几乎没有人能相信私人航天这个玩意儿。到安萨里X大奖花落太空船1号团队时,私人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开始捉摸着承接NASA的发射订单甚至是开始设法争抢美国空军的军用卫星发射业务了。这世界,变化得就是这么快。
谷歌月球X大奖
谷歌月球X大奖赛(Google Lunar X PRIZE)是另一个太空大奖争夺项目,同样也是由X基金会发起的。不过,与安萨里X大奖窘迫的筹款过程不同,这回X基金会抱上了大腿。谷歌公司赞助了3 000万美元,鼓励私人太空探索企业发展重返月球的技术。
谷歌月球X大奖设立于2007年9月13日,赢得3 000万美元的条件是:完成无人探测器登陆月球;在月面移动500米;把相关数据和清晰的图片传输回地球。
当然,奔月不易。大部分有热情但缺技术的团队被奔月的技术门槛拦住了。基金会寻思着,这样下去,奖金岂不是白設了?于是就在2013年11月,和谷歌商量出了这样的方案:谷歌月球X大奖里面设立分奖项,叫做里程碑大奖。只要竞争团队能够证明自己有相关的技术实力,不用真的上月球,也能拿钱!
太空船1号自2003年5月20日首飞,2004年10月4日赢得大奖。获奖后,飞船随即退役,成为第一个多次往返太空的由民间企业研制的飞船藏品。
咨询了火箭和飞船相关工程师后,里程碑大奖的规则也出来了。主要分为3个关键技术奖:能给出可以在月球表面行进500米的着陆器的详尽技术方案的团队,奖500万美元(4个团队分享),此所谓机动系统里程碑奖;能给出在月球拍摄影像并给出信号传输相关方案的团队,就奖250万美元(4个团队分享),此所谓影像系统里程碑奖;凡是能说明白并制造出原理样机让评审组相信团队的软件和硬件可以支持飞船在月球上软着陆,就奖100万美元,此所谓登陆系统里程碑奖(3个团队分享)。
就这样,共计525万美元的里程碑大奖已经发给了像“月球快递”、“白兔”这样的小团队。不过,金额为3 000万美元的谷歌月球X大奖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未被人摘得,其大奖奖金池的关闭时间一推再推,从2015年年底推到了2017年年底,因此读到本文的你依然有机会去拼一把。这奖金是这么分的:重返月球的私人团队,第1名,奖2 000万美元;第2名,奖500万美元;对登月技术的进步有突出贡献的,奖400万美元;点子新、思路广、最终证明还可行的,奖100万美元。
现在,有16个团队正在奋力角逐这个大奖,其中至少有2个团队已经确认了在2017年会发射他们的月球着陆器。你猜这个谷歌月球X大奖的竞赛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哪家公司么?是马斯克的SpaceX。该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是各个团队争相借用的运输载具。有趣的是,SpaceX这家公司恰恰是在安萨里X大奖公布的那段时间成立的。嗯,就让私人航天企业来扶助私人探月团队吧。
诺斯罗普·格鲁曼
卡内基梅隆大学参加谷歌月球X大奖的团队研制的月球车
月球X大奖
这个奖,实际上比谷歌月球X大奖开始得还要早。2006年10月,X基金会受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资助,启动大奖。不过,不到2年,在2009年,大奖就被人摘走了,可谓是闪电般的速度,因此这个奖知道的人不多。
诺斯罗普·格鲁曼月球大奖并不是要让参赛团队把着陆器送到月球上去,而是在地球上模拟就好了。该大奖分为2个等级。初级要求着陆器飞行到50米高度然后水平移动100米,最后垂直软着陆在直径10米的平台上,飞行时间为90秒;高级还是要求那样飞,只是着陆地面由平台改为模拟月球表面遍布陨石坑的环境,飞行时间为180秒。
2006年,在这个大奖刚刚公布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犰狳航天的团队就做了挑战尝试,不过,挑战失败了。2007年,犰狳航天又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2008年10月24日,还是这个犰狳航天,挑战初级大奖成功,拿走了60万美元。2009年10月7日,一个叫马斯汀航天的团队成为第2个挑战初级任务成功的团队,拿走了15万美元。同年,这两个团队均完成了高级任务挑战。
NASA太空大便奖
2016年底,NASA(美国宇航局)发起了太空大便挑战赛大奖。获奖条件是:找到专门针对大小便及月经的处理系统,以便应对宇航员连续穿着太空服长达144个小时(6个昼夜)的问题。
2017年2月份,NASA在一场专门为太空大便竞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每个大洲(甚至包括南极洲)的很多人都积极响应了这次大奖赛。共计1.9万名报名参与者组成了150多支参赛队伍。而参赛方案共有5 000多种。”
最终,美国空军的一名航空医师凭借自己发明的一套解决方案获得了第1名,赢得了1.5万美元的奖金。这个方案得益于他给病人做微创手术时迸发的灵感。另外的1.5万美元奖金则由亚军和季军团队分享。亚军团队是由工程学教授、牙医和外科医生组成的3人组。他们设计出了“气压排尿腰带”。季军团队则发明了把排泄物临时贮存在宇航员背部的方案。
诺斯罗普·格鲁曼月球大奖并不是要让参赛团队把着陆器送到月球上去,而是在地球上模拟就好了。图为正在挑战诺斯罗普·格鲁曼X大奖的飞行器。
结束语
古人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奖金一设立,趋之者,即便不能若鹜,但也不会寥寥。设立X大奖基金会的戴曼迪斯应该早有体会。总结他的回忆录,回顾这些年的太空大奖,这其中,有趣的东西有很多。人说,好奇害死猫。人这种生物,对于未知也总是有个念想,总要探个究竟。你设个大奖,自然会有好事者前来打听,有能干者奋力执行,这广而告之的影响力,与人类好奇之天性十分契合。另外,人还是有荣誉感的。想那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盛会上,拼了老命赢来的冠军,没有什么金牌和奖金,那最高的荣耀就是头上戴着橄榄树枝子编的环状物沿街游行。后来,橄榄树枝子换成了月桂树枝子,也就有了“桂冠”一词。太空探索的大奖,抛却奖金本身,这名垂青史的荣耀也足以促使大批团队为之努力了。
搞经济的,大多不忘参悟人性。而这贪婪与恐惧两个词,通常会贯穿人之始终。做技术的,也不能忽视这两个词。促使林白从纽约长岛罗斯福机场起飞用33个半小时横跨大西洋,在巴黎布尔歇机场降落的,除了那勇于奋斗的精神,难道没有一丝一毫对2.5万美元奖金的渴望么?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拼命发展各自的太空探索和洲际弹道导弹技术,除了对人类未知的好奇和推动技术发展的精神追求之外,难道就没有哪个时刻,凭栏眺望铁幕那一侧的万枚核弹头的恐惧么?太空探索大奖之设立,恰好与人性形成了共鸣。奖金不低,足以吸引大批人来关注;赢者通吃,或者赢者多得,自然鞭策了原本以不紧不慢的节奏做研究的团队。这太空探索大奖,我看得多来那么几个。
责任编辑: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