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境
2017-07-31韩青
韩青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一件事长时间地关注、放不下,往往会过,而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多的用心反而没有效果。而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做得够多了、够好了,往往就会放弃付出、努力,這时候,他可能会对人生来个误判,认为自己不会拥有之前期待的那个结果了。而事实上,只要我们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待之,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
说白了,人活着,就不能总是刻意去追求什么,要知道,很多时候,人生最佳的状态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而不是有意为之。很多事情,一旦有了目的,往往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负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的就像一个焦点,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这样容易把自己搞得很疲惫。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最终都是为了壮大那个自己。可是,天天想着一些不该想的目的,不但没有壮大自己,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所以,顾城说:“我做我要做的一切,但是我不抱有目的。一切目的和结果让命运去安排,让各种机缘去安排。当我从目的中解脱出来之后,大地就是我的道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我,就是无目的。而所有的目的,往往都连着身外之物——金钱、地位、财富、官职等。这样说来,有目的之人,容易被物化或早已被物化。庄子说:如果用瓦片作赌注,押赌的人就会感到轻松;如果用银钩作赌注,押赌的人便会担心丢失银钩;如果用黄金作赌注,押赌的人便心绪紊乱。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被物化之人。
一个人只有超然物外,才能不被物化,进而进入无我之境。东晋高僧竺法深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是简文帝的座上客,丹阳尹刘惔问他:“和尚怎么游走于富贵之家?”他答道:“您只是看到了富贵之家,对我来说,这与行走于贫困之家并无二致。”就是说,他对外物的多寡、好坏并不在意——富贵的人,他不巴结;贫穷的人,他也不歧视,如此而已。可见,这样的人,心灵一片澄澈,因此,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早已销声匿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之所以目的性太强,就是因为他的心里装了太多不该装的东西——私心、杂念等。这就像一把刀,上面的锈多了,其锋利就会受到影响。
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能进入无我之境,只要你能把那目的放下。而所有的目的往往都盯着某个身外之物。而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它,那么他的精力和时间就会被分散掉一部分,进而离他想要抵达的目标越来越远。有句俗语说“想好事,没好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诗人里尔克说:“争取内心的纯粹。”而无我之境其实就是一个纯粹之境。当我们的心里都变得像清泉一样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时候,那些形形色色的目的自然都不复存在了。这就像一把刀一样,上面的锈迹被磨掉了,它才会变得锐利无比。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会遇到奇迹。
(编辑 之之)