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与公益组织的发展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发展

2017-07-31于晓蕾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志愿者大学生

于晓蕾

摘 要: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的重要过程。能否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政教育,不仅仅关系到高校课程教育成效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也是为了满足现今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大学生的现实,来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本文笔者以当前高校志愿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发展情况,结合思政教育的过程和模式,谈谈如何有效的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公益组织等活动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

关键词:志愿者;公益组织;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

一、引言

志愿者服务和公益组织,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质的服务模式,往往是参与人员在不获取相关的物质报酬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的风险、对价值观的追求、对自身思想的实践、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等现实情况,参与到集体组织的活动中,去帮助、改进社会或者他人,贡献自身的时间和尽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践活动,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在活动中确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政政治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企业对用人的要求变化,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不够

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都作为重要的学科内容,纳入了对学生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二本以下的学校,对于思政学习的考核体制相对不完善,导致了很多学生以最后老师划重点的模式,来完成本学期的思政学习。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严重的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思政课程的照本宣科,教条主义等都传达给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学习体验。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不强

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丰富自身的视野、拓展自身的认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素养。而在很多高校中,对于思政教育往往是课堂中“纸上谈兵”,课后“了无生趣”,课堂与课后的衔接性不足,导致了很多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到了课后无法进一步“消化、吸收”,思政课程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政教与学成效的提高。

三、志愿活动和公益组织对于思政教育的影响

1.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视野和空间

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成长经验,开辟了新的途径,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模式和过程。在参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走出了校园,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时间中,可以通过志愿者、公益组织等活动与社会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接触,体会到现代社会发展,深刻体会社会生活的不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从思政课堂的学习中跳出来,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向传导”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

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把教育的范围局限在校园之内、课堂之上,仅有的一些校内志愿活动往往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主导性,其实践性较弱,无法真正有效的激活思政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原则。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广泛的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思政教育空间中去充分的理解和感悟课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性和实效性。

2.有力的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是对社会或者群体,运用一些思维观念、政治认识、道德规范或者制度,达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引导过程。思政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其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人思想和认识的引导和教育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告诉人们:“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很多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无味就是背诵理论,应付考试,对于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还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思想认识,极大的制约了思政课程的发展,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很多学生在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习中,重视理论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不能有效的把思政课程的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解决自身所处的现实境遇,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升华到提高自身道德与思想的范畴内。通过大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无疑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条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一条能给切实体验和感受的“心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能给帮助教师把课堂教育的过程,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去,并且能给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和消化,从而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能给在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在实践中印证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脫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时,通过志愿者活动,通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3.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而多元化的价值发展对于人才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组织等形式的实践教育过程,正是为学生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属性铺平了道路,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听大学生所言,而更为重要的是观大学生所行。在當代中国,责任品德的培养依然非常重要,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一代,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保持长期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点点滴滴看得见的助人为乐行为,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4.彰显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在过去,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都是学生被动式,教师灌输式的教与学模式。教师往往是课堂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往往是“观众”式的参与,导致了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体验度差,学习氛围不浓,学习过程枯燥。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来资源教师自身的教育思维与模式的片面理解,没有充分的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在高校的思政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教学视野被局限、学习环境被束缚。说到底,过去的思政教育模式,就是解放了教师,束缚了学生。我们片面的重视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整个思政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内容。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长足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强调实践教育与理论学习的融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和教育的导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的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动的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规范的“接受器”,这种忽视了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和消解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造成他们“主体性迷失”。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与学的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3]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63.

[4]史颖.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我国开展德育工作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4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